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281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docx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

常州市同济中学叶蕾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

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教学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教学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

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本章结构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3、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4、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5、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

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

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

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

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

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

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

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

铵态氮肥的检验。

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

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2课时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3课时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3课时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2课时

整理与归纳1课时

测试1课时

二、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本章虽然减低了难度,但仍然是初三化学中最难的一章。

这一节从生活常识引入,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让本节成为第七章学习的良好开端,继续保持学化学的热情。

1、建议在上本节课之前简单预习,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中的液体(例如:

饮料、洗发水等)或周围能收集到的河水等并带进实验室,指导学生把实验内容列成表格。

在实验室里把教师准备好的包括自带的液体测试结果填入表格。

2、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结果可列表如下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蓝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

pH

中性溶液

紫色

无色

7

酸性溶液

红色

无色

红色

<7pH越小酸性越强

碱性溶液

蓝色

红色

蓝色

>7pH越大碱性越强

3、课后可指导学生用富含色素的物质(如红椰菜的菜汁)测试家中液体并记录色素变化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可带到课堂上表演。

4、学习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时,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和酸雨的危害及测定,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再加以补充。

这些内容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

在“交流与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

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稀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在这基础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这条性质基本上可通过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自己书写方程式的形式归纳出来。

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也就较容易归纳出来了。

3、学习常见的碱时,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有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从上节盐酸、硫酸的学习中有了相似结构会有相似性质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再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的碱的性质。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上面放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然后往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鸡蛋会较快地进入瓶中。

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围绕这个实验并联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

这个较难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5、本节课后的知识拓展“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可放在课堂上做。

制作叶脉书签的实验可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

第三节酸与碱的反应

1、在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一个问题“把酸与碱放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习中和反应,从生成物水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学习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强调学生滴加的方法,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蒸发溶液时会有刺鼻的气味”

3、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实验中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学习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讲解的深度。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1〕与〔实验2〕实验操作上的区别,思考“为什么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

2、酸、碱、盐的用途及化学肥料,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观看录象等形式进行。

【问题讨论】

1、书中未出现酸、碱、盐的定义,这对学生判断酸、碱、盐是否又增加了难度?

2、在第二节的活动与探究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讨论盐酸、硫酸还有硝酸的共性,其中跨度太大,教师补充的内容要达到的深度难以把握。

3、在第三节盐的交流与讨论中要学生从已学的内容或课外了解到的事实举例说明盐与酸、碱的反应,对大多数学生该任务很难完成。

在这之前教师是否还需补充一些内容?

【参考资料】

泻药的一种——酚酞

酚酞是大夫的良药,在医药上酚酞是一种缓泻剂,它能温和的刺激肠壁,增加肠的蠕动,在“果导”中就有酚酞。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究竟花儿为什么会异彩纷呈呢?

这个名歌里的词儿来引起我们的探索可以让我们产生许多的联想。

在牵牛花盛开的季节里,你可以做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先准备好两碗清水;在一碗清水中滴一些食用的醋;在另一碗中溶解一些家用的石碱。

然后,摘取一朵红色的喇叭花,把它放入溶有石碱的溶液中,红色的花朵一会儿却变成了蓝色的。

在把这朵蓝色的喇叭花拿出来用清水洗一下,浸到放有醋的溶液中,蓝色的花朵又恢复了原来的红色。

有人曾经分析调查了四千余种花的颜色,发现在这数千种花色中,最主要的颜色不过红、橙、黄、绿、蓝、紫和白色等基本色形。

其中大多数花的颜色是在红、紫、蓝之间变化着,另外的一部分花色是在黄、橙、红之间变化。

花色大多在两三种相近的花色之间变化,说明了并不是花本身含有数千种不同的物质,才使它们颜色各异,而是有一些基本相同的物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植物的花中都含有一种物质叫花青素。

