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词作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107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铸词作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贺铸词作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贺铸词作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贺铸词作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贺铸词作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贺铸词作赏析.docx

《贺铸词作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铸词作赏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贺铸词作赏析.docx

贺铸词作赏析

贺铸词作赏析

薄倖·淡妆多态

贺铸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

便认得琴心先许,与绾合欢双带。

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

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偷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

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

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这是一组“爱情三部曲”。

从开头至“与绾合欢双带”为第一部,定情:

写一见钟情,“琴心先许”。

从“记画堂”至上片结束为第二部,幽会:

写两心相知,互赠信物。

词的下片为第三部,相思:

写物在人杳,再会无期。

  人们往往将古典诗词中所写的美人香草当作作者寄托深意的象征物,试图透过它探寻重大的政治主题。

这样做有一定道理,屈原的《离骚》便是明证。

但若将这种研究方法作为固定的格套,定要苦心孤诣地寻求每一首“美人香草”词的政治寓意,则近乎膠柱鼓瑟、缘木求鱼了。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

“贺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贺演其诗为《石州引》词。

悼亡诗词,不知即为此姬作否?

”看来,古人并不都古板,吴曾并不以“情事”、“情词”为嫌。

那么,我们对于这首《薄倖》,不妨即以其男女情的本色来鉴赏,谅必无伤“大雅”吧。

  诗无达诂。

吴曾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合理想象的事实依据。

“贺方回眷一姝,别久”,与此词正合。

全词的情感核心正是一个“眷”字。

“姝”者,美女也,词中所写的“淡妆多态”、“轻颦浅笑娇无奈”,正是“这一个”美女的独特之美──“多态”:

“淡妆”是多态的反衬;“轻颦浅笑”是多态之一斑;“娇无奈”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态”。

而这种形体之“多态”,不正是她内心多情而又娇羞的复杂心态的自然流露么?

此词下片所写相思之苦,也正由“别久”引发。

吴曾所引之“姝寄诗”,情思深婉,形象鲜丽,引喻贴切,又可见这位姑娘文才之美。

所以作者眷恋不已。

如果是这样,这首《薄倖》词当作于二人定情之后、爱人寄诗之前的一段相思时节。

  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特色,除了“多态”、多情之外,尤为引人注目的突出之处在于主动。

这与传统“佳人”形象有质的区别。

试看,她对意中人“的的频回眄睐”,怎不令人销魂;她一旦确认知音,便“琴心先许”、“绾合欢双带”、“把香罗偷解”,又是何等的果断、痛快!

在这位真情如火的姑娘身上,我们仿佛窥见了白朴《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身影。

“的的”二字,颇值玩味;既表现了作者相思时回忆往事如在目前的真切情景,又生动传神地托出了女子频送秋波的明确信息。

“的的”二字迭用,虽属罕见,但用在这里却非常明晓畅达,充溢着生活气息,使读者眼中幻化出这位勇敢女性的神采。

  这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定情”,纯用白描手法,恰与姑娘的“淡妆”相融谐。

第二部“幽会”,不宜用白描了,便以景衬情,选用了“画堂”、“风月”、“睡鸭”、“鸳屏”等典型事物来暗写。

第三部“相思”为全词重点,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初次幽会之后再不见那位姑娘“踏青挑菜”,也就是再没有见面的机会。

第二层写多次托人传书递简,但阻隔重重,音信难通。

第三层写后会无期,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这三层步步递进,逼出了一个“苦”字。

于是在心中暗暗怨恨那位“冤家”的“薄倖”;于是更加珍惜那不可重复的“定情”与“幽会”,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当初的黄金细节:

“淡妆多态……”。

全词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循环往复的“情结”结构。

  有一位学者曾说:

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爱情母题:

有所爱,但不能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

这首词也是一个佐证。

如果与那些汗牛充栋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小说戏曲相比,贺铸这首小词所反映的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无疑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罗敷歌·自怜楚客悲秋思

