婴儿养育50问.docx
《婴儿养育50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养育50问.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儿养育50问
预防孩子感冒的十项措施
孩子患感冒时哭闹不安,又容易诱发其他疾病,是使父母头痛的一个问题。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做好预防工作,使孩子不感冒或减少感冒的次数。
1、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常坚持户外活动的儿童患感冒的机会显著少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
2、衣着要适当:
衣服切勿骤增或骤减。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冻着,给孩子穿戴过厚过多,结果常适得其反,更容易感冒。
3、要吃好早餐:
吃好早餐,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可增加御寒能力。
4、饭前、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
孩子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
大人给孩子食物吃,也不要赤手拿,严防经食物传播感冒。
5、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
室内温度变化大,可增加儿童患感冒的机会。
6、着凉之后,采取措施:
孩子着凉受寒之后,应该马上到暖室或炕上暖和一会儿,同时喝些热茶或热汤或牛奶,如能喝些姜汤则更好。
7、家里有人感冒,立即隔离:
家里有人感冒,应不准病人与孩子直接接触,特别是不能面对面坐着,也不可同床睡觉。
8、托儿所有人感冒时,也应隔离:
发现有孩子感冒,不能继续入托、入园。
如发生较多的儿童感冒,应对孩子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空气消毒,开窗换气、晒被褥。
9、感冒多发或流行时少外出:
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也不要到别人家串门,以防止传染。
10、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慢性疾病:
据研究,患有扁桃体炎、支气管炎、鼻炎等慢性上呼吸道炎症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患感冒。
因此,这些孩子平时应该抓紧治疗慢性病。
9养育孩子的正误观
婴儿满月时理发,将来长出的头发又黑又浓
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
此时婴儿的头皮相当娇嫩,抵抗力差,剃“满月头”难免会刮伤皮肤,容易引起化脓性感染。
新生儿裹“蜡烛包”既能防感冒又能避免“罗圈腿”的发生。
其实“罗圈腿”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是维生素D缺乏症所致。
裹“蜡烛包”限制了新生儿的四肢活动,使皮肤、关节的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会影响脑的发育;其次,新生儿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尤其在哭闹时,胸廓的扩张受“蜡烛包”的限制,强行捆直双腿还不利于髋关节的稳定,容易诱发髋关节脱位,反而使孩子长大后出现步态异常。
婴儿口中的白色小珠球,俗称“马牙”,必须挑破擦掉,否则会引起发烧。
口腔中的白色小点并不是牙组织,而是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唾液里的矿物质混合在一起堆积而成的,不久就会自然脱落。
如果强行挑擦去除,会损伤口腔黏膜引起炎症,甚至感染。
100--1岁宝宝的大便及其问题
孩子出生后24小时,将会排出粘稠、黑色的物质,称作胎粪。
胎粪为胎儿在子宫中的肠内容物,必须在开始正常的消化之前排除体外。
以后孩子排便渐渐形成了规律,粪便也变得硬了一些。
只要婴儿健康、幸福、增重,就没有必要注意孩子的大便,不必为孩子的大便过份担心。
不同的孩子,每日大便次数也不相同,但随着孩子的发育,大便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开始时,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数为3—4次,过几周后,大便的次数可能会减少到每两天一次,这都是正常现象。
另外,以下现象也属正常情况:
稀薄、不均匀的粪便;绿色的粪便;吃过就有大便;有时每天大便次数达6次。