花青素是有机物苯和苯吡喃形成的复杂的化合物。

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

当花的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使花显颜色,随着碱性程度的微妙变化,花的颜色也会相应改变;当呈中性时,花显示紫色;呈酸性时,花显红色。

这也就是上面我们喇叭花实验的原理。

不同品种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花细胞液酸碱度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花也显示了万紫千红。

但如果花中不含有花青素,花就呈现出洁白的颜色。

如白色的菊花,当它盛开的时候是纯白色的,而当它快凋谢的时候却呈现淡红色,这就表明这时花中产生了微量的花青素。

添色木芙蓉则更为奇特,清晨是花容纯洁的芙蓉仙子,中午微染淡红就成了淡妆临风的西子了,而到下午则成了艳红娇羞的处子。

一日而三变,愈变愈美,也是相同的道理。

还有的花色彩在黄、橙、红之间变换,那是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起作用。

胡萝卜素是由于人们在一八三一年第一次从胡萝卜里提取出来而得名。

纯的胡萝卜素是红色的、美丽的晶体。

其实胡萝卜素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在杏子和它的花朵里都含有它,甚至在动物的乳及脂肪里也含有这种色素,但它在胡萝卜中含量更多。

关于花朵变色的奥秘,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

如果完全弄清了花朵颜色的秘密,人们就会培育出更多更美的色彩更绚丽的花来供人们欣赏。

 

蔬菜试酸碱

你知道红椰菜也能试出酸碱度吗?

蔬菜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当中含有叶绿素。

其实,蔬果呈现不同的颜色也是因为它们含有不同的色素;红椰菜便是其中的一种。

红椰菜除了可供食用外,它的色素对酸碱度也非常敏感。

只要用热水作为溶剂把红椰菜的色素提炼出来,它的色素便会在不同的酸碱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通用指示剂不遑多让。

表:

红椰菜的色素在不同酸碱值所显示的颜色

酸碱值

颜色

1

深红

2~3

紫红

4~6

浅红

7~9

10

绿

11

黄绿

12~14

不过,化学家通常会使用甲基橙、石蕊或酚酞来测试溶液的酸碱值,因为这些指示剂在不同的酸碱值下会有明显的转变,在滴定时很容易便可以找到终点。

这些指示剂在不同酸碱值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表:

酸碱度指示剂

酸碱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甲基橙

石蕊

酚酞

透明

浅粉红

 

人体的pH值缓冲体系

多数细胞仅能在很窄的pH值范围内进行活动,而且需要有缓冲体系来抵抗在代谢过程中出现的pH值变化。

在生物体中的三种主要缓冲体系是蛋白质、碳酸氢盐和磷酸盐(见下表),每种缓冲体系所占的分量在各类细胞和器官中是不同的。

表:

人体的主要缓冲体系

系统

解离反应

pKa

蛋白质

HPr=H++Pr﹣

7.4

碳酸氢盐

H2CO3=H++HCO3﹣

6.1

磷酸盐

H2PO42﹣=H++HPO42﹣

7.2

人体血浆里最重要的缓冲体系是碳酸氢盐缓冲体系。

H2CO3=H++HCO3﹣

有Henderson—Hasselbach方程可知:

pH=pKa+lg〔HCO3﹣〕/〔H2CO3〕

血浆的pH值决定于碳酸氢盐与碳酸的比例,而不是决定于它们的绝对浓度。

任何使pH值改变的趋势都可以被缓冲,并通过调节这个比例而得到校正。

如在正常代谢反应中形成的大量的酸与碳酸氢盐形成难解离的碳酸,有效地除掉了游离的氢离子。

碳酸中的CO2又能通过肺部排除,从而稳定了血浆的pH值。

肾脏通过调节尿中酸或碱的排泄,也在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所以人尿的pH值的正常变化范围是从4.8~7.5。

