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473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与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4

第2章背景及必要性··········14

第3章建设条件············20

第4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26

第5章建设方案············32

第6章环境影响评价··········41

第7章项目组织与管理·········44

第8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50

第9章效益分析············53

第10章规划设计与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55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概况

◆项目单位名称:

某县新科养猪专业合作社,

◆所有制形式:

股份合作企业

◆发展历程:

某县新科养猪专业合作社是2011年6月经某县工商局依法登记注册,由某县科头乡大浪村为主的养殖专业户和牲猪经纪人共同出资成立的。

合作社注册资金为286万元,是以牲猪养殖经营为主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合作社现拥有社员53个,其中农户养猪社员50个,遍布科头、维山、洋溪等乡镇的十几个村,带动规模养殖户300余户。

从合作社成立之日起,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选出了理事会、监事会,制订了财务制度和各项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合作社+农户”和“五统一、两确保”(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防疫措施、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销售渠道、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确保生猪品质、确保农户利益)的经营模式,直接解决就业人口近200人,间接就地转移劳动力上千人,年出栏牲猪2万头,年销售收入八千余万元,助农增收千万元以上,为当地“三农”建设事业做出了有益贡献。

◆主营业务:

为本社社员所饲养的牲猪提供种苗、销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及所需的生产资料购买服务等。

◆人员结构:

合作社现有在职员工10人,拥有猪饲料营养、疾病防治、经营管理与技术推广和销售业务等方面的各类人员8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

另外,项目单位与某县畜牧局和湖南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1.1.1财务状况

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止,合作社总资产为2581.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89.65万元,流动资产1291.95万元,净资产2372.46万元,负债总额174.16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2407.44万元,2014年虽然生猪市场十分疲软,仍实现销售收入8005万元,净利润348.4万元(返回予社员),净资产收益率16.2%,投资报酬率13.5%,资产负债率6.74%,无银行贷款。

1.1.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项目单位理事长兼法人代表肖松武,现年46岁,大专学历。

多年来,诚信经营,与供应商、相关养殖农户、销售商一直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无银行欠资,无拖欠货款、税款及员工工资等现象。

1.2项目建设方案

1.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某县新科养猪专业合作社生态养殖基地场建设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地点:

湖南省娄底市某县科头乡大浪村

1.2.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建设规模

新建生态基地草场猪舍10000平方米,年生产量新增出栏生猪10000头,使项目单位年生猪生产量由目前的20000头达到30000头。

◆产品方案

良种二元杂母猪、公猪、仔猪、商品猪

1.2.3技术、设备、建筑物(主体工程)

◆技术来源及先进性:

技术主要来源于项目单位的技术开发部,该部与某县畜牧局和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严格按养殖标准化进行养殖,使项目单位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在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设备名称及数量:

购买生产设备820台(套)、环境调控设备27台(套)、选育设备2台及附属设备6台(套)。

◆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类型、面积或数量:

新建公猪舍、产仔舍、配种怀孕舍、保育舍5000m2,改建育成舍4800m2,新建公猪运动场200m2、卸猪台20m2,配套新建化尸池及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

◆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1年。

2015年6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16年3月完成土建施工,2016年4月完成设备安装与调试,2016年5月竣工验收投产。

1.3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投资结构:

项目总投资为3000万元,工程建设(含设备设施)投资17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00万元,牲猪生产资金1000万元。

建设投资构成为:

土建工程费1080万元,设备购置费500万元,安装费用2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0万元,预备费30万元。

◆资金来源:

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000万元,申请政府项目支持资金1000万元,申请银信部门贷款1000万元。

1.4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达产后,项目单位正常年新增销售收入2580万元,年新增利润总额为378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2.6%,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1年)为9年,表明项目预期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生态效益:

生态养殖基地场的建设,将严格按照现代养殖业标准化建设施工,粪污处理和动物防疫设施完善,大门、围墙、消毒室、消毒池、消毒设施齐全,粪污处理的雨污分流、沉淀池、化粪池、沼气池、净化池、排灌系统等按标准建设,实行全封闭、程序化管理。