贺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

按楚客,指宋玉。

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

秋之为气也”的慨叹。

自怜,自我怜悯之意。

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

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

“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

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这两句承前:

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

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

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

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

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

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

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

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按水调,曲牌名。

杜牧《扬州诗》: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

本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

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这里指装饰鲜丽的建筑物。

玉楼,仙人所居之楼,这里为青楼的美称。

十二,状其多也。

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倖名声的扬州地面,联想到杜牧的诗句。

更因黄叶西风的感召,涌发出无限悲愁之感,复由自然联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欢情,深感任何美妙繁华之景的短暂易逝。

昔日欢聚的美好时刻,现在看来,有如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故往日的欢会,无论当时觉得如何美妙,对照今天的离散来说,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空更空”三字,寄托着词人无限人世聚散无常的悲慨之情,其怀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其思想情绪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秾丽。

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意境得到了抒发,颇体现贺词情思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色。

下水船·芳草青门路

贺铸

  芳草青门路,还拂京尘东去。

回想当年离绪,送君南浦,愁几许。

尊酒留连薄暮,帘卷津楼风雨。

凭阑语,草草蘅皋赋,分首惊鸿不驻。

灯火虹桥,难寻弄波微步。

漫凝伫,莫怨无情流水,明月扁舟何处。

  贺铸其人,自小尚武任侠,中年尚气使酒,虽出自宋太祖贺皇后族孙,但遭际坎坷,终身未得美官。

其一生曾数次出入汴京,行色匆匆。

羁旅愁情之苦况,领略颇多;生离死别之场面,感受颇多。

该词所写,就是他所经历的无数次出京中的一次感受。

  “芳草青门路,还拂京尘东去”。

开头直写本次离京。

青门,原指汉代长安东南门霸城门,因门青色故称青门,这里代指宋汴京城东门。

“芳草青门路”,是说东去的路掩映在一片如荫的芳草中。

作者欲东去,故对东去之路特别留意。

“还拂京尘东去”,一个“还”字,隐含无限深意。

表明这不是第一次出京,既寓含着作者对这次离京任外职的不如意,又充满着对京华一事无成的宦海生涯厌倦之情。

作者竟将这次京都生活视作一场在喧嚣的城市中毫无意义的闹剧行为,其内心的厌恶自可想见。

  “回想当年离绪,送君南浦,愁几许。

尊酒流连薄暮,帘卷津楼风雨。

”这次离京,行色匆匆,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上次的离京。

上次离京之时,也是这样满腹愁绪别情。

送别的恋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终于到了分手之处。

一桌简单的相别宴,两人恋恋不舍地,一直留连到黄昏薄暮之时。

当分手的瞬间,卷帘遥望,津边之楼笼罩在一片潇潇的风雨中,好凄凉的景象啊!

真所谓“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那种离别时的惨然感受真是难以用言辞来表达。

南浦,送别之地的代称。

  “凭阑语,草草蘅皋赋,分首惊鸿不驻”。

如果说上片是由别写忆,勾起对往日离别的忆念,下片则由忆写实,再回到这次离别的描写。

上次离别,尚有人送行,这次离京,当年送行者已音迹杳然。

草草写一篇《蘅皋赋》,来寄托忆念的情愫吧,只恐怕分手后连她的踪影也难以追寻。

按《蘅皋赋》,当指曹植《洛神赋》,因赋中有“尔乃税驾乎蘅皋”等句。

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

如曹植《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臞秋菊,华茂春松”。

  “灯火虹桥,难寻弄波微步”。

这两句承接上句,远望汴京,灯火辉煌的如虹长桥之下,再也难以找寻到她那迈着轻盈步履的婀娜身姿。

“弄波微步”,想象逝去的恋人踩着波涛,细碎行走的样子。

作者这里已将离去的恋人想象为与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同一的形象。

作者巧妙运用一种虚实结合手法,抒发了自己一种思极生痴,情极境生的心理感受。

由恋人惊鸿般轻盈身姿,联想到洛水女神飘忽不定踪影。

复由洛水女神凌波远去,联想到永不停逝的虹桥之水亦无情地载着自己的恋人飘然而去,虚幻两境紧密结合,不露痕迹。

  “漫凝伫,莫怨无情流水,明月扁舟何处”。

这三句承上,写词人思恋人而不得的感受:

为什么要枉然地在这里长久凝神伫立呢?

