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250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生集伤寒证治1.docx

全生集伤寒证治1

全生集 伤寒证治 1

(续前页)

身体痛

身体痛者,虽曰太阳表邪未解,又有温经发汗之不同。

如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脉浮紧无汗,属太阳表证,冬用麻黄汤发汗,余月冲和汤汗之;有汗脉浮缓,身体痛者,亦表证也,冬用桂枝汤,余月加减冲和汤。

少阴身体痛,或吐利手足冷者,四逆汤。

有阴证下利或呕吐,身体痛,发热,脉沉迟,先救里,用四逆汤;后救表,用桂枝汤。

或阴证厥冷下利,脉沉,身体痛如被杖,呕逆者,茱萸四逆汤温之。

阳证发汗后,身体痛,脉沉迟,桂枝芍药人参汤。

一身尽痛,发热面黄,热结在里,小便自利,大便或秘,此为蓄血证,轻则犀角地黄汤,重则桃仁承气汤。

大抵伤寒烦热身疼,即是热疼,汗出则解,医当识此;无热吐利身疼,即是虚寒,温之则愈,勿令误也。

凡风湿一身尽痛,身重不可转侧,中湿亦身重而疼,俱小便不利,五苓散加羌活、苍朮利之。

霍乱则吐泻作而身体痛脉沉者,桂枝汤。

表里俱寒,则下利清谷身疼痛,先救里,四逆汤;后救表,桂枝汤。

又有劳倦亦身体疼痛,则脉虚困甚也,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苍朮、桂枝汤;不愈,又用人参养荣汤加羌活、桂枝、芍药。

若身热自汗身疼痛者,属阳明有风也,用葛根解肌汤加羌活、防风、桂枝、芍药治之。

有血虚发热,身疼痛,脉浮数无力者,用四物汤加羌活、知母、黄蘗。

痰证亦有身疼痛者,治在痰证类伤寒条下,故不录于此。

动气

凡病人有动气者,即气痛也。

脏气不调,筑筑然跳动,随所主而形见于脐之左右上下也。

其人必先痞气,而后感于伤寒。

医人不知患者有痞积在内,妄施汗下之法,致动其气,故曰动气。

凡治不可轻举之也。

若治伤寒,须问病人脐之上下左右有动气否,但言有此,以手按其处牢而若痛,筑筑动气者是也,便不可汗下。

动气在左,若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先防风白朮牡蛎汤,汗止则小建中汤。

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身虽热,反欲倦,先宜甘草干姜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右不可汗,汗之则衄,心烦,饮水则吐,先宜五苓散,后与竹叶石膏汤。

不可下,若下之津液枯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宜人参白虎汤加川芎。

动气在上不可汗,汗之则气上冲心,宜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自出,欲得水自濯也,宜竹叶汤。

动气在下不可汗,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先宜大橘皮汤,后与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满下利清谷,心痞头眩,宜甘草泻心汤。

可见伤寒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待脉可见,必待问证而可得也。

又有肾脏之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水搏,即发奔豚,以其走动冲突,如奔豚之状,皆不宜汗下,通宜理中加桂枝去白朮。

缘白朮燥肾闭气,故去之;桂能泄奔豚,故加。

然而独不言当脐有动气者,是可以不言而喻也。

左右上下尚不宜汗,况中州乎?

动气俱用理中汤去白朮加桂枝。

又一法,用桂枝汤亦良。

二法须看有热无热。

口渴

渴者,里有热也,津液为热邪所耗,分六经治之。

太阳标热在表则无渴;邪热入膀胱之本则烦渴,脉浮数,小便不利,五苓散利之,不可与白虎汤。

太阳病发渴,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去半夏加(艹舌)蒌天花粉。

太阳病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甚者白虎汤。

太阳病身热恶风,手足温,胁痛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经云:

