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0011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docx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利的,常以“14(A)”或“12(B)”代替。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尽量避开这一数字。

有的人甚至会在13日这一天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动。

西方人最忌讳的还是13人同桌共餐。

对“星期五”和“3”这个数字,也为很多西方人所忌。

特别是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点燃三支烟。

若恰逢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更认为是“凶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

因为这一日是耶稣的受难日。

日本人则忌讳“4”和“9”。

在美国还有“零年灾难”之说。

自1840年以来,凡是在年尾数为“0”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除里根外,都没有活着离开白宫,其中有4人被刺身亡,3人病死。

自从1840年以来,凡是在尾数为“零”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大都是处境不妙,且不能活着离开白宫。

美国人称这个可怕而离奇的巧合现象为“零年因素”。

1840年,哈里逊当选为美国第9任总统,但他不久即患肺炎,在他宣誓就职后1个月即告去世。

1860年,林肯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

他在连任期内遇刺身亡。

1880年当选的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于1881年7月2日被一位曾经申请领事职务未获批准的失业者吉托开枪击中,同年9月去世。

1900年,麦金莱当选为第25任总统。

次年他出席泛美博览会时,遭到一个名叫乔尔戈什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枪击,于同年去世。

1920年,哈定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29任总统,于1923年病逝。

1940年,罗斯福第3次连任美国总统,1944年他再次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连续4次当选的总统。

同年4月,他因中风而去世。

1960年当选的第35任总统肯尼迪则于1963年遇刺身亡。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

”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或盘问,是很失礼的。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morning(早上好)!

”“Goodafternoon(下午好)!

”“Goodevening(晚上好)!

”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

“今天天气不错啊!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Takecare(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

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

其实不论任何人,当有人微笑着和自己打招呼时,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一般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一样,这时可以很自然地打招呼回应。

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

”,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哟!

那可是非常失礼的呀!

那怎样打招呼呢?

当对方跟你说“Howdoyoudo?

”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doyoudo?

”就够了。

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

”,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回答“Hello!

”就可以了。

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或“Goodevening.”,回答时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英美人的见面礼节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握手(handshake),拥抱(embrace)和亲吻(kiss)。

英国人很少跟别人握手,甚至跟朋友也不握手。

但是在第一次介绍相识后,或朋友久别重逢,或在远出家门,长途旅行之前告别时,常以握手为礼。

在握手时应注意:

男子之间握手应有力。

如果握起手来有气无力,会给对方冷冰冰的感觉。

男女之间握手通常是女方先主动伸出手来,男方不必主动,轻握一下即可。

女方若不伸手,男方可点头致意。

拥抱比握手在感情上更进一层,通常用于亲属之间或朋友之间,异性之间除关系密切者外,一般不拥抱。

亲吻的方式因人而异:

辈份高的人吻辈份低的人,只吻额头;反之则吻下额;同辈的朋友或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通常只有夫妻,情人之间才是嘴对嘴的亲吻。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一)食物差别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英美人的饮食

   英国人爱吃肉,如牛肉(beef),羊肉(mutton),鸡肉(chicken),野味等。

每餐都吃水果,进餐时喝酒,他们爱喝啤酒(beer)、葡萄酒(wine)和烈性酒。

英国人口味喜清淡、鲜嫩、焦香,量少而精,不爱吃带粘汁和辣味的菜。

爱吃烤面包,冬天喜欢布丁(pudding)、浓汤(soup)、火腿(ham)、新鲜蔬菜、水果等。

   英国人爱喝牛奶,也喜欢喝茶,并把此当作生活的一种乐趣,有人竟到了面包可以不吃,茶却不可不喝的程度。

他们最喜欢喝中国的“祁门红茶(blacktea)”,但他们喝茶的习惯与中国人不同。

他们喝茶比较定时,有上午茶和下午茶之分,不喝清茶,而是先在杯中放牛奶,然后冲茶,有的还放糖。

   美国人的主菜通常是肉、鱼或鸡。

一顿饭一般只有一种主菜。

由于美国人生活节奏较快,所以快餐(fastfood)相当受欢迎,到处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快餐店。

快餐包装在纸盒、塑料袋里,热饮料装在带有封盖的塑料杯里。

有的快餐店还将快餐送入汽车,顾客不必下车就可以买到。

    汉堡包和热狗也许是最著名的美国食物。

“热狗”就是红肠面包,可以在小吃店和街角的热狗摊上买到。

在美国的餐馆里,菜单(menu)上都有汉堡包,伴之以牛排(steaks),炸鸡(friedchicken)和海味(seafood),还有法国炸食和脆嫩的凉拌菜(salad)。