场内配套建设的沼气工程,将产生的沼肥、沼液转化为达标排放的水和沼气。

沼肥用作有机农业的肥料,达标排放水用于养鱼,浇灌基地的绿萍、牧草、山林等,沼气用于仔猪保温和生活用能,实现“养殖-沼气-种植”三结合的偱环农业模式,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每年可新增存栏良种母猪1800头以上,年新增出栏牲猪3.6万头以上,新增牲猪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优质放心猪肉不断增长的需求;可直接带动农户360户,户均增收10000元,年共增收360万元;间接带动农户800户,户均增收5000元,年共增收400。

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相比,户均增收6551元,人均增收2000元,共增收760万元。

直接安排18人入项目基地工作,通过饮料、兽药、种猪、仔猪、商品猪的采购、运输、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80人。

社会效益较为明显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扶持政策;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2009年供销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国务院关于促进牲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第29号令);

◆《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财务基础数据及相关协议。

1.6综合评价

1.6.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项目单位的产业优势和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畜牧业;有利于当地牲猪的品种改良,提高牲猪的质量和价值;有利于合作社组织规范化运作,扩大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6.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技术实力

项目单位拥有猪饲料营养、疾病防治、经营管理与技术推广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各类人员8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

总结了一套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合作社还贯彻IS09001:

2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进行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

同时,不定期聘请某县畜牧局和湖南农业大学的知名养猪、选育专家作为项目单位的技术顾问,为本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市场分析

目前,湖南省每年需更新良杂二元种母猪100万头左右。

根据全省种猪生产实际情况,省内现有种猪场每年仅能供应二元良种母猪70多万头,供需缺口每年达27万头以上;另外,每年还需从省外调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纯种猪1万头左右。

由此可见,全省每年需从外省调入种猪达10万余头,再加上不断提高良种猪所占比例和全省养猪业的持续发展,省内种猪市场潜力大,市场前景看好。

猪肉是我国广大消费者主要肉类消费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及购买力的提高,猪肉需求量将会以较大比例得到提升。

◆环境影响

项目区所在地某县科头乡大浪村距某县城15公里,项目建设地点周边无居民居住、无工厂学校和其他单位、远离公路干线和饮用水源及河流等,是《某县养殖业区域规划(2014—2020)》规定的养殖业比较理想的适养区。

生态养殖基地场的建设,将严格按照现代养殖业标准化建设施工,粪污处理和动物防疫设施完善,大门、围墙、消毒室、消毒池、消毒设施齐全,粪污处理的雨污分流、沉淀池、化粪池、沼气池、净化池、排灌系统等按标准建设,实行全封闭、程序化管理。

项目单位在养殖过程中采取“养殖—沼气—种植”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科学得力,效果良好。

该项目将采取的环保工程方案符合现代化猪场环保工程设计的要求,可以保证该项目不会对项目周边地区的空气、土地、水源等产生不良影响。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达产后,项目单位正常年新增销售收入2580万元,年新增利润总额约378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2.6%,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1年)为9年。

表明项目预期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1.6.3风险评估

◆主要风险:

原料涨价、产品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市场风险;种猪和牲猪的疫病风险。

◆解决方案

对于原料涨价,项目单位可通过优化配方,增加替代原料用量来解决;对于产品市场风险,采取严格执行标准化的养殖方法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确保产品的质量,打造新科生猪优势品牌,实行品牌价格战略,扩大市场份额,稳固销售渠道等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疫病风险,项目单位除加强和完善防疫制度,还需要同行业的共同防疫;办理相关母猪保险与商品猪保险。

1.6.4带动作用

项目单位以合作社形式,通过提供母猪及其它相关服务等优势,可不断扩大社员规模,并对周边农户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

项目建成后,将可直接带动农户360户,户均增收10000元,年共增收360万元;间接带动农户800户,户均增收5000元,年共增收400万元。

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相比,户均增收6551元,人均增收2000元,共增收760万元。

可直接安排18人入项目基地工作,通过饲料、兽药、种猪、仔猪、商品猪的采购、运输、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80人,社会效益较为明显。

1.6.5制约因素与解决方案

1.6.5.1制约因素

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尽管已基本具备了人才、技术、市场方面的条件,但为了做大、做强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项目单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获利益绝大部分返还予农民,自身财力有限,加之入股社员由于本身的生产经营需要,难以拿出较多资金用于示范基地建设。

