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939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docx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I)

请注意:

考生须将本卷所有答案答到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凤城河的风情,比秦淮河曾经飘满脂粉香的jǐngzhì更隽永,它是沉静的,guīlì的。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B.别人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事,你做到了。

C.我们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D.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泰州市区杜绝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不再发生。

B.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C.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D.雾霾天气不仅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也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④每题1分,⑤~⑥每题2分)

①,金就砺则利。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⑤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生命的意义》)

⑥《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成“,”,表达了要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志向。

5.名著阅读。

(6分)

(1)保尔·柯察金成长为英雄之前曾经是一个顽劣的孩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篇就写过他的一件事。

这件事是:

(2分)

(2)下面这段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答题。

(4分)

医生建议他再作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

“到此为止。

我可够了。

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选文中“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什么事?

你如何评价保尔·柯察金说的这段话?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8分)

你所在的班级上了一节“汉字的魅力”公开课,请你参与课堂活动。

【活动一:

汉字演变】汉字的字形由象形演变为点横竖撇捺的方块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请在横线处填写出汉字的演变过程。

(2分)

(1)→金文→小篆→→楷书→草书

【活动二:

汉字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你的同学在学习“汉字”专题过程中对汉字进行了艺术处理,结果发现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像灵动的舞者,他们称汉字为“会舞的精灵”。

(2)请你仔细观察右图,在横线上写出这幅图蕴藏的一个四字成语:

(2分)

【活动三:

汉字现状】下面是同学们对某地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书写情况的抽样调查统计:

书写情况总份数

字迹辨识不清

字迹潦草

错别字较多

字迹工整

字迹漂亮

40

3

24

6

5

2

(3)用一句话概括出你对上表的结果分析:

(不超过20字,2分)

(4)针对上表的结果分析,同学们准备用标语向广大学生发出倡议,现已拟出了下联“发扬传统文化”,请你补全上联与之对应。

(2分)

上联:

;下联:

发扬传统文化。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一诗,完成第7题。

(6分)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7.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分)

(2)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2分)

(3)联系你对柳宗元的了解

,说说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请扼要回答。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4分)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①陛:

宫殿的台阶。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②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 )

③逸而知人之劳( )④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

(2)下列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婴闻古之贤君

A.吾欲辱之B.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停两处,2分)

婴闻古之贤君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11.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2分)

(三)阅读《细菌社会也和谐》一文,完成12~14题。

(10分)

①细菌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生物。

【甲】人体大约包含1亿亿个细胞,这些细胞中则寄宿着大约10亿亿个细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微生物遗传学家邦妮·巴斯勒,通过对细菌社会的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就像是人类的简化版本。

②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细菌的生活是极其单调的:

抑或进食,抑或繁殖。

实际上,细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循序渐进的。

“细菌社会”甚至也像人类社会一样进行“菌口普查”,它们通过向生存环境中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来统计自己群体的成员数量。

待细菌数量达到一定的比值后,“细菌社会”就会发动有预谋、有计划的行为运动,以满足自己发展壮大的愿望。

③“细菌社会”存在着自己的语言,细菌常用的语言称作“特选传感”,是一种化学交流方式。

当一队细菌到达某处后,需要探测附近是否有“敌友”时,每位“队员”都会向周围环境中释放一个分子。

敌人或朋友在感应到这些分子之后,便会前来“应战”或“聚会”。

队员越多,自然就越容易引来敌人或朋友。

而烦扰人类几个世纪的霍乱、肺炎以及食物中毒,就是各种细菌召唤朋友聚会的后果。

④巴斯勒教授还发现,细菌还懂“第二外语”。

当身边有别的种族细菌时,它会释放出另一种化学分子,这个分子的意思是“我和你不是一个种族的”。

依据细菌的这两种“语言”,科学家可以研究出新型药物,通过阻断细菌的交流方式来搅乱它们的聚会,使其停止制造疾病。

目前人类是通过使用抗生素直接杀死细菌,但这种方式会引发细菌的抗药性,所以,生产出阻断细菌交流方式的药物则可在极大程度上弥补抗生素的不足,帮助人类远离疾病的困扰。

⑤此外,就像人类性格有善有恶一样,“细菌社会”里的细菌也有善恶之分。

“善”细菌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如【乙】益生菌就能够帮助肠胃消化食品、强健免疫系统、生产维生素B-12以及维生素K。

⑥细菌能够像复杂多细胞生物一样建立并运转自己的“社会”。

例如,每天早晨人们所刷掉的牙垢由600种细菌组成,俨然就是一个团结紧密的“社区”。

皮肤上则建立着一座座“细菌城市”,总共居住着1万亿个细菌。

它们时刻享用着人体为它们准备的自助餐:

脱落的皮屑、分泌的油脂以及各种矿物质。

它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勤劳地为每个人制造着独特的体味。

各种细菌在自己的地盘上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促进自己的“社会”的稳定。

12.文题“细菌社会也和谐”中的“和谐”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13.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4分)

(1)文章画直线的【甲】【乙】两句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甲】句具体说明人体内细菌数量之多;【乙】句具体说明益生菌对我们人体的诸多作用。

(2分)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极大程度上”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抗生素的严重不足之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

14.这篇文章在说明事物时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至少三个)。

(3分)

(四)阅读胡忠伟的《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15~17题。

(10分)

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读《孟子》中的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再看朱熹的注释:

“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

”他十分纳闷——因为生长在南方,偶见的“衣褐者”多是富贵之人。

“名虽褐,而实则绒(细羊毛织品)也。

”于是,他向老师质疑:

“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

既云贱矣则当从约,短一尺省一尺购办之资,少一寸免一寸缝纫之力,胡不窄小其制反

宽大其形(为什么不把衣服做小一点反而做大了呢?