吃母乳的婴儿的大便
孩子出生后,会排出颜色为绿-黑色、光滑、粘稠的胎粪。
以后婴儿将会排出淡黄色的粪便,为正常哺母乳时的粪便。
孩子每人的排便次数并不重要,次数有多有少,多的每天几次,少的每几天一次。
婴儿的粪便一般为糊状或是比冰淇淋粘稠一些,没有气味。
吃母乳的孩子很少便秘,孩子几乎能吸收所有的东西,废物很少,这也说明为什么孩子有时三天才排出一次粪便。
请记住你所吃食物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婴儿,辛辣的食品会引起孩子消化不良。
吃牛奶婴儿的粪便
在孩子消化功能稳定下来以后,吃配方牛奶的孩子排便的次数比较多,粪便质地较吃母乳孩子的粪便硬、发黄、有异味。
有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粪便柔软,像软皮鸡蛋—样,但是正常孩子的粪便应该是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给孩子饮水:
即在平常的配方牛奶中多加一些水。
在孩子喂奶中间,也可以给孩子多喝一些凉开水。
在孩子达到几个月后,可以在饮水中加一些干梅汁或滤过的水果汁,预防粪便干燥。
孩子吃的牛奶中不一定非要加糖,如果加糖,或者牛奶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孩子的粪便一定会疏松、变绿或呈凝乳状。
这时你应该停止在奶中加糖,如果长期不见好转,请与医生联系。
大便的变化
只要孩子正常,就不必关心孩子的粪便有无变化。
颜色的深浅变化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质地略干略稀也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毛病。
如果不放心,请向医生、社区护士或者医生咨询,他们一定非常愿意为你服务。
粪便偶尔变稀,不能说明孩子有什么异常或是有什么感染,但是如果粪便水样,伴有突然的颜色变化、气味的变化和排便次数增加,一定要与医生联系,特别是在怀疑孩子有病的情况下。
总的说来,排便次数和颜色的变化不能表示出什么问题,但是气味和粪便中的含水量则可能会说明很多的问题。
随着孩子的生长,孩子吃了不同的食物,例如某种水果或者蔬菜都会引起粪便的变化。
如果孩子吃到某种食物后,大便变稀,就要在几天之内不给孩子吃这种食物,过一段时间后再给孩子加少量的这种食物。
请注意,甜菜根会使粪便的颜色发生变化,而且粪便接触空气后会变成褐色或绿色。
粪便中出现血丝是不正常的现象,原因可能不严重,例如肛门周围的血管破裂,但还应该去看医生。
粪便中出现大量的血液、脓液、粘液,说明可能有肠道感染,需要及时与医生联系。
11如何给孩子吃药
时值隆冬,肺炎、感冒、流感等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尤其是孩子,冬季更易感染疾病。
治疗中,正确给孩子喂药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给孩子喂药,药量如何掌握?
喂药需注意哪些问题?
下面将告诉你如何做。
喂药需要的物品很简单,一个中等大小的不锈钢小勺、一个小酒盅和一块小毛巾即可。
喂药前必须按标签查对所服药物,包括药名,即是否这次应服的药;药品质量,如果片剂发霉、变色不能用,水剂混浊、变色、有霉坏味不能用,放置时间过久的药和已过期失效的药也不能服用;还应核对应用剂量。
服药前半小时至1小时将所需服用并能够同服的药片、药水按规定剂量同时置入小酒盅中,并放少量温开水浸泡。
等到服药时药片已完全溶化,喂服非常方便。
有人临服药时将药片用勺、擀面棍或瓶子碾碎,或者用小锤子砸碎。
这样做不但不易将药片粉碎,影响服用,同时必然造成一些损失,使药物剂量失之准确,也容易使药物受到污染。
喂药前先准备好温度适宜的糖水。
将已溶化好的药物用小勺子混匀。
孩子可以躺在床上,亦可抱在家长怀里,颌下围好小毛巾,使孩子头略侧向一边。
家长将药倒入勺中,一只手轻轻捏住孩子双颊,另一只手将小勺放在孩子口内,紧压住下齿使药液顺口角慢慢流入口中。
无论孩子怎样哭闹、挣扎,小勺始终压住下齿,不离孩子的嘴,直到药物全部咽下。
然后将勺取出,倒入少许糖水,与勺内残药混匀,再次喂入。
如果动作熟练,整个过程用不了两分钟,同时能保证药物毫无损失地喂下去。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应鼓励它们主动吃药,尤其要锻炼整片吞药。
某些糖衣片或胶囊制剂整服既方便,又可避免药物的苦味;有的肠衣片整服还能减少胃部刺激症状和保证疗效。
对于已经具备吞服药片的孩子,拒绝服药,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决,让孩子明白药是非吃不可的。
同时讲明道理,使孩子主动配合。
中药药量较多,但有些新生儿和小婴儿喂服并无困难,放入奶瓶中就像喝糖水那样喂,不妨一试。
当然,小儿服用中药应煎浓一些,尽量减少药量,每次可以浓煎至1/3至半茶杯。
