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082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 看魔术.docx

第七单元看魔术

第七单元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相同加数连加;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有关1和0的乘法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五、教材编写特点:

1、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

本单元一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为背景,创设多种魔术表演的“情境串”,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

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建构过程。

本单元把同数连加单独编一个信息窗,在这个信息窗中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同数连加计算,并体会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

这样处理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同数连加算式特点的认识,有助于体会加法的局限性,为认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做铺垫,从而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教材通过3个不同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算一算”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六、教学建议:

1、重视经验的积累,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时,教师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繁琐性与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2、重视直观操作与体验,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如“摆一摆”、“算一算”、“数一数”等。

教师要组织学生活动起来,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乘法的过程,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信息窗1变花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

会用“几个几相加”来描述。

2、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感受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

同学们,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下面有一位魔术师将给我们带来精彩的魔术表演。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

看了刚才的魔术表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一共变了多少朵花?

一共变出多少条鱼?

一共变出多少个灯笼?

……

二、解决“一共变出多少朵花?

1、师:

“一共变出多少朵花?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1:

一个一个地数:

1、2、3、……一共是6朵花。

生2:

两个两个的数:

2、4、6.生3:

列加法算式:

2+2+2=6(朵)

2、师: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

运用这几种方法都能知道变出了6朵花。

出示加法算式:

2+2+2=6,你知道这是几个2相加吗?

生:

是3个2相加。

3、师:

请大家继续看屏幕。

(魔术师继续2朵2朵的变花)你知道一共变了几个2朵吗?

师生随着课件的演示一起数,变出了7个2朵,2+2+2+2+2+2+2=14(朵)

三、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

1、师:

我们刚才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答吗?

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其他的问题。

生1:

鱼:

4+4+4+4=16(条)是4个4相加

生2:

灯笼:

3+3+3+3+3=15(个),是5个3相加。

生3:

灯泡:

6+6+6+6=24(个)是4个6相加。

2、师: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几个几连加的问题,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学生充分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行提问,全班共同解决。

如:

我们的手指等。

3、师: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规律:

这些加法算式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都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自主联系第1题:

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个()相加得()。

五、总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1、教师伸手: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

2只手有几个手指?

你怎么知道的?

(5+5=10),是几个几相加?

2、再找1个同学上台:

3只手有几个手指?

怎样列算式?

(5+5+5=15),是几个几相加?

4只手有几个手指?

怎样列算式?

(5+5+5+5=20),是几个几相加?

3、师:

你知道5只手、6只手有几个手指吗?

7只手、8只手呢?

你觉得这个算式怎么样?

计算结果的时候怎么样?

(让学生感受连加算式书写和计算的繁琐。

二、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

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6个正方体。

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

学生交流:

横着看,3+3=6,2个3相加得6,竖着看,2+2+2=6,3个2相加得6.

变换正方体的个数,反复练习。

2、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3、自主练习第4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有关洗照片的生活常识,知道通常镜头中有几个人就洗几张照片,然后独立解决。

4、自主练习第5题。

知道学生有序地观察数学信息,然后列出加法算式。

求小鸡有多少只,列出的算式是“2+2=4”或者“1+1+1+1=4”;求禾苗有多少棵,列出的算式是“3+3+3+3=12”或者“2+2+2+2+2+2=12“或者”6+6=12“,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

5、自主练习第6题。

本题的设计,是为认识乘法的意义和编制乘法口诀做准备。

做题时,引导学生独立涂色后,充分地进行交流。

15这个格应该涂两次颜色。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二变葫芦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加用乘法算式比较简便,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体会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会根据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台出示主题图)

今天魔术师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想去看看吗?

(二)探究“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

1、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了解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

请你用算式表示出来吧!

5+5+5+5+5+5+5+5=40

每个5代表什么意思?

是几个5相加?