细胞外液通常是弱碱性的,pH值为7.4,而许多动物胞浆的平均pH值约为6.8,在37℃时是中性的。

几乎可以肯定,细胞器的pH值不是6.8,而且大多数细胞膜表面的pH值要低于6.8,这是由于带负电荷的细胞表面吸收H+的缘故。

人的血液能清楚地说明pH值调控的重要性。

血液的pH值必须保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人才能存活,健康人血浆pH值的变化范围就更窄了,正常人的血液pH值在7.35~7.45的范围内,当pH低于7.35时会发生酸中毒,pH低于7.0会发生严重酸中毒昏迷致死;血液的pH高于7.45会发生碱中毒,pH高于7.8就会发生严重碱中毒导致的手足抽搐致死的严重后果。

血液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体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液中存在着多种缓冲对:

血浆中:

NaHCO3/H2CO3,Na~蛋白质/H~蛋白质,Na2HPO4/NaH2PO4其中

HCO3﹣/H2CO3缓冲对在血液中浓度最高,缓冲能力最强,对维持血液正常pH的作用最重要。

在血液或细胞中,H2CO3主要以CO2形式存在,与HCO3﹣存在以下平衡:

在正常血浆中,〔HCO3﹣〕︰〔CO2〕=20︰1

pH=6.1+lg20/1=7.4

人体各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主要通过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运输作用,被迅速运到肺部排出,故几乎不影响血浆的pH,当产生比CO2酸性更强的酸(如磷酸、硫酸、乙酸等)时,血液中HCO3﹣/CO2缓冲对便发挥缓冲作用,其中HCO3可与代谢产生或外合产生CO2和H2O。

增加的CO2大部分从肺部排出或通过血浆中蛋白质缓冲对和与之作用,,使〔CO2〕降低;减少的HCO3﹣可通过肾脏进行调节而得到补充,从而使

〔HCO3﹣〕,〔CO2〕和〔HCO3﹣〕/〔CO2〕都恢复正常。

当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碱进入血液时,血液中的H3O+便立即与它结合生成水。

H3O+的消耗有H2CO3的解离来补充,结果也使血液的pH保持稳定。

不会融化的霜花

取两块擦得很干净的玻璃片,其中的一块略小。

剪一小块薄锌片放在较大的玻璃片的中央,在离这块锌片不远的地方滴一滴浓度为1%的硝酸银溶液,然后轻轻地把两块玻璃片压在一起。

注意:

最好使那硝酸银溶液滴在小的玻璃片的片角。

这时,硝酸银溶液就会慢慢地在两块玻璃片的中间扩散开来,而与锌片相接触,于是锌置换硝酸银中银离子的反应就开始了。

由于溶液很稀,又很少,所以反应进行得很慢,霜花的“出生”也就不容易了。

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玻璃片上终于“结出”了薄薄的霜花。

晶莹透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跟在严冬季节玻璃窗上的霜花一模一样。

 

波义耳研究酸、碱的故事

酸、碱、盐是古代人们早已知道的。

醋酸可以说是古代人知道最早的酸。

一般食醋中的含量不过4-5%。

古时的人常认为果汁中含有的酸都是醋酸,其实各种果汁所含的酸是不同的。

食盐、硝、明矾、绿矾、锅灰等物质也是古代人们知道的。

如15世纪德国炼金术家费来丁(Valentine,B.)提出物质是由汞、硫、盐三种元素组成的观点,其中就有盐。

关于酸、碱、盐的系统研究,则是17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开始的。

他发现酸碱指示剂,对酸、碱进行了识别和分类,使人们形成了酸和碱的统一概念。

  有一天,波义耳的园丁把一篮美丽的紫罗兰送到书房里,当他欣赏紫罗兰的鲜艳和芳香后,随手摘了一束向实验室走去。

他一边走一边沉思着,现在实验室里可能正在蒸馏矾类(重金属的硫酸盐)制取矾油(浓硫酸),不知道进行得怎样了?