当然不能煎糊,煎糊的中药是不能服用的。
同时,婴幼儿服中药可增加服用次数,即每剂药可分两次甚至更多次数。
121--2岁宝宝的饮食问题
孩子在1-2岁之间开始表现出对不同食物的喜好。
孩子常会表现对某种物偏好,只喜欢吃某些食物,而不喜欢吃另外一些食物。
例如孩子可能对肉一眼不看,去吃酸奶和水果。
一周后孩子可能又不再想吃酸奶,只想吃奶酪和水果。
成熟的父母这时不会表现出大惊小怪,没有什么食物具有魔力,孩子不吃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找到了另种食物,它里面同样含有所需的营养。
不要花时间给孩子做那些不喜欢吃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还总有些不高兴,你只需要做一些孩子特别爱吃的东西就可以。
研究表明,只要能保证孩子的食物有均衡的营养。
孩子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吃你为他选择的食物,孩子的口味不等于你的口味。
如果你特别关心自己孩子的幸福和健康,你便能很快地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情是孩子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而不吃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
在孩子吃什么这件事上,要做到有一定的灵活性。
不喜欢吃饭
我不赞成把孩子不喜欢的食物伪装起来给孩子吃,把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拌在孩子喜欢吃的食物里,或者诱导孩子吃一勺不喜欢吃的食物后再给吃一勺喜欢吃的东西。
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一种食物,你可以选择另一种孩子喜欢,而且含有类似营养的食物。
如果孩子明确表现出不喜欢某种食物,欺骗或利诱的办法只能导致孩子不吃所有的食物。
引入新食物可选择在孩子比较饿的时候,这时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新的食物。
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吃某一类食物,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的营养失去平衡。
除此之外,挑食没有什么坏处,一定要记住你对这件事越上心,孩子表现得就越强烈,孩子渐渐地学会用这种方法摆布大人,所以一定要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体重问题
如果孩子能够吃到合适的食物,孩子不会过重也不会过轻。
他会自己调解食物,在特定的时间里摄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孩子过重或过轻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没能把合适的食物给孩子。
超重
超重的原因是孩子摄取了大量含有脂肪的肉、过多的含糖饮料和精制的碳水化合物(糕点、饼干、果酱和糖果食品),也可能你常把孩子放在婴儿车里或者是玩栏里,没能让孩子用爬行或走路等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多活动,玩得越开心越好。
体重不足
除了专门限定饮食,否则孩子不会自己有体重下降的可能。
与其他同龄和同性别的孩子比起来,孩子的体重可能略低,但从孩子自己的生理和体型的特点角度讲,孩子不一定属于体重偏低。
很多的家长都担心自己孩子的体重过小或过瘦,但是孩子天生很健康、很小也很瘦,这一点与成人中也有身材小和体型瘦的情况一样。
如果营养均衡、发育正常。
那么你无需为孩子担心。
13怎样带孩子看病
孩子身体发育尚不完全,抵抗力弱,稍不注意,便容易生病,及时带孩子看病,是父母亲的责任。
那么,如何科学地带孩子看病呢?
首先,不必追求到大医院。
虽然大医院的医生多,分科细,医疗设备先进,诊治疑难病准确率高。
但是,大医院病人多,病种杂,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就更大,这是不足之处。
对孩子来说,大多患的只是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病,一般的医院都具有诊治能力,而且相对污染少。
这样,孩子被传染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同时,近处就医也可免奔波之苦,有利于孩子健康。
其次,父母切勿指名要药,因为疾病千变万化,非常复杂,不要认为用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若“药不对症,参鹿亦毒”,潜在危险,应十分小心!