人既已远逝,即使幻想中的影子也难以追寻。

也不要再怨无情流水载着自己的恋人远去,因为同是这股无情流水,也要载着自己离开京都。

到下一个明月之夜时,自己乘坐的一叶扁舟连停留在什么地方尚不知晓呢?

因为宦海沉浮,更是难以逆料的。

  本词主要以再离别勾起对往日的忆念,在浓重的离情别绪渲染中,对往日恋情进行深刻的追思。

从写作次序论,词人由离而生情,勾起对往日的回念,由往日的离情,写到对往日恋人的追思。

借助于尊酒流连、凭阑无语、幻觉感悟、枉然凝伫等一系列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对恋人永难摆脱的缠绵依恋之情。

结尾貌似解脱的“莫怨”两字,又将离别的愁情,情场的失意与宦海风波融合在一起,使该词所抒之情更为浑厚,意境更为深沉。

忆仙姿·莲叶初生南浦

贺铸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

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贺铸本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市)人,曾在和州(今安徽和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等处任职。

这些地方,均近江临淮,晚年又退居苏州,长居水乡,在他的词集中,便有不少写水乡风光与生活的作品,《忆仙姿》即其中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南方水乡春末夏初之景。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

”开首两句,很清楚的点出了环境和季节,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把初夏时节写得生机勃勃,飞动流走。

“南浦”,泛指面南的水边。

屈原《九歌·河伯》: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后来多指为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本词所描绘的乃一条大江的渡口附近,河湖池塘,莲叶初生,微露水面,青翠欲滴,娇嫩喜人;大江两岸,绿柳成排,枝条婀娜,飞絮漫天,这意境是颇为迷人的。

  词在点出了季节和渡口附近的环境之后,则进一步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和场景: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

”“向晚”,即傍晚,薄暮将来的时候,江面上吹来春末夏初的暖风,带着湿润的鱼腥味,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和联想。

“断送”,这里指的是打发和送行。

在渡口附近的江面,出现了一只画船,它已扬起了彩帆,在朦胧的暮色里,摇起了橹,荡起了桨,请问送行者,你要把它“断送”何处呢?

  以上季节、时间、环境、场景,均是词人在一定角度亲自看到和感到的:

“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原来词人正站在江岸的一座高楼之上,在出神,在发愣,这送别场景给词人带来的感触是情意绵绵,还是怅然若失?

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再看“楼外”,则是“一江烟雨”。

与蒙蒙暮色相合,完全是混沌一片了。

此时词人感情的潮水,也只能是一片混沌。

  贺铸的好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为贺铸的《东山词》作序有云:

“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这评价或许有点过分,但却准确地指出了贺词风格的丰富和多样。

他虽有一些近于苏轼词风的豪放词,又有不少“极幽闲思怨之情”(程俱《贺方回诗序》)的婉约词。

《忆仙姿》前半明快爽朗,生气盎然,后半朦胧迷离,茫然低沉,正是贺铸思想矛盾复杂的一个体现。

  这首词词牌《忆仙姿》,即大家熟知的《如梦令》,还有一个名字《宴桃园》。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制。

原词为:

“曾宴桃园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怨三三·玉津春水如蓝

贺铸

  玉津春水如蓝,宫柳毵毵。

桥上东风侧帽檐,记佳节,约是重三。

飞楼十二珠帘,恨不贮、当年彩蟾。

对梦雨廉纤,愁随芳草,绿遍江南。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抒发“极幽闲思怨之情”(程俱《贺方回诗序》)的作品。