走到实验室把门推开,只见缕缕浓烟不断地从蒸馏器流到玻璃接受器。

象往常一样他每天照例要检查实验人员的工作,这时候顺手把紫罗兰放在桌上,然后去倾注硫酸。

一下子刺激性的硫酸蒸汽从瓶口冒出,很快漫延到桌子的周围。

蒸馏完毕后,他拿起紫罗兰准备回到书房。

这时他发现紫罗兰也在微微冒烟,因为酸沫溅在上面去了。

他想应该把这些酸沫洗掉否则紫罗兰会遭到腐蚀,于是把花放在水盆里浸洗,自己坐在窗前。

过了一会儿发现盆子中出现奇迹!

这些紫罗兰竟然变成了红色。

波义耳把书本扔到一边,立刻拿起花篮回到实验室。

要求实验员准备几个杯子,在每个杯子中装一种酸并注入一些水,然后他把紫罗兰分成若干小束分别放入各种酸溶液中。

他静静地注意观察着,发现花朵的紫蓝色逐渐变成浅红色,过了一会儿全部变成红色了。

  波义耳认为这种现象十分有意义,他根据许多种已知酸使紫罗兰变成红色的事、实,概括出这样的规律:

不仅盐酸、硫酸能使紫罗兰变成红色,其它的所有酸也同样可以把紫罗兰从蓝色转变成红色,其它的所有酸也同样可以把紫罗兰从蓝色转变成红色。

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以后只需要把紫罗兰的花瓣放进一种溶液中能轻而易举地确定它是是不酸性。

他们用水或酒精分别制取紫罗兰的不浸液或酒精浸液作为检查酸的溶液,比直接用紫罗兰花朵方便得多。

  科学研究往往有这样一类现象,由一种事物或理论的发现,而引起了对其它事物或理论的发现。

波义耳研究各种酸对紫罗兰的作用,从而联想到,紫罗兰对碱溶液是不是也有某种特殊的反应呢?

是不是还有其它的有色植物,比紫罗兰的效果更好呢?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用实验室来回答。

不畏疲劳、善于深思的波义耳为了寻求科学真理,进一步研究了有关鉴别酸、碱溶液的方法。

他发现不仅紫罗兰、玫瑰花等或它们的浸液可以鉴别酸、碱溶液,其它不少的药草、地衣、有色树皮和植物的根都具有区别酸、碱溶液的作用。

其中以石蕊的效果最后,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他们不仅把石蕊制成浸液,而且用浸液把纸浸透、烤干,制成石蕊纸。

  波义耳还指出,酸除了具有酸味、能使指示剂变色外,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溶剂;碱除了能使指示剂变色外,具有滑腻感和除垢的性质,它能溶解油类和硫磺,还具有与酸对抗和破坏酸的能力。

波义耳驳斥了当时流行的一种酸碱论,即德国化学家塔亨尼乌斯(Tachenius,1620-1690)等人的观点,他们简化生命过程的化学现象,把生命机体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归结为酸碱反应,因此他们认为所有的物质不是酸就是碱。

波义耳指出,物质可以分为三类:

除了酸碱外,还有盐。

波义耳的观点虽然也不很全面,却较其它的分类方法合理得多。

  他把能区别酸、碱的这些药剂,称为酸碱指示剂,用石蕊制成的纸,称为石蕊试纸。

把这种纸片放进被检验的溶液中,只要纸片改变了颜色,就能证明这种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

不仅用酸碱指示剂可以区分出酸、碱,而且根据变色的程度可以粗略地反映出酸、碱的程度。

 

皮蛋制作中的化学

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是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叶、水和植物灰(含有氧化钙、氧化钾)。

把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溶于水制成料液(或料泥)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钙,并电离出氢氧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钙离子。

把蛋浸入料液(或包入料泥)中,这些离子渗入蛋壳内。

蛋白中的蛋白质在氢氧根的作用下开始“凝固”与水形成胶冻,同时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和红茶中的鞣质都促使蛋白质凝固和沉淀,也使蛋黄凝固和收缩。