太阳证无汗喜渴,忌白虎。

凡阳明经病脉长而微洪,标热无汗而渴,葛根解肌汤。

若阳明病传热于胃,本热,恶热自汗,面赤讝语,发渴饮水,脉洪数者,人参白虎汤加天花粉、黄连。

若阳明本热内实,或蒸蒸内热,或潮热,大渴饮水不止,讝语,揭去衣被,或发斑黄,狂乱,或成大结胷,舌上燥胎,大便不通,脉沉数者,三承气汤,量轻重选用。

若内热未实,且未可下,宜白虎汤合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黄连。

若阳毒证目赤唇焦,鼻如烟煤,发黄狂乱,骂詈叫喊,大渴饮水不止,舌胎干燥,内实或下利赤黄,脉大有力,三黄石膏汤或黑奴丸。

大便不通,渴甚者,宜急下之,大承气汤。

经云:

阳明自汗而渴,戒五苓散利小水。

恐津液枯竭,故戒也。

若少阳脉弦数,口苦咽干发热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葛根。

若心烦喜呕而渴,胷满胁痛而渴,日晡潮热而渴,往来寒热而渴,俱属少阳,并用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黄连,渴甚加石膏、知母。

凡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当与水解。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胷,下利喘欬等证,随证治之。

凡太阴虚寒自利则不渴。

惟少阴舌干口燥而渴,有大便不通,讝语,脉沉实者,急下之,用大承气汤。

厥阴热极,消渴能饮水,脉沉细,四肢微厥乍温,甚则大便不通,舌卷囊缩讝妄者,急下之,用大承气汤。

厥阴消渴,谓能饮水多而小便少,盖热能消水。

若厥阴证热微厥亦微,四逆散;若厥深热亦深,消渴者,大承气汤下之。

有少阴证口渴欲饮水不能饮,小便白色,脉沉足冷者,此下虚有寒,人参四逆汤温之。

有阴毒下利,身如被杖,自汗厥逆,脉沉疾,烦渴,或腹痛胷满燥渴者,茱萸四逆汤温之,不可用凉剂;甚则唇青厥逆,舌卷囊缩,脉沉伏者,急灸关元、气海蒸脐法,仍用姜附大剂以温之。

又有阳证下利脉数而渴者自愈,此渴因泻枯津液,故渴必自愈。

泻止则不渴,不愈者必清血。

宜黄芩汤。

阳证发黄,头汗出,渴饮水浆者,茵陈五苓散;大便实者,茵陈汤。

一切伤寒时气热病,欲饮水者,因内水枯竭,欲得外水自救,宜少与之,以全胃气,气和则愈。

盖得水能和其胃气,汗出而解也。

不可太过,若太过则水停心下,为水结胷下利喘欬等证。

若全不与饮,则内水干燥,无由作汗,必加喘渴躁乱而死。

若病人饮水,必须令人以手摩揉心胷胁下,使水气行散不至停蓄也。

大渴舌干胎燥者,用薄荷捣浸凉水,时时噙漱,以免干燥而渴。

其杂证阴火动而渴者,用四物汤加黄蘗、知母、天花粉、黄连。

若中暑脉虚而渴身热者,白虎汤加香薷、黄连、辰砂调服。

口燥舌干

舌干口燥者,因邪热聚胃,消耗津液,属正阳明胃腑病,乃胃汁干也,调胃承气汤下之。

其少阴舌干口燥者,因内水枯竭,即热消肾汁干也,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其少阳口苦干者,小柴胡汤加天花粉、干葛和之。

阳明身热,背恶寒口燥舌干者,白虎汤加人参。

若脉沉足冷舌干胎燥者多死。

吐血

吐血者,口中出血也。

诸阳受热,当汗失汗,使热毒入深,积蓄于脏,遂成吐血也。

凡见眼闭目红,神昏语乱,眩冒迷妄,烦燥漱水,惊狂讝语,背冷足寒,四肢厥冷,心胷腹胁满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者,皆瘀血证也。

虽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见一二证,便作主张血证治之。

初得此证,急宜用药。

有蓄血上焦,漱水不咽者,犀角地黄汤。

若吐鲜血,血不止,燥渴者,黄连解毒汤加丹皮、生地,磨京墨吞下四生丸。

若血结满硬而痛燥渴者,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矣。

凡病神昏者多死。

此证神昏亦宜速下,迟之亦杀人,切记切记!