带孩子就诊时,要将孩子的用药情况如实向医生反映,使医生能更好地“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以达“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特别是孩子的药物过敏史(如对青霉素等是否过敏),更应及时提醒医生,以利安全、有效地用药。
再次,尽量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
医院虽是治病的场所,但也是疾病交叉感染的地方,孩子体弱,抗病力差,如果在医院逗留时间过久,必然增加被传染的机会。
离开医院后要注意洗手、洗脸,防止传染。
14哪些婴儿不宜吃母乳
绝大多数的婴儿都能用母乳喂养,只有极少数的患某种先天性疾病的婴儿不宜用母乳喂养。
如患苯丙酮尿症的婴儿由于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转为酪氨酸,而使苯丙氨在体内堆积,严重干扰组织代谢,造成功能障碍,以致这类患儿智能落后,毛发和皮肤色素减退,头发发黄,尿及汗液有霉臭或鼠尿味。
当确定小儿患这种病时应摄取低苯丙氨酸的饮食,虽然母乳中苯丙氨酸的含量较牛乳明显为低,但这些婴儿最好不吃母乳或仅吃少量母乳,而应摄入无苯丙氨酸的特制奶粉或低苯丙氨酸的水解蛋白质,再辅以奶糕及米粉,蔬菜等,并应经常检测血中苯丙氨酸的浓度。
还有一种疾病叫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使乳糖不能消化吸收,表现为婴儿吃了母乳或牛乳后出现腹泻,长期腹泻则会影响到婴儿的生长发育,并导致免疫力低下及反复感染,这时小儿也应暂停母乳或其他奶制品的喂养,代之以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
如果母亲患有某些疾病如肺结核,精神病,恶性肿瘤等,她们的婴儿也不宜吃母乳。
15儿童切忌常吃葡萄糖
有不少家长疼爱孩子,把口服葡萄糖作为滋补品,长期代替白糖给孩子吃,牛奶、开水里都放葡萄糖。
其实这种法是不可取的。
这是因为首先口服葡萄糖吃起来甜中带微苦,并有一点药味,还不如白糖和冰糖好吃,多吃几天孩子就会感到厌烦,影响食欲。
其次,食用白糖,先要在胃内经过消化酶的分解作用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而食用葡萄糖则可免去转化的过程,直接就可由小肠吸收。
但是,如果长期以葡萄糖代替白糖,就会造成胃肠消化酶分泌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影响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导致儿童贫血、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缺乏各抵抗力降低等。
可见,葡萄糖容易消化吸收,对于消化差的病人,尤其是低血糖患可以及时补充糖分,但作为常用食品,不如白糖、红糖或冰糖,如长期用来代替食糖反而对健康不利。
1620个月应重点开发哪些智力
根据实验研究表现:
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4-5岁儿童通过朗诵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也就是说,4岁以内是儿童形成开关感知觉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情绪和感性为主,以后才是以知识为主。
因此父母对孩子应以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为主,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更忌急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讲究科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然而,对孩子的启发,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在带领孩子上公园。
进大自然,游玩时,可运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中丰富有趣的知识,如昆虫、植物、名胜古迹等,采用边游玩边观察,边讲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孩子提问的好习惯。
为入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那些家长不顾儿童的特别拔苗助长,一味地让孩子读英语,背古诗,做算术,0岁识字,三岁扫盲,并不可取。
但担心孩子太小,怕用脑过度也是错误的。
三岁孩子的大脑已达成人的80%,是智力发开的关键时期,孩子大脑在丰富的环境和合理的引导等外来刺激下,脑细胞反获得急恰在此时生长,开始工作,并逐渐发育成长,成熟。
因此对三岁以前的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启迪.
17哄宝宝睡觉的几种错误方法
摇睡可能造成“脑轻微震荡伤综合征”。
当宝宝哭闹或睡不安稳时,一些心急的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十分有害,因为摇晃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震荡,未发育成熟的大会脑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组织表面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荡伤综合征”,轻者发生癫痫、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水肿,脑疝危及生命。
陪睡对宝宝独立人格的形成不利。
从宝宝一出生,就应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
即使是新生儿,也不应与妈妈同睡一个被窝,因为妈妈熟睡后不注意就可能压住宝宝,造成孩子窒息。
另外,妈妈长期陪睡,宝宝会出现一种“恋母”的依赖心理,严重者易患学校恐怖症、考试紧张症,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不利。
通宵亮灯睡觉不仅影响宝宝的睡眠还可能增加患近视眼的几率。
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差,卧室内通夜亮着灯,势必改变了人体适应的昼明夜暗的自然规律,从而影响宝宝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减慢发育生长速度。
摘自——扬子晚报
18容易得尿布疹的情况
1.宝宝身体不适,抵抗力减弱时.
2.宝宝腹泻时,大便中带有大量的细菌,未及时清洗或清洗不干净.
3.使用不干净的尿裤,尿裤本身即带有太多细菌.
4.尿裤的吸收力不够,不能有效锁住尿液,未能保持皮肤之干爽,使皮肤长时间接触尿液.