蛋白质在氢氧根离子的作用下还会逐步分解成多种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出氢、氨和微量的硫化氢等,加上渗入的咸味、茶香味使皮蛋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分解出来的氨基酸与渗入的碱反应生成的氨基酸盐,在蛋黄表面或蛋白中结晶出来,形成一朵朵美丽的“松花”。

    含硫较高的蛋黄蛋白质在氢氧根离子的作用下,分解成多种氨基酸的同时产生了硫氢基和二硫基与蛋黄中的色素和蛋内的各种金属离子结合,使蛋黄出现了墨绿、草绿、茶色、暗绿、橙红等颜色,加上外层蛋白的红褐色(或黑褐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色层皮蛋,所以皮蛋又叫彩蛋。

 

油条与化学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

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

我国古代的油条叫做“寒具”。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是这样描写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的: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何等形象化啊!

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

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从上面的反应中,我们也许会耽心,在油条时不是剩下了氢氧化钠吗?

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

然而其巧妙之处也就在这里。

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常见的治胃病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

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疗效。

 

酸雨的黑色幽默

泡菜

  酸雨酸化了土壤以后,进一步也酸化了地下水。

德国、波兰和前捷克交界的黑三角地区(当地先以森林,后以森林被酸雨破坏而著名)的一位家庭主妇,在接待日本客人奉茶时说:

"我们这个地区只有几口井的井水可供饮用。

我们自己也常开玩笑说,只要用井水泡蔬菜,就能够做出很好的泡菜(酯腋菜)来。

染发

  酸化的地下水还腐蚀自来水管。

瑞典南部马克郡的西里那村,有一户人家三个孩子的头发都从金黄色变成了绿色。

这就是使马克郡出名的"绿头发"事件。

原因是他们把井中的汲水管由锌管换成了铜管,而pH小于5.6的水对铜有较强的腐蚀性,产生铜绿。

所以这户人家的浴室和洗漱台都已被染成铜绿色。

这种溶有铜或锌离子的水还能使婴幼儿发生原因不明的腹泻。

马克郡的幼儿园发生过的集体"食物中毒"也是这个原因(大约半数的瑞典人都是把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

英国的兰克夏,水龙头里曾放出含有因水管腐蚀而造成大量铁锈的浊水。

酸雨甚至使输水管道因腐蚀而破裂。

1985年圣诞节前4天,英国约克夏直径1米的输水管破裂,备用的也都不能使用,使20万人一度处于断水的恐慌之中。

慢车

  波兰的托卡维兹因酸雨腐蚀铁轨,火车每小时开不到40公里,而且还显得相当危险。

泰姬陵变色

  大理石含钙特多,因此最怕酸雨侵蚀。

例如,有两座高157米尖塔的著名德国科隆大教堂,石壁表面已腐蚀得凹凸不平,“酸筋”累累。

通向人口处的天使和玛丽亚石像剥蚀得已经难以恢复。

其中的砂岩(更易腐蚀)石雕近15年间甚至腐蚀掉了10个厘米。

已经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印度泰姬陵,由于大气污染和酸雨的腐蚀,大理石失去光泽,乳白色逐渐泛黄,有的变成了锈色。

国子监遭殃

  我国北京国子监街孔庙内的“进士题名碑林”(共198块)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上面共镑刻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中第进土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近年来,许多石碑表面因大气污染和酸雨出现了严重腐蚀剥落现象,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石碑已变得面目皆非。

据管理人员介绍,这些石碑主要是最近3年中损坏得比较厉害,所以第198块进士题名碑距今虽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但它的毁损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其他石碑。

实际上,北京其他石质文物,例如,大钟寺的钟刻、故宫汉白玉栏杆和石刻,以及卢沟桥的石狮等,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腐蚀或剥落现象。

自由女神化妆

  酸雨同样也腐蚀金属文物古迹。

例如,著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铜片因酸雨而变得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