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732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ocx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政治学科高考复习研讨

 

题目: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背景材料】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胡锦涛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他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知识链接】

1.经济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

推动高质量的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中的比重。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

促进教育的公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2.政治生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享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表现。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

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是社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

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同时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3.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激发作者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4.生活与哲学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加强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要着眼于社会建设的整体,统筹考虑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要素问题,推动社会建设。

树立创新意识。

我们要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从而取得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成功。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重要保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体现了社会建设必须为了人民、社会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社会和谐必须造福人民,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测试】

1.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不同的表述是,增加了“法治保障”的新要求,这体现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依法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③党推进依法治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④法治保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社会建设六项任务。

政府要落实这六项任务,就要发挥财政

A.逆向调节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B.均等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C.自发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在民生领域的合理配置

D.物质保障作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4.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物价适宜+放心餐桌=幸福”,有人认为“找到工作+涨工资=幸福”,有人认为“有车有房+环境优美=幸福”。

这表明

①幸福是人们主观感觉的产物②幸福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③人们的幸福源自需求的满足④幸福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6.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

材料二党有关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

时间

会议

内容

特点

2004年

十六届四中全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的范围限于社会管理、基层自治组织建设、非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建设的范围较小,比较强调社会管理

2007年

十七大

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并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

社会建设的范围扩大,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卫生等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2012年

十八大

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任务清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治学原因。

(12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说明。

(8分)

7.材料一“你幸福吗”是最近街谈巷议的一个热点话题。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诠释不同。

某农民工的看法是“幸福就是能在大城市里及时找到合适体面的工作,工资不克扣,不垫底,还能年年涨”。

材料二 现在既是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的突发期。

某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扎扎实实推进社会管

理创新。

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边排边整、边整边固”的工作思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外来人口管理、利益格局调整中的权利保护等问题,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⑴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就实现该农民工“心中的幸福”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

⑵有人认为: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责任在政府。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材料的举措增加了城市管理支出,但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④错误,①

正确。

②中“消除了”与客观现实不符。

2.【答案】D(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方略,②表述错误)

3.【答案】D (A与材料不符;BC观点错误)

4.【答案】A(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所以要辩证地否定。

而不是否定一切。

5.【答案】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①观点错误;④表述错误)

6.【解析】考查解读信息,对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问,要把握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问是强调了认识论的内容。

注意考查范围。

【答案】

(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分)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6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党有关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是党在总结社会建设和执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目的和归宿。

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艰巨繁重的社会建设任务、人民对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殷切期盼,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党不断开拓进取,丰富和完善社会建设理论,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

(3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说明了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分)

7.【解析】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要分清不同的主体,答案要有条理,术语要规范,逻辑要严密;第

(2)问,要辩证分析,考查思辨能力,正确肯定,不足指出,属于附加条件型辨析题。

【答案】

(1)关于找工作①农民工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坚持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和多种方式就业②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4分)

(2)关于薪酬:

劳动者首先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签订劳动合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维护权益;企业要自觉增强法治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家要完善法规和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分)

(2)①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各级党委;社会和公民的责任。

(2分)②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分)③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分)④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委会和居委会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2分)⑤公民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