揣摸词意,应是晚年退居吴下时所作。

  词的上片,是对过去一段生活的追忆。

“玉津”,北宋首都汴京南门外的一座名园。

此园乃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创建。

夹道为两园,引河水贯其中,秀园碧波,为汴京一大景观。

宋代的汴京,可以说就是一个杨柳的世界。

《东京梦华录》云: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

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

”玉津园是御花园,园墙内外,亦植满杨柳,故称“宫柳”。

“毵毵”,形容春天柔韧细长的柳树枝叶。

孟浩然诗《高阳池送朱二》:

“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贺铸这两句词,从色彩上写玉津园的风光俊美,春色无限,红墙绿柳,池深溪碧,实在是一处赏心悦目的所在。

  “桥上东风侧帽檐”,开头两句写的是环境,这一句却点出了人物。

这座桥,自然是玉津园夹道那条名为闵河上的画桥,站在桥上的则是词人自己。

春光融融,春风吹拂,柳枝婀娜摇摆,词人的帽檐也被吹得歪歪斜斜,何等潇洒,何等惬意。

词人于此何所待呢?

  “记佳节,约是重三。

”重三即三月初三,古代称这天为“上巳节”。

过上巳节,往往男青年女结伴游春,缔约定情。

直至今天,在我国某些地区和某些民族中,三月三仍然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节日。

我们的词人之所以桥头伫立,迎风企盼,原来他是与情人有约,要在这一天共同游园赏春,踏青叙情。

这是多么甜蜜和醉人!

无怪到了晚年回忆起来,仍然是情意绵绵呢。

  词的下片,由追忆往事转变为抒发现实中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郁闷和痛苦。

  “飞楼十二珠帘”,这是词人今天所居之地。

“飞楼”即凌空的高楼;“十二珠帘”并非实指,而是极言楼高,珠帘重重,深幽闭索,高高在上,离群孤栖,寂寞冷清,使人难以忍受。

“恨不伫,当年彩蟾”,这就把伤感的情绪又推进了一步。

“彩蟾”指月光,是说在这凌空高楼上,连一点月光也看不到。

但词人却不这样直接说出,而以“不伫”当年月光出之,不但构思新颖,而且是把当年的生活、思想与今天的现状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不忘彩蟾入户的喜悦,就更觉出珠帘不伫的酸苦。

  “对梦雨廉纤”,在暗昧无月的高楼,到晚来却是一个春雨迷蒙的黑夜,淅淅沥沥的纤纤细雨,好像是滋润了词人忧愁的灵魂,才使他的愁、他的苦吸取了足够的营养,于是才得以飞快地成长,终于使“愁随芳草,绿遍江南”。

在古代诗词中,写芳草绿遍江南,多是描绘美丽的春色。

像“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等均属此类。

贺铸确是改造文章的高手,他却往往以江南春草喻愁喻悲,而且能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即如本词,词人为了说明他的愁深愁重,愁绪无处不在,便把它比成了绿遍江南的芳草。

这样写不仅显出了大胆和新鲜,更能充分体现景为情而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艺术规律。

御街行·松门石路秋风扫

别东山

贺铸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

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

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

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

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

  《御街行》又名《孤雁儿》,以范仲淹词为正格。

词题为《别东山》,那么,东山在哪里呢?

夏承焘《贺方回年谱》云:

“考《吴县志》,莫厘峰即东洞庭山,省称东山,方回或有别业在彼耶。

”无庸讳言,夏先生的话完全是推测揣摸之词,他是把这首词定为贺铸晚年退居苏州横塘时的作品了。

其实,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可考的,即如东山,杭州和金陵都有,任何地方东面的山也都可称东山,怎么一定是东洞庭山的省称呢?

  苏涵先生认为,此词“内容是对亡者的悼念。

”亡者为谁?