学生回答,感觉写起来比较麻烦,从而想要想出更好地方法。

8个5相加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乘法

3、8个5相加就可以写成8×5=40

读作:

8乘5等于40

还可以写成5×8=40

乘数乘号乘数积

学生认识乘号,读出算式。

学生回答:

8代表5个8,5代表每串有5个宝葫芦。

(三)探究“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先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回答:

4+4+4=12

先看看有几个相加,再试着写出乘法算式。

学生完成,可以和同位商量。

3×4=124×3=12

读一读,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四)解决关于彩灯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

列出算式,读一读,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师:

一共有几盏灯啊?

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生:

6×4=24

师:

每个6代表什么意思?

4代表什么意思?

生回答:

6代表每盏聚光灯上有6个彩灯,4代表有4个聚光灯。

(五)自主练习

1、将加法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

看看是几个几相加?

用乘法怎样表示?

互相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使学生经历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

2、看题列算式。

(1)有几个气球?

师: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有3捆气球,每捆有6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

师:

你会列加法算式解决吗?

乘法算式呢?

生:

6+6+6=186×3=18

(2)有几个树叶?

………………

3、数学小游戏

同桌两人合作,一个写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另一个将加法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

相同时间内完成任务多的小组奖励小金星。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填一填。

(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二题)

出示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式,然后全班交流.

师:

等号左边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几相加?

师:

等号右边的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

你是怎么写的?

师:

乘法算式里的每一个数代表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

二、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这是一道根据文字表述写,读乘法算式的题目。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自写算式,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或2×4;3个5可以写成3×5或5乘3。

三、同桌一起试一试(自主练习第4题)

这一题提供了一种活动形式。

练习时,可以同桌二人合作完成,一个同学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写出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

并全班交流活动结果。

师:

加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师:

你会将加法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吗?

乘法算式里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

通过此题练习,学生机一部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结束后还可以做小游戏:

拍手游戏。

例如:

每次拍6下,拍了5次,让学生独立列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下、

四、猴子吃桃

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出示题目,学生初步感知题目意思。

师:

仔细看这幅图,你能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学生讲诉猴子拿走两盘桃子还剩下4盘桃子,每盘有6个桃子的小故事。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猴子拿走几个桃子?

还剩下几个桃子?

.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列算式,并交流算式的意义.

五、课堂总结。

  信息窗3变鸽子

教学目的:

1.知道1和0的乘法算式,体会其意义。

2.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1和0的乘法算式,体会其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还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今天我们去看变鸽子.课件出示变鸽子魔术表演.

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

看了魔术师精彩的表演,你能通过讲故事把这个小魔术讲给大家听吗?

生:

(学生讲诉变化过程.)

师:

那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

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

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三、探究关于1的乘法.

1,解决”原来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独立列出加法算式,并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然后进行交流.

师: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生:

1×3=3(只)或3×1=3(只)

师:

1代表什么意思?

三代表什么意思?

生:

3是有3顶帽子,1是指每顶帽子有一只鸽子.

2、自主练习第一题“一共有多少柿子树?

学生看图后列出乘法算式1×4或4×1,通过进行1的乘法练习,让学生体会1的乘法特点。

3、补充关于1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转化成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发现:

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1。

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话说对即可,不作统一要求。

四、解决0的乘法问题。

1、解决“现在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师:

现在每顶帽子里有多少只鸽子?

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

生:

0

师:

求三顶帽子一共有多少只鸽子用什么算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

学生列出:

0+0+0=0

师:

为什么列式0+0+0=0

师:

0+0+0=0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

生:

3个0的和

师:

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

0×3=03×0=0

师:

因数3表示什么?

为什么结果等于0?

通过交流,学生知道几个0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理解有关0的乘法的意义

2,补充关于0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转化成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发现: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话说对即可,不作统一要求。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快乐游乐园(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出示情境图后,首先让学生读图1,弄清题意想一想着是几个几相加?

