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438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docx

化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134单元

第一单元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

专题解析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知识导读

1、纯净物与混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宏观

多种物质组成

一种物质组成

微观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只含一种分子

性质

没有固定的组成(不能写化学式),各成分相互间不发生反应,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

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化学式),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举例

空气、食盐水、矿泉水、自来水

O2、CO2、P2O5

注意:

混合物可能只含一种元素,如O2和O3组成的混合气体。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情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情净物。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3、酸、碱、盐

酸:

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唯一的阳离子H+的化合物)。

如:

硫酸(H2SO4)、盐酸(HC1)、硝酸(HNO3)。

碱:

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唯一的阴离子是OH-的化合物)。

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

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

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原因:

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的阴、阳离子。

4、无机化合牧有机化合物(关键差异:

组成中是否含碳元素)

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统称有机化合物(CO、CO2及含碳酸根化合物除外)。

5、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舍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更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

①书写方法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②意义表示某种元素如O:

氧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

一个氧原子

注意: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He等稀有气体、金属、固体非金属三类单质,这些物质通常由原子直接构成。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H:

只表示3个氢原子。

③元素周期表发现者:

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

排列依据

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18纵行(16族)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注:

原子序数=质子数

④元素的简单分类

金属元素:

如Mg、A1,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4。

非金属元素:

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4。

稀有气体元素:

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He为2,其余元素最外层为8。

⑤元素之最

地壳:

O、Si、A1、Fe、Ca,动植物细胞:

O、C、H、N、Ca。

⑥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1H

1.008

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符号

——表示元素名称

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a.每一周期开头的都是金属元素(除第一周期),接近尾部的都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

b.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依次递增。

c.同一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往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专题解析2微粒构成物质

知识导读

 

 

1、分子和原子

(1)基本性质

1质量、体积都很小。

例:

1滴水(约0.05mL)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

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3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态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

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④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舍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4)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

物质、元素表示宏观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词谈组成(例: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子、原子表示微观既讲种类,又讲个数,用词谈(例:

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注:

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2)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

说明: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特殊情况如He,其最外层电子数虽然为2,但第一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因此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结构示意图的基本含义

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是否稳定

化学性质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4

不稳定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通常为金属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8

不稳定

易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通常为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8

稳定

不易得也不易失电子

稀有气体

特例

1.氢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硼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但属于非金属元素。

2.氦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排满,已达稳定结构,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6)相对原子质量

两种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碳-12原子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

H+、Na+、Mg2+、A13+()

阴离子:

C1-、F-、S2-(OH、、、)

说明:

括号中为常见原子团的离子符号

(2)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2Mg2+左2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算数表示离子个数;右上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

粒子的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Na、C1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Na+、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C1-、

 

专题解析3化学式和化合价

知识导读

写对化学式你可能需要的知识:

化学式

物质命名的规律

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氧化物的命名)、含酸根物质的命名、物质名称中的化合价特征

化合价

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的得与失)、离子符号所带电荷、化合价顺口溜、化合价的简单计算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九年级常见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符号和数字的意义

化学式的意义、元素符号的意义、数字出现在符号正前方、正上方、右上角、左下角的意义

1、物质命名的规律(读懂物质名称,知道物质组成中应该写出的元素种类、原子团等)

两种元素组成的通常读为“某化某”,如氯化钠NaC1、氧化铜CuO、氧化镁MgO、氧化铝A12O3(氧化物“几氧化几某”,如五氧化二磷P2O3、四氧化三铁Fe3O4)。

三种元素组成的含、、等酸根的化合物命名通常读作“某酸某”,如硫酸铜(CuSO4)、碳酸钙(CaCO3)、硝酸根(AgNO3)等;含OH—的化合物通常读作“氢氧化某”,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如某元素显多化合价中较低正价的命名,可能读为“某化亚某”,如氧化亚铁(FeO)、氯化亚铁(FeC12);“某酸亚某”,如硫酸亚铁(FeSO4);“氢氧化亚某”,如氢氧化亚铁[Fe(OH)2]。

酸类物质命名时,氢元素不读,如硫酸(HC1)。

2、化合价(重运用,轻概念)

(1)表示方法

表示化合价时,用正负号和数字组合的形式标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标化合价时,数字1不省略。

注意:

表示离子符号时,数字在前、符号在后,数字1省略。

(2)化合价规则

①有正负

所有元素在单质中的化合价均为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

②同种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在同一物质里,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例如:

NH4NO3中的氮元素分别为-3价和+5价。

(3)常见化合价的判断记忆方法

①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得失判断常见元素的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

例:

11号元素钠,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1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带1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化合价为+1价

17号元素氯,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容易得以1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带1个单位负电荷,所以其常见化合价为-1价。

②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右上角所带正负电荷的数值,与最外层电子的得失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已知离子符号,也能知道该元素在此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例:

带2个单位负电荷,说明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Mg2+带2个单位正电荷,说明镁元素在该化合物中显+2价。

③口诀法(能记住大多数元素常见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单质零价永不变,负一氢氧硝酸根

负二碳酸硫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其中加点的元素和数字表示负价)

④利用化合价原则展开计算(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①②③三种方法能让我们判断或记住许多常见化合价,但实际运用中会遇到某些元素存在多种化合价,或遇到了一种陌生的元素(或原子团),要想知道它们的化合价,可通过化合价原则进行计算。

 

①②③三种方法所掌握的化合价是展开计算的基础。

KC1O3:

通过前三种方法,我们可判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1+氢元素化合价+(-2)×3=0氢元素化合价=+5价。

