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小故事1.docx
《书法家小故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家小故事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家小故事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霞坑中心学校方美丽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走出圆明园,激发为中华民族的明天更美好而读书的豪情。
难点:
通过文字感悟圆明园昔日辉煌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1、复习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近圆明园,通过初步的学习,你对圆明园有了那些了解呢?
(……)
2、ppt打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作为小结,引入下一个环节:
看来上节课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
3、质疑:
这节课,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老师为你们梳理了一下:
(见课件7)
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圆明园。
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的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二、 教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
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风格各异的景观。
(一)圆明园中有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1、(课件出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
2、师引读,并板书:
有……也有……
有……也有……
3、指导朗读。
过渡: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些景物的不同特点展现在听众面前吗?
A、先自己读一读,注意要抓住写特点的词语。
B、汇报读:
谁来试试?
C、自评:
你觉得自己刚才哪一部分读得最好?
D、互评:
先找闪光点,再给他提点意见。
E、适机出示ppt图片,通过图片的揭示,教师从旁解说。
内容如下:
殿堂: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亭台楼阁:
玲珑剔透(指器物小巧玲珑。
)
“买卖街”:
热闹(解释“买卖街”:
皇帝觉得宫中生活无趣味,不如民间的丰富吸引人,于是挖空心思想出玩的点子,以改变惯常的生活面貌。
皇帝就把民间生活移植到宫内。
买卖街设在圆明园福海的东边,叫舍卫城。
据记载,大小商店莫不具备,有茶肆,有饭馆,有估衣店,甚至还有用小筐卖瓜子的小摊。
店主人都是太监。
店内的营业和市面上一样,茶馆里发出哗笑声,饭馆里有高声叫喊的点菜声,就是皇帝逛到这里,大家也是照常进行,并不回避,让皇帝真像置身于市井中。
那场面特别热闹,像个真的街市。
)注意:
“象征”和引号。
山乡村野:
田园风光(幽静)近处,麦田里金灿灿的麦子压弯了腰;一阵风拂来,也送来了淡淡的麦香;不远处,一条小溪缓缓地流着;在溪的尽头,村子里,袅袅的炊烟悠悠地飘向空中……
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范读时注意: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两个词,语气要有轻有重,读“买卖街”一句时,语速要快,而且声调要高。
读“山乡村野”一句的时候,声调要低缓。
F、 师范读。
G、 男女生对读。
H、齐读。
(二)园中的景物可以分成几类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许多……还有很多……
不仅有……还有……
2、介绍景点,课件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圆明园风光
A、师展示图片。
猜猜这是哪儿?
相机解说,内容如下
安澜园:
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
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
狮子林:
瞧,那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在嬉戏;有的在互相追逐;有的在互相偎依在一起……真是巧夺天工呀!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
不光你觉得那儿美,乾隆皇帝也沉迷其中,所以让工匠们把它仿造在圆明园内。
雷峰夕照:
夕阳映照下的雷锋塔仿佛在述说着他那动人的故事……
蓬莱瑶台:
园中除了这些仿照各地名胜而建的景点外,还有根据诗画中的意境而建成的景点(映图)。
看,这处景点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
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什么地方?
(……)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仙境的感觉?
武陵春色:
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瀑瀑流动的桃花溪,将要前往的另一个景点就是武陵春色。
这是根据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艺术境界而建成的。
(映图)看,漫山遍野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小巧精致的房屋隐蔽在山坳之中,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3、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
(……)
师:
难怪作者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
因为园内有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景观,那些景物完全是人们根据想象而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幻想境界中”这样的感受。
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长春园中,还有一组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这就是长春园中的西洋楼(出图)。
海晏堂前有个巨大的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象征着十二个时辰。
到了每个时辰点的时候,相应的动物就喷水。
而中午12点的时候,这12个铜像同时喷水,那场面煞是壮观!
