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925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按三维目标备课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

本单元包括《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和《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

这些课文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系统,全是关于名人与孩子或名人的孩提时代的故事,贴近儿童心理。

文章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在品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做人做事方面得到启发。

2.本单元特点:

一是:

导语、课文内容、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都围绕单元主题完整地组合在一起。

教学中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体的优势。

二是:

每篇课文的记述都有一定的方法,段落较多。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叙述顺序,清楚文章层次结构,整体把握课文,并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悟写作方法。

三是这组课文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课文记述的一个个故事不再是简单、浅显的描述,而是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透过字面表达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表述、描写方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探究文章内容、人物心理活动。

另外,通过阅读后的习作,改写或续写故事,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他们从平凡的小事中找出闪光点的能力

三、单元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要认识19个生字,会写40个字,能正确读写44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层次,前后联系、上下贯通,对不理解的地方善于提出疑问并加以解决,体会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4.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5.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

6.通过学习名人平凡的小事,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任何事,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二)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地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从阅读中借鉴应怎样写作,开阔思路,同时生动地复述读到的故事,领略名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风采,加强自身人格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领略名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风采,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向名人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弄清楚叙述顺序、文章层次。

3.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表达效果。

4.通过分析对话和细节描写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叙述的“小视角,大表现”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的具体生动的。

2.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其思想感情的发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通过图片、生词卡、分析生字词特点等进行形象的字词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做好练习。

2.发动学生积极收集名人趣闻轶事,从不同的故事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3.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在学学演演中深入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4.在综合性学习中,精心组织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在了解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七、教学实施

序号

教学内容

及活动

课时

资源与媒体

练习、作业与检测

5

灰雀

3课时

教材、多媒体

课件。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从男孩的角度说说写写这个故事。

3.和同学讨论从哪里能看出列宁知道灰雀失踪的真相。

6

 小摄影师

3课时 

教材、多媒

体课件 

1.收集高尔基的其他事迹或文学作品。

2.抓住重点句子,分析人物心理。

 3.续写后来发生的故事。

7

 奇怪的大石头

3 课时

教材、多媒

体课件 、

1、抄写文中的生字词。

2、想想为什么大人们都不知道巨石的来历。

 8

 

 

 

 

 

 

我不能失信

 

 

 

 语文园地二    

1课时

 

 

 

 3课时

教材、多媒

体课件 

 

 

 教材、多媒

体课件 

 

1.抄写文中的字词。

2.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想想自己失信过吗?

讲一讲自己生活中的事。

1、抄写日积月累。

2、写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3、课后阅读有关名人名言。

 

5.灰雀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1.出示课题。

2.质疑: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

灰雀什么样?

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三、强化对生字词的认识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四、写字指导、课堂练习

散:

左下“月”的第一笔是“/”。

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

上中下结构。

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

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

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

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

值得惋惜。

诚实:

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

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

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

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

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

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

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

“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

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

画出列宁的话。

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

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

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

“可惜”表达了列?

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

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

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形成积累。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

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地说  ()地歌唱

()/    ()/

3.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2)列宁()说:

“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4.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

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它很,

 

6.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1.启发谈话。

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

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

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

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三、反复朗读、确保正确连贯性

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四、强化对生字词的认识

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五、写字指导、课堂练习

交流识记方法:

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

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

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

如:

突然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

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

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4.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

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

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

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6.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7.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

如:

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4、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反复朗读、确保正确连贯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四、写字指导、课堂练习。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听写:

著名、捉迷藏、孤零零、考察、秦(qín)岭、遗(yí)迹、震(zhèn)惊、卧进、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

他看到《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儿?

对它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

我们继续学习。

1.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了什么疑问?

用“?

”画出有关句子。

2.“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3.“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去呢?

4.这块突兀的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他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三、根据疑问深入理解课文

1.一怪:

大石头为什么“孤零零”?

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反映出“奇怪的大石头”的“大”和“奇怪”

a.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大:

严严实实)

b.这块大石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怪:

孤零零)

(2)李四光面对“一怪”提出了疑问,怎样读才能读出心里思索的语气?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2.二怪:

大人为什么也讲不清楚?

(3至8段)

(1)面对这块大石头,李四光跑去问老师,然而,老师也不清楚。

从下面句子中的那些词语表现出老师是不甚了解的、解释不清的?

同学们读读课文3至8段。

a.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b.“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yǔn)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2)指名对话朗读,想想,要表?

出老师对李四光的询问不甚了解、解释不清是使用“!

”好还是使用“。

”好。

①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yǔn)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②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yǔn)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3.李四光面对“二怪”提出了什么疑问?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去呢?

句子比较: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有陷进土里去呢?

(说明冲击力非常大和用词准确)。

4、面对李四光反问,老师说: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才能读出老师因答不出而为难的语气?

(可让学生创造性地加些词语读、说。

四、英国留学,解开谜团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读课文9、10自然段。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的问题是什么?

(哪些词语特别说明了李四光的不停思考和和执著探索的精神?

想了许多年、直到、才……)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联系上下问理解“突兀”)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从李四光提出的问题,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1)“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2)“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大坑),可它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去呢?

(3)这块突兀的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他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板书:

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

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三、课堂练习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课后搜集这方面的材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怪:

孤零零

奇怪怪:

大人也讲不清楚

奇怪的大石头疑问从哪儿来的

没有卧进土里

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

解疑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

 

8*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收集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诚信是人基本素质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2)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2)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1.口头找反义词练习:

前进──简单──谦虚──寒冷──

谁能说出这个词的反义词:

板书:

守信──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它们说说话?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介宋庆龄

1.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请生自由说。

2.齐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三、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

(小黑板出示问题,同桌或小班合作在书上找答案并勾画出来。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

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

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d.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

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句子。

e.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

别人是怎么劝说的?

她是怎么说的?

用~~~划出句子。

3.汇报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

为什么?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六、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一个名人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守信

我不能失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语文园地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举行名人故事会,把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3)练习引号用法。

(4)朗读名人名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名人的品质。

(2)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