衄血

衄血者,经络热盛,逆血妄行于鼻者为衄也。

是虽热盛,邪犹在经,然亦不可发汗。

以桂枝、麻黄治衄者,非治衄也,乃发散经中邪气耳。

且衄固为欲解,其或头面汗出。

若身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难治。

太阳证衄血,乃服桂枝后至衄者,为欲解,犀角地黄汤。

无汗而衄,脉浮紧,再与麻黄汤;有汗而衄,脉浮缓,再少与桂枝汤。

此二者盖为浮脉而设也。

鼻衄分点滴成流者,不须服药,少刻自解,当与水解。

若滴点不成流者,邪犹在经,还须发散,用药无疑。

经曰: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俗人以血为红汗,厥有旨哉!

若得衄而解者,邪之轻也。

得衄不解者,邪之重也。

太阳病口干鼻燥,脉浮紧,必衄血,黄芩汤。

伤寒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热乃解。

若不解,阳气重故也,宜汗之。

衄家不可大发汗,汗之必额上陷,脉浮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芍药地黄汤。

阳明漱水不欲咽,必衄,犀角地黄汤。

阳明口干鼻燥,脉浮数者,必衄,犀角地黄汤加干葛。

脉来轻轻在皮肉之间,尺中浮,目睛晕黄,必衄,脉浮数者,口干鼻燥,必衄,并用犀角地黄汤。

凡鼻衄无表证,脉不浮紧者,尚不可发汗,医当慎之。

若衄而烦渴,饮水即吐,先宜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

凡衄血不止者,茅花汤加芩、连、京墨,用刧法止之。

若伤寒表证,衄血将解,不可用凉水及寒药止住,必成蓄血结胷难治,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红花,甚者加桃仁、大黄,下尽黑物则愈。

少阴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其血,必从口目鼻耳齐出者,名上厥下竭者,难治,当归四逆汤,仍灸太溪、三阴交、涌泉;一法,黑锡丹治之。

若人虚衄血不止者,三黄补血汤加茅花、京墨及刧法甚良。

一切诸失血证,脉沉小身凉者生,脉浮大身热者死。

吐衄后脉微者易治,衄后复大热脉反躁急者死。

凡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

血属南方丙丁火,见黑则止;肾属北方壬癸水,盖水能制火,故失血药中加墨则效也。

若衄而头汗出,或身有汗不至足者,为难治矣。

蓄血

夫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

表证当汗不汗,瘀血在里,必血结也。

大抵看伤寒,必察病人心下两胁小腹,以手按之则硬痛者,便当问其小便何如:

若小便不利,乃水与气;若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也。

经云: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若不愈,小腹急结痛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

有表证者,先用桂枝汤以解外,后下尽瘀血为愈。

又太阳病六七日,脉微沉反不结胷,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太阳随经瘀血在里故也,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乃愈。

太阳病身黄脉沉细,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为有血也,宜桃仁承气汤下之。

又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之,为有血也,当下血为愈。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

所以然者,内有瘀血,故令人喜忘也。

屎虽鞕,大便反见易,其色必黑,宜下血则愈。

喜忘好忘,有所见而如狂也。

若蓄血在上焦,胷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黄汤。

中脘手不可近,桃仁承气汤;脐下小腹,手不可近,抵当汤。

盖伤寒蓄血,医多不识。

若能识者,则唾手取效也。

血未下,犀角地黄汤中加大黄、枳实、桃仁、红花、苏木。

呕吐

呕者,声物俱有而出也;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也。

若有声无物为干呕也。

较之轻重则呕甚于吐矣。

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也。

大抵邪在半表半里则多呕。

若初得病,呕逆呕哕清水,呕吐饮食者,宜加减藿香正气散,虚者人参养胃汤加香附、砂仁。

若已发热者,十味芎苏散汗之,天寒少加麻黄、干葛。

若有汗者不可汗,宜正气散去苏叶以和之。

凡阳明壮热,目痛鼻干,干呕无汗者,用葛根半夏生姜汤。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而呕者,用半夏葛根生姜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