正餐的最后一道菜是甜点心(dessert),有苹果饼(applepie),奶酪饼(cheesecake),巧克力,冰淇淋,冰淇淋圣代(sundae)等。

   在美国,咖啡(coffee)和茶是美国人的主要饮料。

牛奶也很畅销。

他们常喝的饮料是可口可乐(Coca-Cola)和百事可乐(PepsiCola)。

可乐饮料含咖啡因,使人兴奋提神。

有的人喜欢喝酒,他们喜欢喝葡萄酒(wine)、威士忌(whisky)和鸡尾酒(cocktail)。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二)、西方的进餐礼仪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欧美国家的餐桌大多是长方形,男主人(host)坐在桌子的一端,女主人(hostess)坐在另一端,通常安排座位时要尽量避免两位男宾或两位女宾并坐在一起。

   就餐时,身体要坐得端正,身体和餐桌间距离以能使用刀(knife)、叉(fork)、匙(spoon)和饮食方便为度,手臂不要放在桌上,也不要张开妨碍别人。

餐巾只用于擦嘴和手,切不可用来擦拭餐具和擦鼻涕、擦汗。

用餐完毕后收起餐巾放在盘子右方。

使用knife,fork和spoon时,不要弄出声音,不用时,也不要用手拨弄刀叉玩。

   当一道菜吃完,或不想再吃时,就把刀和叉并排放在一起,刀叉的柄朝自己胸部。

如未吃完,只是为了谈话暂时停吃,就把刀叉摆成“八”字形,这样服务员就不会把盘子收走。

女主人通常是主持整个宴会(party)的主人,大家注意她的动作。

入席时,特别是小型宴会,一般总要等女宾先坐下后,男宾才坐下。

男宾最好还要帮邻座的女宾拉椅子。

上菜后,一般要等女主人动手吃后,客人们(guests)才吃。

宴会结束时,也由她领头离席。

(三)国外就餐规矩趣谈

1.谢绝吃喝为失礼

   沙特阿拉伯(SaudiArabia)有一种习俗,即不能谢绝被邀请喝饮料(drink)。

缅甸(Burma)也有类似的习俗,如果到主人(host)家去做客,必须食用茶水(tea)、水果(fruit),否则,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

2.给主人带食品是羞辱

   在中东各国,如果你被邀请(invite)赴宴,千万别带食品(food)和drink,否则主人会觉得受到侮辱。

因为带这些礼物(present),在中东人看来是暗示他们不是好的host。

3.吃饭时禁止交谈和发出难听的声音

   韩国(SouthKorea)在吃饭时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并把此作为人人应该遵守的礼节。

埃及(Egypt)在用饭时,也不让交谈(talk),据说这是出于对神的尊敬。

4.欧洲人的吃法

   欧洲(Europe)有这样一种说法:

"法国人(Frenchmen)夸奖着厨师(cook)的厨艺吃;英国人(Englishmen)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Germans)考虑着营养吃;意大利人(Italians)则痛痛快快地吃。

"

(四)如何使用餐具

   如果你出席正式的(formal)宴会,看到桌子上有各种各样的餐叉(forks)、刀(knives)和匙(spoons),你是否会感到惊奇和不知所措呢?

请别担心,其实,它们的使用规律很简单,你只要根据餐具从外侧到盘子的摆放顺序依次使用就可以了。

左面外侧的小叉用来吃色拉(salad),色拉一般是和汤(soup)一起端上的。

右面外侧的匙是喝汤用的。

在左边的面包黄油(butter)碟或面包碟上搁着一把单独放着的小刀称为抹黄油刀。

当面包传过来时,每位客人(guest)都会拿下几片面包放在小碟上。

在汤匙旁放着吃鱼用的钝刀,这种刀比其它用来切肉的刀要小些和钝些。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餐巾、餐匙、盘、碟、杯、牙签等。

(1)刀叉的使用:

吃西餐时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使用刀叉时,左手持叉用力固定食物,同时移动右手的刀切割食物。

用餐中暂时离开,要把刀叉呈八字形摆放,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刀口向内;用餐结束或不想吃了,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地并排纵放,或者刀上叉下地并排横放在餐盘里。

(2)餐巾的使用。

将餐巾平铺于大腿上,可以防止进餐时掉落下来的菜肴、汤汁弄脏自己的衣服。

在用餐期间与人交谈之前,先用餐巾轻轻地揩一下嘴;女士进餐前,可用餐巾轻抹口部,除去唇膏。

在进餐时需剔牙,应拿起餐巾挡住口部。

(3)餐匙的使用。

用来饮汤、吃甜品,不可直接舀取其他任何主食、菜肴和饮料。

餐匙入口时,以其前端入口,不能将它全部塞进嘴里。

    特别提示:

刀是用来切食物的,不要直接用刀叉起食物送入口中,也不要用刀叉同时将食物送入口中;刀上沾上酱料不可舔食;用餐刀切割食物时不要在餐盘上划出声音。

   餐巾摆放的位置不同,寓意不同。

当主人铺开餐巾时,就表示用餐开始,当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表示用餐结束。

中途暂时离开,将餐巾放在本人座椅面上。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四、禁忌习俗的差异