),是何以故?

”老师默然不答。

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

李渔颇感失望,疑问数十年未解。

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

原来塞外天寒地冻,牧民自织牛羊毛以为衣,皆粗而不密,其形似毯,所以“人人皆褐”。

可是牧民为什么不知节约物力人力,一律穿那“宽则倍身,长复扫地”的“毯”式服呢?

原来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日则披之服,是夜用以为衾,非宽不能周其身,非衣不能尽覆其足”。

②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

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③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

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

“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

“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

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④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

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A)“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古人说“……(B)”,确是经验之谈。

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

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⑤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

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

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15.请分析文章开头引述李渔故事的作用。

(3分)

16.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7.第④段中有两处省略号,请在A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在B处补写一句古人名言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4分)

(五)阅读《泉》一文,完成18~21题。

20分)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

家里来信说:

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

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③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

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

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

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

首歌子了。

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④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

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

不见了它。

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

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

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⑤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

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

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⑦“没有了。

⑧“爸爸也想槐树吗?

⑨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

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⑩“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⑾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

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⑿“爸爸,水还在呢!

”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

真是一口泉呢!

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

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⒀“泉!

生命的泉!

”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⒁我有些不能自已了。

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

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

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

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⒂“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

⒃我肯定地说完,就再没有言语,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8.“我”对老槐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6分)

19.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为什么以“泉”为题?

(2分)

20.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6分)

(1)下面的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3分)

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

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2)“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

”句中的感叹号能否去掉?

请说说理由。

(3分)

21.选文中的“小儿”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明天不封阳台》中的“儿子”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人物,请比较作者安排“小孩”的用意的异同。

(6分)

三、作文(共60分)

22.请以“幸福,其实很简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4分)。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景致瑰丽(4分)

2.B(A句中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句末,C句把问号改为句号,D句把顿号删去。

)(2分)

3.B(A句“杜绝”与“不”连用导致句意错误,C句中缺少宾语中心语,D句递进句前后轻重层次颠倒)(2分)

4.①木受绳则直;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自缘身在最高层;④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⑤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分)

5.

(1)在神父做蛋糕的棉团上撒烟灰。

(2分)

(2)从事写作(文学创作)(1分)。

这段话体现了主人公乐观的性格,表明他已从过去的伤病(绝望;精神危机)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

(3分)

6.

(1)甲骨文隶书(每空1分);

(2)缓兵之计(2分);

(3)示例: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书写字迹潦草者居多。

(2分)

(4)示例:

写好中国文字。

(不求对仗工整,表达出写好汉字的意思即可)

7.

(1)写了露、月、泉、鸟等景物,营造了幽静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2分)。

(2)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2分)

(3)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写出两点即可,2分)

8.

(1)①同“披”,穿着;②回答;③安逸;④拿出。

(每空

1分)

(2)B(A句中的“之”为代词,代指晏子;C句中

的“之”为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象;D句中的“之”为助词,不译。

)(2分)

9.婴/闻/古之贤君(2分)

10.

(1)雪下了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

(2)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大概)是真的不认识(了解、知道)千里马吧!

11.示例:

要学会换位思考。

(或:

能知错就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关爱他人……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

“奇怪了!

雪下了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不冷吗?

”景公笑了。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现在你不知道。

”景公说:

“说得好!

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他于是下令拿出棉衣和粮食

给忍饥挨饿的人。

12.

(1)细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循序渐进的。

(2)“细菌社会”存在着自己的语言。

(3)细菌能够像复杂多细胞生物一样建立并运转自己的“社会”(或:

各种细菌在自己的地盘上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促进自己的“社会”的稳定)。

(3分)

13.

(1)甲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人体内细菌数量之多;乙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善”细菌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分)

(2)“极大程度上”起修饰作用,表示程度之大,说明人类为了避免滥用抗生素引

起细菌的抗药性,而生产出阻断细菌交流方式的药物,来弥补抗生素的不足的可行性很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

14.“应战”“聚会”“社区”“自助餐”“菌口普查”。

(写到一个得1分,共3分)

15.

(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论题;(3)作为文章的论据,论证了读书贵有疑。

16.对比论证,引用论证(2分)。

论证了读书会疑才会进步的观点(1分)。

17.示例:

A.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经过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分)。

示例:

B.学而不思则罔(2分)。

18.伤感——痛心——激动(赞美、敬仰)。

(6分,每空2分。

意对即可)

19.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它像泉一样生命永不枯竭,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以“泉”为题生动形象,很新鲜,寓意很深刻。

(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0.

(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老槐树上落满了可爱的鸟儿,鸟儿的鸣叫声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热闹,富有生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分)

(2)不能去掉。

此处的感叹号用在反问句中,表露出强烈的感情(1分),与句中“大声责问”相照应(1分),表达了“我”对如此高大的老槐树的惨死难以置信(1分)。

21.相同点:

都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2分)

不同点:

本文中的“小儿”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

当“我”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使“我”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2分,意思达到即可)

《明天不封阳台》中的“儿子”则是作者决定不封阳台的原因之一,也是引起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考的原因。

(2分)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