5.使用透气性不佳的尿裤,加上穿着时间过长,会使宝宝的皮肤长时间处于闷湿的环境中.
19尿布疹的预防和治疗
1.尿布疹的成因是皮肤在闷热的环境下与尿液结触。
所以选择吸收力强,透气性能好的尿裤,可保持干爽和不闷热,杜绝了病变的环境,自然减少尿布疹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妈妈要帮宝宝及时更换尿裤,防止宝宝长时间穿着又湿又潮的尿裤.
3.家长在为宝宝更换尿裤前,应用清水和肥皂洗手,避免手中的细菌污染尿裤或将细菌带到宝宝身上.
4.更换干净尿裤前,特别是当宝宝排便后,必须用中性肥皂和温水清洗臀部,并用棉质纱布予以擦拭干净,并吸干水分,保持皮肤干爽,可涂些润肤露,以滋润肌肤同时减少与尿液的接触机会.
5.每天应让小屁股有一定时间接触空气和阳光,使肌肤能自由自在的呼吸.
6.若不慎感染尿布疹,应保持患部干爽,可让小屁股适当曝晒于阳光下,患处不宜用力摩擦,清洗后应用棉质纱布吸干水分,并可局部涂抹凡士林或消炎药膏形成保护膜,隔离刺激物.
7.尿布疹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20如何保护孩子的牙齿
很多妈咪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婴儿还未出牙,便毋须为BB清洁口腔,其实,为BB清洁口腔的最大意义,除了清洁之外,还在于培养他们清洁的习惯。
假如BB一向没有清洁口腔的习惯,到出牙后才培养便会十分困难。
为婴儿清洁口腔,妈咪们可以洗手后用柔软纱布缠著食指,沾水后便可为婴儿清洁口腔,但切记要轻力抹拭,以免伤害BB的牙床和牙肉。
到孩子长出牙齿后,便可用一些刷毛柔软、刷头小巧的BB牙刷为BB刷牙。
至于牙膏方面,可待孩子的牙齿出齐后才用,以防小孩子误吞牙膏。
当使用牙膏时,必须使用含氟素(Fluoride)的牙膏。
同时,使用牙膏的分量应大约为一粒青豆的大小,避免BB不能把过多的牙膏清洗乾净。
另外,又有一些妈咪以为既然乳齿到六岁左右便脱落,往往因此掉以轻心,而忽略了乳齿的健康。
但其实乳齿对孩子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乳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及令恒齿正常地生长。
乳齿生长时,亦正是BB牙牙学语之始,假若BB的乳齿蛀掉,甚至脱落,便会影响说话时发音的准确性,即使日后恒齿长出,到时才纠正错误的发音也较为困难。
另外,乳齿亦是为恒齿预留生长位置,让日后恒齿顺利地长出。
假如乳齿蛀掉脱落,而恒齿又未长出,两旁的乳齿便会移位,占去原有牙齿的生长位置,那么日后恒齿便因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向内或向外生长,导致牙齿不整齐,影响外观,较严重的更会造成牙肉发炎、生牙疮等口腔疾病。
其实,蛀掉乳齿的最严重后果,是连带伤害恒齿,使孩子一生也没有健康整齐的牙齿。
由于恒齿就在乳齿之后长出,假如乳齿蛀得深入牙根,细菌便可伤害还未长出的恒齿,令日后的恒齿在结构及外形上皆受损害。
除此以外,妈咪们更要及早定期带孩子见牙医,作定期的检查。
预防远胜于治疗。
如果孩子第一次往见牙医时,是因为牙齿有问题,那么孩子定会对牙医有个负面的印象,更会觉得见牙医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日后要孩子作定期检查便很困难了。
如果孩子相信见牙医只是帮助他们保持牙齿健康,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一定乐于定期检查牙齿,那么孩子的牙齿健康亦可得到相当的保障。
21婴幼儿疫苗注射前后须知
注射前的注意事项
带宝宝去打预防针之前,您可得先作一些准备动作,免得白跑了一趟或是错过了注射时间。
1.电话预约
去打预防针之前,应先查询确定医院诊所或卫生所(室)每周的哪一天,有办理预防接种及注射的项目,再依宝宝注射的种类按时前往,在施打疫苗之后,应按照医师或护士预约排定的下一剂疫苗接种时间前往注射,若宝宝当天有任何状况不适合施打疫苗,应再和接种单位查询下一次的接种时间,免得白跑一趟。
2.详知宝宝的生理状况
另外如果宝宝平常不是由父母自己带养照顾的话,在施打预防针之前,应该询问清楚宝宝的状况,才不会造成医师诊断上的困扰,对宝宝也不好。
父母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宝宝的发展情形,将全民健保手册内的家长记录事项表格填一填,作为医师诊断时的依据。