(4)化合价的应用

①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一般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正先负后)

注意:

只有确实知道某种化合物存在,才能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切不可胡编乱造。

②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一个写正确的化学式,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如果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说明化学式有误。

3、常见符号及数字的含义

符号

含义

总结

数字的含义

正前方

2H、2H2、3Fe2+

2个氢原子、2个氢原子分子、3个亚铁离子

1.符号前方的数字,表示对应微粒的个数,谈论个数,只能表示微观,没有宏观意义

2.右上角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

3.右下角数字表示某分子中原子构成的数量

4、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或某原子团在化合物中呈现的正负化合价

右上角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右下角

H2、

CO2

每个氢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2个氧原子

正上方

-2

S

-2

SO4

表示硫元素在某化合物中显-2价

表示硫酸根在某化合物中显-2价

符号的含义

元素

符号

O

氧元素

1.表示1种元素

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三类元素符号除表示元素和原子外,还可表示物质

一个氧原子

Fe

铁元素、1个铁原子、单质铁

离子

符号

Mg2+

镁离子,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只能表示微观,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

化学式

H2O

宏观

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某物质的元素

3.表示某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元素: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

分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原子:

表示一个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注意:

金属中、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12。

4、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原子的个数乘积的总和。

例: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间的质量比(个体:

个体)

各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相对质量之比(通常要求化简为最简整数比)

例:

C6H12O6中各元素间的质量比为(12×6)∶(1×12)∶(16×6)=72∶12∶96=6∶1∶8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与整个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之经(个体:

整体)

某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相对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H2O中氧元素占整个分子的质量比=16∶(1×2+16)=8∶9

(4)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个体在整体中所占的百伊始比)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例:

计算硝酸铵(NH4NO3)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先根据化学式计算:

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35%

注意:

质量分数用百分数表示,计算时,在形式上要乘以100%。

(5)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化学式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或质量比)

(该公式可变形,求物质的质量)

 

第三单元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专题解析10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导读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发生石熔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不一定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全部现象发生,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这些现象只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判断某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依据是看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如电灯通电后有发光、放热现象,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3、变化与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例:

纸张燃烧,是化学变化;纸张能燃烧则是代表纸张的一种化学性质。

专题解析11化学变化的分类

知识导读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化合物+化合物→两种新化合物)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反应实质:

生成气体:

H+与;与OH-。

生成水:

H+与OH-。

生成沉淀:

Ca2+与;Ba2+与或;Ag+与C1-;Mg2+和OH-等。

能结合形成H2O、沉淀、气体的离子间,通常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溶液中,即不能共存,同理可解释物质不能共存。

2、其他反应类型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

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

H2、C、CO)。

(高中知识中常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升降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失电子,被氧化;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得电子,被还原)

(2)中和反应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水和水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注:

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分类总结参见附录Ⅱ

专题解析12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导读

 

 

1、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①一定不变

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②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变

③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H2+O2点燃2H2O

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各物质间质量比

化学计算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质量比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1)含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的步骤

①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配平方程式(配平:

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左右两边各种原子数目相等)。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前无固体,生成物是固体↓;反应前无气体,生成物是气体标↑)。

④等将横线改为“”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依据:

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的质量比,且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2)步骤:

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依题意答。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注意些什么

①写出与题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一步。

②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物质之间的反应,因此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后,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

纯物质与不纯物质的质量的换算关系是:

纯净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分数

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净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分数

③一般用质量单位计算,如果要求气体或液体的体积,应先求出质量,然后再根据密度换算成何积。

④如果是多步反应,可根据几个化学方程式找出有关物质间的关系式,并计算出有关物质的关系量来求解,这样可以简化计算步骤(关系式法解题)。

⑤已知两反应物的量,如果有一反应物过量,则应根据量少的反应物来进行计算。

⑥各物质单位必须统一。

 

第四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专题解析13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知识导读

1、燃烧和灭火

(1)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

定义

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注意:

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发光、放热

燃烧的

条件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灭火的

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2)纸箱着火,可用水浇灭,隆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森林着火,可将大火蔓延前方的树木砍掉,制造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4)图书档案着火,用干冰(固体CO2)灭火,隔绝空气(CO2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降低温度(干冰升华吸热)

模拟泡沫

灭火器

Na2CO3+2HC12NaC1+H2O+CO2↑(该反应只是实验室中的模拟实验,不是真正的泡沫灭火器反应)

浓盐酸与饱和碳酸钠溶液迅速反应,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气压增大,使二氧化碳气体、水等物质一同喷在可燃物表面,水降低了环境的温度,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从而实现灭火

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见教材。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

有限空间内气压急剧增大,超过空间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爆炸

物理

爆炸

特点:

无新物质产生,仅由气压超负荷而引起

热水瓶爆炸,锅炉爆炸,气球爆炸,夏天轮胎爆炸(提示我们,热水瓶不要塞得太紧;锅炉要定期检查并清除水垢;夏天轮胎充气不要太胀)

化学

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都有新

物质产生

瓦斯爆炸

CH4+2O2为点燃CO2+2H2O

物质受撞击引起快速的化学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体,气压迅速增大引起爆炸

氯酸钾爆炸

2KC1O3为撞击2KC1+3O2↑

碳酸氢铵爆炸

NH4HCO3为撞击NH3↑+H2O↑+CO2↑

注意: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

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越可能发生爆炸。

2.燃料和热量

(1)化石燃料

化石

燃料

主要含C元素,是混合物形成:

古代植物经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