十二生肖属于中国,而人工喷泉则源于西洋的建筑水法,所以,可以说西洋楼是东西方合璧的产物。
4、教师引读:
真是一处精美绝伦的人间仙境,假象一下,这时的你正悠闲地漫步在圆明园中,瞧,圆明园中有(……)园内,有如……饱览着……;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
三、 教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一)生汇报:
(课件出示)
1、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奇珍异宝。
”
(二)抓重点词,体会历史文物的特点
师:
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抓重点词来说。
“最珍贵”、“青铜礼器”、“奇珍异宝”、“名人书画”——珍贵、东西多
“上自……下至……”——历史悠久(一千多年)
(三)小结,指导背诵。
四、 激情,引导学生体会出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
1、教师引读:
多么辉煌的圆明园啊!
它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
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赞美它为“举世无双”的杰作。
难怪作者说这是园林艺术的(……),建筑艺术的(……),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在祖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
2、 作为中国人的你,这时候,你最想说些什么?
3、 带着自豪感,读句子。
(课件出示)先填上联接词,再读一读,注意读出感情。
圆明园(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五、 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
(语气沉重地)然而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151年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一座由乾隆皇帝下江南所带回来的园林之梦被狠狠的打破了!
(出示图片)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看看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划出重点词。
1、组长汇报。
2、出示句子: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从加点的词中体会到什么?
(“凡是…统统…”是说全部。
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
“实在…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残暴。
)
3、出示课件(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4、这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请怀着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它们的贪婪与野蛮!
5、 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指板画)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
让我们再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
6、这把火烧毁了 ?
(课件出示)
7、师小结: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民族建筑没有了,西洋景观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擦去板书)它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升华情感
同学们如今的圆明园留下的是残垣断壁,是断壁残垣。
这都缘于那屈辱的一天——1860年10月6日,从那一天起,圆明园毁了!
可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两个不可估量在此说明什么?
(板书:
不可估量的损失)
七、发表感受,拓展延伸
2、(指屏幕,充满激情地)残垣断壁,断壁残垣,是屈辱历史的见证,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见证;残垣断壁,断壁残垣,似在控诉,似在呐喊。
每一根石柱似钢鞭,抽打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每一根石柱似钢针,深插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上。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对此事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
3、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国家的耻辱、一个民族的耻辱。
这耻辱深深地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
学完课文,你一定感慨万千,让我们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8、走出圆明园,把爱国之情落实的实践中
师: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
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这才是这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1、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
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2、布置作业(课件打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讨论:
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能力目标:
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道德目标: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设计特点:
激情飞扬──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
“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因此,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
力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读中感悟──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
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流动板书──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
有……也有……,有……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
五、教学预设:
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
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
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查阅资料,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
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才能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
4.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
(残暴、野蛮、无耻等。
)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
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
齐读第5段。
(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再从课文中,在朗读中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才会使学生心中的情感来得真实而不空洞,强烈而不肤浅。
)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
多少分钟?
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
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
(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
)
(3)259200秒啊!
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
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师引读:
圆明园的毁灭是?
(生读:
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
(生读: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让学生想象:
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
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一浪高过一浪。
)
2.感受昔日辉煌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
(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_____,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
”句式回答。
建筑宏伟:
①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
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
――“众星拱月”。
②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
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
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
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③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
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④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
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
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
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
珍贵文物:
①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
指名读第4段。
②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
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
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2000年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
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
(附图)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
无法想象,不可估量!
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
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出示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
三、练笔抒情──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将它化为灰烬。
金碧辉煌的殿堂?
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相应擦掉黑板上“碧辉煌的殿堂”几个字。
同样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
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磨灭的印痕。
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
)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用笔写下来吧。
2.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
3.指名读出自己写的话。
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师相机板书: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写话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
板书设计
王献之书衣被夺本着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原则,教者精心整合了源自XX文库的多个课件,创制了本课件。
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
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
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
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
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
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
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
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
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
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
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
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王献之劝父改体
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
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
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
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问父亲:
“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
”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
“远着呢!
”献之又问:
“那,那五年呢?
”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
“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
”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
“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
“唔,有点像铁划了。
”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
“有点像银钩了。
”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