各种疫苗的注射有其应注意的禁忌,父母们应注意做好宝宝生理状况的评估事项,例如:
过去一年内注射同类的疫苗之后,宝宝是否有抽筋或休克的现象发生;目前有无身体不适的情况,包括发烧、服用特定药物……等。
3.带齐证件
要准备的东西包括:
宝宝的预防接种记录卡、全民健康保险手册、挂号证(到医院看健儿门诊者)、B型肝炎防治手册、户口簿(后两者为注射B型肝炎时所需要的)。
注射后的照顾
经过完整的事前准备,以及如期顺利的施打疫苗之后,可别以为就此大功告成了。
在疫苗注射之后,各种疫苗都可能有一些轻微的副作用发生,发烧、注射的局部部位会有肿胀、发红、结硬块等些微反应是常见的症状。
一般而言,打完预防针之后仍可照常洗澡,不需要过度忧虑;而注射部位若有红肿的情况,可施予冰敷;不论在何处施打疫苗,在打完预防针之后,一定都会有医护人员为家长们做卫教的工作,家长们亦可主动的索取「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及注意事项」单张,带回家仔细研读,并交给宝宝的主要照顾者一份,好让他帮您注意宝宝的情况,一有异常的现象如:
高烧不退、活动力降低或注射部位红肿不退,都应尽速求医。
疫苗注射是为宝宝的健康把关,提供一份保障,预防重大疾病于未然;另外亦可借着预防疫苗的各阶段注射,观察注意宝宝的发展情形与生理状况,不啻是疫苗注射所发挥的另一个功用,父母们有何理由忽视这项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关卡呢?
(取材自育儿生活杂志)
22小儿发烧少打针
有些父母一见小儿发烧,就急着让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
虽然打针退热快,但也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目前用于儿童的针剂主要是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安基比林等。
这类药物可引起人体虚脱甚至休克,产生药疹、荨麻疹或剥脱性皮炎,并可发生颗粒性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后果。
此外,肌肉注射,易引起臀部肌肉损伤感染,甚至导致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
23宝宝发烧的处理原则
发烧的原因主要是由疾病引起,如:
呼吸道感染、脑膜炎、泌尿道感染等,因此应适时找出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退烧。
若体温不稳定,则表示疾病尚未痊愈,疾病痊愈,发烧即退。
发烧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最易引起父母亲的担心。
定义:
体温高于下列温度,则称为发烧。
肛温:
38℃
口温:
37.8℃(耳温与口温相同)
腋温:
37.5℃
背温:
37.5℃
合并的症状:
小儿发烧除了体温上升外,可能会有
食欲不佳
嗜睡
哭闹不休
活动力减退
昏睡、昏迷
抽筋、头部僵硬
发紫、呼吸困难
量体温的正确方法:
先甩动温度计,使水银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腋温:
将温度计放置于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挥动,测量四~五分钟。
口温:
儿童勿用此法以防温度计咬断。
肛温:
新生儿时期较建议采用此法。
背温:
将温度计置于背上并平躺测量4~5分钟。
发烧应如何处理:
减少穿衣盖被。
多喝开水。
睡冰枕。
温水拭浴。
保持空气流通,维持室温26~28℃。
勿自行服成药。
随时监测儿童体温变化。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立刻送医。
*发烧超过38.5℃。
*活动力差
*虚弱
*呼吸困难
*无法进食、剧烈呕吐
*抽筋、头部僵硬
*身上出现紫斑
*二个月以下之幼儿
*儿童本身患有严重疾病
*连续发烧二天以上
结论:
父母在儿童发烧时,千万不要过份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24小儿发烧要注意保护眼睛
麻疹、肺炎、菌痢等很容易在春季感染小儿,引起小儿急性高热。
在小儿发高烧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