从词意看,应是贺铸妻子赵氏夫人。

据贺铸墓志记载,夫人赵氏死后葬宜兴县清泉乡东篠岭之原。

词中的东山即是此地。

  词的上阕写词人到妻子墓地祭扫悼亡时的见闻和感伤情绪。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

”开头两句,写墓地的环境:

苍松两排,挺立如门,青石铺路,平平展展,秋风吹扫,不染飞尘。

洁静、清幽,犹如冷寂的仙境。

这既写出了墓地的特点,又点出了死者在词人心目中所占的位置。

正是由于这位置的重要和非同一般,词人才把她的安息地描绘得如此幽静和庄严肃穆。

显示了词人对死者的崇敬与哀伤。

  “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

”这两句写词人在墓地的情绪和心态。

面对墓丘,睹物思人,极度悲苦,过份痛伤,使词人的情绪进入了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状态。

他好像又和妻子双手相牵,告别了那烟雾迷蒙,萝蔓丛生的墓地,在清澈的泉水边去映照红润粉嫩的面庞。

这里所写的情状,均是生前生活的写照。

两人的感情是那样浓郁、真挚、深厚,依依难舍,如胶似漆。

正因为生前有如此之深情,悼亡时才会出现如此之幻觉。

看似浪漫,实则真实,读来十分感人。

  “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写乐声惊醒幻梦之后的感情。

前边两个分句是倒装的。

“双携纤手”两句,写的本是幻觉。

幻觉中出现男女团聚愉悦的景况,实在是“正须陶写”的。

“陶写”即陶冶性情,排除忧闷。

“写”者“泄”也。

在幻觉中,词人的痛苦和忧闷正要得到排除和发泄,突然之间,远处传来了笙、箫、笛等“歌管”演奏的声音,这声音使词人如梦方醒,从幻境回到了现实。

于是,重又堕入了痛苦和忧闷的深渊之中。

上片全写在东山墓地悼亡时所见所感,心潮起伏变化,达情委婉曲折,蕴涵丰厚,耐人寻味。

  下片写东山周围的景物,进一步抒发失去妻子之后无法忘怀的忧苦。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

”东山的山岩、峰峦慢慢地暝色四合,云雾聚集,夜幕悄悄的就要到来了。

很自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悼亡者就要离开东山,突然之间,一阵痛苦再次袭上心头,他清醒地懂得,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悲痛,皆因失去“千金笑”所致。

  外景外物,对悼亡者都有尖锐的刺激,揉搓着他敏感的神经,再不知“更逢何物可忘忧”了。

此时抬头四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无际、肥嫩丰茂、绿遍江南的芳草。

芳草赏心悦目,芳草陶情娱人;芳草是春的使者,美的象征。

面对多姿多情的芳草,词人只能“为谢”。

“谢”为“辞谢”之谢,为什么要拒而不纳呢?

因为美好景物非但不能解除或减轻胸中的恨和忧,往往反而加重它的份量,词人怎能不见而谢之呢!

这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极为相似,不过手法更为曲折隐晦罢了。

“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

”最后三句,点破题目,落到了“别东山”上。

“断桥”、“孤驿”、“冷云”、“黄叶”,都是东山墓地周围的景物,何其寂寞,何其孤冷,何其颓败,何其萧瑟。

这固然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更多的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

即将离开坟场,最后这一眼,叫人目不忍睹了。

“相见长安道”既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是对亡灵进行安慰。

“长安道”即北宋首都汴京。

贺铸夫人赵氏,乃皇族之女,他们的结合和早年的共同生活,自然是在开封。

如今生死阻隔,人鬼异处,好梦难圆。

贺铸在离开东山时只能以回忆青年时在汴京那种鱼水相偕、两情和美的幸福生活,来进行自我安慰并安慰妻子的亡灵。

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对这句词作了极高的评价:

“并于浓丽中带出一副幽凄的情绪,最为贺词胜境。

如‘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

’其词境之高旷,音调之响凝,笔锋之遒炼,不独耆卿与少游所无,即东坡亦无此境界。

此等词,允称东山集中最上乘之作,较最负盛名的《薄倖》、《青玉案》、《柳梢黄》还要高一等,只可惜全篇不能相称罢了。

”我倒不以为此词为有句无篇之作,它与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可并称为悼亡词的双璧。