1.6.5.2解决方案

多方面筹集资金,争取政府部门对项目的大力扶持及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以扩大规模,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一步扩大市场。

1.6.6结论与建议

1.6.6.1结论

该项目符合国家、省市等有关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项目地点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运行良好。

只要项目规划设计合理,资金筹措方案可行,项目单位管理规范,充分立足技术和人才优势,严格按照环保工程方案设计的要求施工,保证该项目不会对项目周边地区的空气、土地、水源等产生不良影响,则项目建成实施后可直接带动农户360户,间接带动800户;项目区每年可新增存栏良种母猪1800头以上,年新增出栏牲猪3.6万头以上,新增牲猪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360万元,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400万元;直接安排18人入项目基地工作,通过饲料、兽药、种猪、仔猪、商品猪的采购、运输、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80人,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国家产业政策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财政部2009年第29号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中指出:

“产业化经营项目应参照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产业。

通过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产业化龙头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明确政府对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责任。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

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

2.1.2行业发展要求

规模化养殖已成为解决目前牲猪短缺的主要手段,也是今后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际上肉类产销国全部实行专业化规模饲养,而且近年来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持续提高。

以美国为例,从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问,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大合作社占全国的出栏份额已经上升到37%,其中18家年出栏50万头的特大合作社,占了全美国牲猪销售量的24%。

其他国家如荷兰、法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也存在类似现象,即从原来小规模化养殖向大规模化、高度集中发展。

某县畜牧业是全县农村的支柱产业,历年都是湖南省牲猪生产大县之一,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也是全国瘦肉商品猪基地县之一。

2014年全县出栏牲猪159万头,比上年增长4.2%。

养猪业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培育壮大了地方主导产业。

但近年来,由于良种猪繁育体系不健全,供种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某县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

2.1.3合作社自身发展要求

作为一家以养殖生猪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科养猪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社员规模及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壮大。

为了充分利用项目单位资源优势,项目单位理事会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三农”的政策背景下,经过认真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决定采用“五统一、两确保”为运作模式,通过实行“猪一沼一蔬”的生态、循环、立体的生产模式,在某县科头乡新建规模化、科学化的年产10000头牲猪的生猪生态养殖基地,扩大社员及养殖规模,辐射拉动周边及全县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及品牌化生产,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设施及先进科技配套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格局,是合作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2.1.4存在问题

◆我国牲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品种改良工作服务滞后。

小规模的饲养场和农民分散饲养的牲猪品种仍大部分为土猪,出售价格每头低于良种猪100元左右,影响农民收入约400多亿元。

◆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违规和违法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如瘦肉精问题。

◆从外省大量调种不但耗费了大量资金,而且因引种带来了不少疫病,这是当前我省养猪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问题。

◆生猪市场价格当前仍然处于低价位运行,严重挫伤了许多中小养殖场的生产积极性。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提高生猪的整体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湖南的生猪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养殖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猪质量在全国来说是很有口碑的。

但是,生猪质量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提高湖南生猪的整体质量,推进产业化经营,使其各项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增强牲猪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摆在湖南养猪界的重要课题。

该项目的建设旨在建立健全项目区内的生猪生态养殖体系,完善牲猪产业链条,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实现养猪业“安全、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要求。

2.2.2应对市场风险,确保牲猪市场稳定的需要

近年来牲猪市场波动,牲猪价格时起时落,使得牲猪市场供求时而不足,时而有余。

养猪效益也是时高时低,有时还会亏本。

为了使牲猪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意识到,实行规模经营和加大生猪生产扶持是稳定牲猪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

2.2.3是适应某县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14年某全县出栏牲猪159万头,养殖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5%,尽管连续三年来生猪市场一直在低价位运行,畜牧水产也特别是生猪产业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依然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因此,积极推行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按照现代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发展生态规模养猪业,是确保某县养猪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某县牲猪生产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需要。