凡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

得汤反剧,属上焦也,用葛根半夏生姜汤。

凡胷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凡呕多者不可下,下之则利,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故经云:

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攻之为逆。

为其逆气尚未收敛为实也。

凡发热口苦,脉弦数而呕者,属少阳也。

若心烦喜呕,胷胁满而呕,往来寒热而呕,日晡发热而呕,皆属少阳,并用小柴胡倍加半夏、生姜主之。

热少去黄芩,口干加干葛,心烦喜唾加姜炒黄连,心下痞满加枳实。

若潮热内实,不大便,呕不止,心下郁郁微烦者,大柴胡下之。

凡呕吐胃家有热,脉弦数,口若烦渴,胃有寒,脉弦迟,逆冷不食,有水气,先渴后呕,腹满怔忡,有脓血,喉中腥气,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为愈。

此四者不可不辨也。

凡太阴腹满,水谷不下,或腹痛呕吐,脉沉迟,理中汤加半夏、陈皮、厚朴、藿香、生姜之类,寒甚加附子。

凡少阴饮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沉细者,四逆汤加半夏、生姜、陈皮之类。

凡厥阴呕吐涎沫逆冷,脉沉微者,茱萸四逆汤加半夏、生姜、陈皮、厚朴之类。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吐涎沫,四逆汤。

若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茱萸四逆汤。

少阴欲吐不吐,但欲寐,五六日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加生姜。

若似呕似哕似喘,心下愦愦无奈,大橘皮汤。

若汗下后,关脉迟缓而吐为胃寒,理中汤,甚者加附子。

若吐后水药不入口者,为呕逆,半夏茯苓汤。

病瘥后,虚烦呕吐,竹叶石膏汤加生姜、陈皮。

清呕吐,谷不下,小半夏汤。

凡呕吐脉滑数或洪大发热者,茅根汤。

若三阳发热而呕,通用小柴胡汤加陈皮、生姜。

凡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宜与水解。

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宜茯苓半夏汤加陈皮、生姜。

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有水气或欬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汤去附子加陈皮、生姜。

凡病后余热在胃口,虚羸少气,呕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

若胃中有痰热而呕者,橘皮竹茹汤加姜炒黄连、山栀。

凡胃寒呕吐不止者,藿香安胃汤合理中汤主之,甚者加丁、附。

凡胃热呕吐不止者,用小柴胡加竹茹、干葛、陈皮、姜炒黄连、山栀、石膏主之。

凡胃实呕吐者,用香砂平胃散去甘草加枳实、青皮主之。

胃寒胫冷面浮者,尻骨痛。

胃热烦渴,颊痛,口干不合。

胃实则右关脉实,胃虚则右关脉虚。

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加生姜主之。

若下利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主之。

其痰呕吐不止,用二陈加姜汁炒黄连、栀子、干姜主之。

凡治呕吐不可缺生姜。

姜乃呕家之圣药。

呕家不喜甘甜之物,盖甘能发呕故也。

一切呕吐不止者,各汤中俱加姜汁调服,随用生姜嚼之。

过药不可用枣子甜物。

服药徐徐服之,不可急。

干呕

干呕者,但呕而无物也。

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此证。

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之,自汗也。

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之,下利也。

厥阴吐涎沫干呕,吴茱萸汤主之,涎沫也。

邪去呕则止。

又有水气二证,又当以表里别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身微热,干呕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

不发热,不恶寒,胁痛欬而利干呕者,十枣汤。

膈上有寒饮干呕,属少阴,四逆汤。

胃热烦渴干呕者,小柴胡加姜汁炒黄连、山栀、陈皮。

口苦脉弦数,身热而呕者,属少阳也,小柴胡加减治之。

少阴下利,干呕脉微,白通汤主之。

下利不止,干呕而烦,厥逆无脉,白通加猪胆汁汤。

干呕吐痰沫头痛,吴茱萸汤;得此汤反剧者,与小柴胡汤。

干呕自利,黄芩汤、半夏生姜汤。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自汗,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