 

鸳鸯梦·午醉厌厌醒自晚

《临江仙》

贺铸

  午醉厌厌醒自晚,鸳鸯春梦初惊。

闲花深院听啼莺。

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莫倚雕栏怀往事,吴山楚水纵横。

多情人奈物无情。

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

  这词牌原名《临江仙》,唐教坊曲。

贺铸这首词有“鸳鸯春梦初惊”句,故又名《鸳鸯梦》。

  这首词,也是贺铸晚年退居苏州后的作品。

贺铸为人性格耿直傲岸,“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宋史》本传)退居吴下后的词作,不少都带有落拓的悲哀和不平的激愤。

本词写的也是那无法摆脱的闲愁。

  上片写酒醒后对梦境的回味。

“午醉厌厌醒自晚,鸳鸯春梦初惊。

”在一个明媚的春天,中午,词人多喝了几杯酒,酩酊大醉,昏昏沉沉倒头便睡,浓睡中做了一个美好的鸳鸯梦。

鸳鸯是爱情和夫妻的象征。

鸳鸯梦即在梦境中又重温了青年时期的爱情生活。

春梦惊醒之后,仍感到气息微弱,神情倦怠,周身乏力,还陶醉在美好的春梦中。

下边三句都是梦境中的景况。

“闲花深院听啼莺”,这是一个镜头:

庭院深深,幽静雅致,花木丛丛,烂漫怒放,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一对年轻的爱侣在庭院中游赏,并肩携手,步履轻轻,哦诗吟词,文采风流,繁花茂叶之间,传出了几声黄莺的啼叫,嘹亮悦耳,给静谧安闲的院落增添了勃勃生气。

把年轻爱侣置身于如此美好的环境中,达到了人物、景物、情感的和谐一致,相得益彰,令人艳羡。

  “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这是又一个镜头:

红楼暧阁,雕栏画栋,小窗开启,几案明净,一对爱侣凭窗而坐,女的在整顿晚妆,男的凝神观望,不时帮助她梳理一下乌黑的长发,另一只手还握着一卷诗卷不忍释手。

时间已近傍晚,西斜的太阳好像有意识地把它金黄色的光晖照射过来,透进小窗,使这对爱侣完全沐浴在夕阳金色的光晕中。

这两个镜头,可以说都是贺铸审美情趣的体现。

  下片写整个身心被闲愁所绕,无法摆脱、无法排遣的苦恼。

“莫倚雕栏怀往事,吴山楚水纵横”,词人一旦从春梦中清醒之后,情感马上有了转变,他理智地告诫自己:

不要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那重重迭迭的吴山,曲曲折折的楚水,纵立横陈,阻挡了视线,遮蔽了眼帘,见不着希望,看不到前景,呈现于面前的只是一派闲愁的迷朦。

悲伤失意的诗人词客,都曾写下告诫自己不要登高望远的名句,因为那会引起登高者更大的痛苦。

“多情人奈物无情”是对前两句的补充说明。

词人登高,激情满怀,怎奈外物无情,冷若冰霜。

这种主客观的不协调,就是造成感情伤痛的根本原因。

联系贺铸为人耿直,语言尖刻不能见容于世,以至才华难展,壮志不能得伸的愤懑和感慨,对本词抒发的感情就更宜于理解了。

  “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词的最后两句,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他说“闲愁”一直缠绕着自己,从早到晚,一时一刻都不曾止息。

而且像江海的早潮和晚潮一样,激荡澎湃,波奔浪涌。

词人把自己的“闲愁”作如此形象的比喻,不唯充满了浪漫气息,更足见其精神痛苦之深。

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贺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

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

东风寒似夜来些。

  本词词牌题作《减字浣溪沙》。

唐宋曲子词,本须按谱填写,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格律非常严格。

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字数上可稍作增减,声律上稍作变更。

一般把按原来词牌填写的称正体,把有了变化的称别调。

贺铸这首词,乃按《浣溪沙》正格填写,并未减字。

另有《摊破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