2.2.4是促进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养猪业总体水平的需要

该项目的实施,一是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自繁自养技术,可以对社员和周边辐射地域内养猪农户需求的良种猪品种进行快速扩繁,满足养猪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对优良种猪的需求;二是依靠现代养猪技术,可以提高优质商品猪生产水平;三是通过加强对社员和农户进行“绿色无公害、安全、生态”饲料、饲养技术和疫病防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确保肉品的安全性;四是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健全良种猪繁育体系和商品猪生产基地,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有力地促进传统的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升养猪业总体水平。

2.2.5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项目单位通过采用“五统一、两确保”(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防疫措施、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销售渠道、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确保生猪品质、确保农户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社员及间接带动的农户签订“三包一保”(包供种、包饲料兽药、包技术、以最低保护价回收)合同,把农户纳入项目单位生产经营中,走合作社扶农、富农的路子,可直接带动农户360户,每户年可增收10000元;间接带动农户800户,户均增收5000元。

另外,该项目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建设地点选择

3.1.1.1选址原则

◆符合某县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

◆考虑使用非耕地,如荒山、荒滩、荒坡、荒地等,场区土壤质量符合GBl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

◆交通便利,电力和水源供应充足,取用方便,水质符合GB5749的规定;

◆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

◆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及山谷洼地等容易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是《某县养殖业区域规划(2014—2020)》规定的养殖业比较理想的适养区。

3.1.1.1地理位置

项目建设地座落于湖南省娄底市某县科头乡大浪村,该位置地势高燥,通风良好,周边无污染源,是《某县养殖业区域规划(2014—2020)》规定的理想的牲猪养殖区域。

3.1.1.1土地类型、来源及面积

为科头乡大浪村集体荒地,已得到村里的用地许可并签有合法的土地流转承包合同,面积为200亩。

3.1.2自然条件

某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娄底市西部,盘依雪峰山东南麓,资水中游。

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一111°41′。

东北至东南与涟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与新邵、隆回为邻,西至西北与溆浦县接壤,北与安化毗连。

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9%,占娄底市面积的43.94%。

土地总面积535.07万亩,其中:

耕地面积72.68万亩,林地面积286.08万亩,可垦面积25.46万亩,宜林面积11.48万亩,河流面积35.63万亩,茶果面积6.05万亩,其他面积97.69万亩。

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

整个某位于亚热带中部,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

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一年最低月在1月为5.8℃,最高月在7月为32.8℃。

境内常年降水颇丰,县内各地年最大值2,008。

9毫米,最小值09.5毫米。

县内年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300毫米的保证率。

境内全年日照925.3-1892.5小时,平均1,488.0小时。

无霜期280天。

这些气候条件适合于饲料种植与牲猪养殖。

3.1.3社会经济状况

某县古称梅山,全县辖26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办事处。

土地总面积535.07万亩,占全省面积的1.69%,占娄底市面积的43.94%。

其中:

耕地面积72.68万亩,林地面积286.08万亩。

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拨300米以下。

整个某位于亚热带中部,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

全县总人口141.96万,其中农业人口127万,是湖南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最大的库区移民县、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

立足农业大县县情,坚持农业稳县战略,某县突出农业的主体地位,依靠科学进步,着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农资用品的供给和监督服务,全县的农业生产逐年规模化、产业化。

2014年,全县出栏生猪159万头,同比增长4.2%;出栏牛9.1万头,增长7.93%;出栏羊10.8万只,同比增长7.2%;出笼家禽606万羽,同比增长4.5%;水产品2.9万吨,同比增长7%。

全年全年畜牧业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生猪出栏数居全省第8,肉牛出栏数居全省第2,畜牧水产总产值达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5%。

2009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2012获得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2012年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先后获得了全国草食动物发展基地县、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全国渔业生产重点县、湖南省稻田养鱼示范县。

项目区所在地科头乡是某县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乡镇之一,群众畜牧养殖积极性高、基础好。

3.2.1.2资源优势

某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耕地面积72.68万亩,林地面积286.08万亩,可垦面积25.46万亩,宜林面积11.48万亩,河流面积35.63万亩,茶果面积6.05万亩,其他面积97.69万亩。

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产盛多,农、林、矿业持续发展。

某县全县总人口141.96万,其中农业人口127万,。

某是全国养猪大县、商品粮基地县。

所有这些资源优势为饲料原料生产及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及劳力资源。

同时,项目单位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可充分利用遍布全县的农户网络优势,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