哕噫气

哕者,气忤也。

忤,敌也,即干呕之甚。

其声浊恶而长,呕则声短而小,较之于呕为重,皆有声而无物出。

经云:

木衰者枝叶枯落,病深者其声哕。

其人本虚,攻其热则哕;或因汗下太过,胃中虚寒而然;或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而然。

此胃中虚寒故也,理中汤主之,甚者加丁、附。

经曰:

脉滑则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

又有热气郁塞,上下不通而致,轻则和解之、疏引之,甚则温散之。

哕则腹满,当看何部不利:

前部不利者,五苓散加青皮、木通;后部不利者,大承气汤。

人虚脉弱者,用大柴胡、小承气或蜜导法。

若口苦脉弦数烦热而呕者,小柴胡加陈皮、竹茹和之,渴加知母、连、栀。

手足冷者小橘皮汤加姜、附,烦者橘皮竹茹汤。

有郁热在胃中者,加味竹茹汤。

哕不止者,干姜橘皮汤加半夏、附子。

温病有热暴饮水而致者,茅根干葛汤。

温病胃寒变哕,茅根橘皮汤。

若属病后胃虚冷,脉沉迟者,理中汤加丁香、附子。

又有初病阴寒入胃,无热不渴,便作虚哕,或有清水而哕不止,脉沉迟者,用姜附理中汤加藿香、陈皮、半夏、姜汁。

又有真阴证初起无热,恶寒厥冷,蜷卧脉沉细作哕者,用四逆汤加丁香、陈皮、吴茱萸、半夏温之。

有生冷饮食,伤在胃口,作哕不止,用藿香安胃汤加丁香、砂仁、香附,甚者加附子、姜汁。

又有阴虚火动而哕者,用四物汤加黄蘗、知母、栀、连,佐以姜汁、竹沥。

大抵病后呕哕;或久病胃虚不食呕哕,足冷,脉微迟;及哕家不屎者,皆难治也。

其噫气者,胷中气不交通也。

寒气客胃,厥逆上行,复出于胃,故噫气也,理中汤加陈皮、香附、丁香、半夏温之。

伤寒汗下后不解,心下痞噫气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呃逆

夫呃逆者,俗谓呃忒是也。

纔发声于咽喉则遽止,轧轧然连续数声,其声短促不长。

古谓之哕,非也。

哕与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比之呃忒大有径庭矣。

若将呃逆,紊为哕与欬逆,误人尤多。

然呃逆有因胃中实热失下而作,有因胃中痰饮而作,有因服寒凉之药过多胃中虚冷而作,且其气皆从胃中起,至胷嗌之间而为呃忒矣。

胃热失下,大便不通者,承气汤下之;便软者,以泻心汤主之;有潮热,小柴胡汤;胃虚有热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有痰饮者,橘皮半夏生姜汤主之,加茯苓、枳实、陈皮、桔梗;若胃冷者,橘皮干姜汤主之,甚者丁附理中汤加吴茱萸主之;若过服寒凉药多,胃寒呃忒者,丁附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姜汁主之。

凡其气自脐下直冲于胷嗌间呃忒者,此阴证呃忒也,其病不在胃矣。

其病下虚,内伏阴火,或误服寒药,遂至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卒集于胷中而为呃忒,亦欲尽也。

病人烦躁,自觉甚热,他人以手按其肌肤则冷,此为无根失守之火,散乱为热,非实热也,乃水极反似火,阴证类似阳也。

若不识此,误用凉药,下咽即死。

当用羌活附子汤加官桂、人参、木香、陈皮、半夏、砂仁,急温其下,令其阳回阴火降,呃忒乃止也。

若阴证及因胃寒,呃忒不止者,外用乳香硫黄散嗅法,内用丁香柿蒂散服之则止;再灸期门、中脘、气海、关元,此良法也。

但手足温暖脉重者,为有生矣。

又瘀血有形之物,壅塞其间而呃,虽柿蒂亦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