   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也不喜欢星期五。

中国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国人喜黄色,有图腾为“龙”,视为龙的传人。

而西方则认为龙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黄色暗含断交之意。

   国人在馈赠送礼时不可“过时送礼,事后补礼”。

与年长者不能送“钟”,乌龟有“王八”之称,亦不可。

外国人在送礼时不求贵重,意到便可。

送礼收礼时亦少有谦卑之词。

但礼品包装要求精美。

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忌谈论个人私事、年龄、婚姻、收入等。

中国人则习惯称自己“礼不好,请笑纳”。

与英美人交谈的“八戒”

   大家来了解一下与英美人交谈的"八戒"。

千万记住这可不是《西游记》中的"八戒"。

一戒:

不问年龄。

西方人的年龄是保密的,特别是超过24岁的人,决不谈论自己的年龄,尤其是女士。

二戒:

不问财物。

在西方,一个人的收入和随身所戴的财物都与个人的能力、地位、脸面等有关。

三戒:

不问婚姻。

这属于个人隐私。

四戒:

不问住址。

西方人认为,给人留下住址,就得请对方到家里做客。

五戒:

不问经历。

这是对方的"老底",也是商业秘密;西方人是不会轻易让人摸到自己的底牌的。

六戒:

不问信仰。

政治见解和宗教信仰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七戒:

不问行踪。

八戒:

不问吃饭。

西方人认为,问对方是否吃过饭意味着要请对方吃饭。

   当我们将来遇到外宾时,千万不要忘记这"八戒"呦!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

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

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主菜各一道,再加一份甜点就够了。

可以不要汤,或者省去开胃菜,这也是很理想的组合(但在意大利菜中,意大利面被看成是汤,所以原则上这两道菜不一起点)。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

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

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

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

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

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

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焗葱头汤。

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副菜。

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

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

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

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

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

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

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

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

其烹调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

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斯汁等。

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

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可煮、炸、烤、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

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

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

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

沙拉的主要调味汁有醋油汁、法国汁、干岛汁、奶酪沙拉汁等。

沙拉除了蔬菜之外,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这类沙拉一般不加味汁,在进餐顺序上可以作为头盘。

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

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

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

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

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颜色的禁忌

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象征不祥;

法国人忌麦绿色,因为这会使他们想起德国法西斯的军装;

比利时人忌蓝色,以蓝色作为不吉利的标志;

巴西人、埃及人忌黄色,以黄色为不幸、丧葬之色;

土耳其人布置房间、客厅绝对禁止用茄花色,因茄花色代表凶兆;

印度视白色为不受欢迎的颜色;

摩洛哥人一般不穿白衣,认为白色为贫穷的象征;

乌拉圭人忌青色,认为它意味着黑暗的前夕;

泰国人忌红色,泰国人平时绝对不用红笔签名,因为在那里,人死后,用红笔将死者姓名写于棺上;

蒙古人讨厌黑色,认为它象征不幸、贫穷、威胁、背叛、嫉妒、暴虐;

欧美人视黑色为哀丧之色;

在埃塞俄比亚,出门做客绝不能穿淡黄色衣服,这样的衣服只有哀悼死者时才穿。

数字的禁忌

“3”的忌讳:

点烟时,一根火柴只能给两个人点,给第3个人点时,应把火熄灭,再换一根火柴给第3个人点。

“4”的忌讳:

在韩国,旅馆没有4层楼,门牌没有4号,军队中没有第4军、第4师、第4团、第4营,也没有第4海域;我国香港地区的人和日本人也讨厌“4”以及“4”组成的数字。

“13”的忌讳:

一些西方人认为“13”这个数字是个不祥之兆,已经有很长久的历史了。

有多种传说,如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是在13号星期五;最后的晚餐中,坐在第13位的人就是出卖耶稣的犹大。

古希腊神话记载,在著名的弗哈拉宴会上,有12位北欧之神出席,但有一位不速之客洛基----烦恼与吵闹之神突然降临,使一位最受爱戴的尊神柏尔特丧生,结果“13”就成为不吉的象征。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楼房和电梯没有13层;航空公司没有13号班机;影院、会场没有13排、13座;宴会没有13人一桌的。

有一些国家视“星期五”为不祥的凶日,这也有许多传说:

夏娃偷吃禁果是在星期五,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星期五,挪威神话中把星期五视为鬼日。

“13”碰上“星期五”就更不祥了。

“9”被日本人忌讳:

因为日语“九”的发音与“苦”的发音相同。

在赠礼时,不可赠送数字为“9”的礼物,这会引起误会,以为你把他看成强盗了。

在7月14日打碎盘子的会被鬼缠身....然后左手大拇指上有痣的也会被鬼缠身..............耶稣是在13日正好又是星期五被刺客杀死的....然后黑色星期五是一首歌,全国禁播!

因为听过这首歌的100多人都自杀死了...现在这首歌的原创谱子被锁在国外的什么什么音乐学院的保险箱里.....所以全国禁播!

这首歌又称黑色星期天和魔鬼邀请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