,然后独立列式并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图2,提出问题并解答,交流时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二,小刺猬搬草莓(自主练习第3题)

这道题巩固乘法的意义。

学生独立填空将题意补充完整,然后想想用加法怎样表示,在此基础上,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我学会了吗?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

体育课上,小朋友正高高兴兴的做游戏,咱们也看看去吧。

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

跳绳、踢毽子、做操、踢足球

师: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在跳绳?

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在踢毽子?

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在做操?

…………

师:

咱一起解决做操的有多少人吧?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求做操的有几人也就是求几个几想加的和,用加法怎样列算式,用乘法怎样列算式?

进一步共同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夯实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认识

单元分析 :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会量线段的长度,能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1、对“厘米”的认识,借助直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给学生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线段。

2、对“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的过程中,展开对“厘米”和“米”进率的学习,探讨如何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建立长度表象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三、教材编写特点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探索活动中。

在故事情景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编排实践活动“我们身体上的小尺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2、设计了大量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

从直尺上找1厘米。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测量一拃的长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找生活中大约1米长的物体,找一找身体上的“小尺子”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计意识。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本单元教材对估测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4、运用图形直接描述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线段。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用3个直观图直接形象地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点:

直、有两个端点,接下来展示了两名学生借助直尺量线段长度的情景,形象的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是学生充分的感知,建立“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活动。

在具体测量时,针对具体测量对象,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米”的表象。

3、注重测量能力的培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

因此教学线段时,不用再从线段和直线的关系来教学,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联系,尽量不要将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

量线段只限于整厘米长的线段。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4课时。

信息窗1:

阿福做上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9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是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教学准备:

直尺、1厘米的小棒、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现在想不想看动画片?

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听,看谁能把其中的问题弄明白。

(观看关于教材第87页的动画片)

活动二:

认识厘米

师:

现在阿福很不开心,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

谁能来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发表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徒弟的手大,师傅的手小。

(2)徒弟的手小,一拃短,师傅的手长,一拃长

(3)应该用尺子去量。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

小结:

同学们想的真不错!

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如果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就好了。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这个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教师板书:

厘米cm)

活动三:

1、师:

同学们,关于“厘米”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发言:

(1)尺子上有厘米

(2)厘米就和我们学的1、2、3、4、5一样。

2、师:

对了,尺子上有厘米,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长度。

你知道有关尺子的哪些知识?

(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

小结:

尺子上有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指尖的长度就是1厘米。

找出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

想一想,尺子上面哪一段也是1厘米?

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学生比划,体验、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

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借助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来比划一下。

轻轻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再用手势直接比划一下。

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很短)我们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师: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还能找到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2厘米?

(学生看尺子回答。

师:

刻度3到刻度6是几厘米?

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学生看着尺子边指边描述。

活动四:

1、师:

如果我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时候怎么办?

可以借助我们的小手帮忙,先估测一下自己的1拃有多长,再量一量1拃的长度。

学生估测,尝试自己测量,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可能有:

(1)用其中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3)……

师:

哪种测量方法比较好?

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2、师:

如果你去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的1拃有12厘米,它有2拃,是多少厘米?

如果1拃是13厘米,2拃是多少厘米?

(学生思考、计算)

3、师: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

谁上来测量一下?

(一生估测,一生测量)

活动五:

巩固联系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判断测量方法对错的练习题。

练习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出示的两种测量方法。

交流时,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指出错误之处。

2、第2题是测量实物长度的练习题。

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测量,然后交流。

教师要关注学生测量的方法。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要保留到整厘米数。

活动六:

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学会了如何测量,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吧。

2、巩固练习

1、比一比,看谁量的又准又快(自主练习第3题和第5题)

练习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测量。

在此期间,教师关注学生测量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

最后学生交流。

2、填一填(自主练习第4题)

选择蟋蟀和蝈蝈为素材,增加了练习的情趣。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对比两个测量的不同,使学生明白解决这类题的方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借助直尺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

练习时,在引导学生看出直尺上面的绿色铅笔比9厘米长一些、红色铅笔比9厘米短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9厘米长,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

4、量一量,动手实践(自主练习第7题、第8题)

第7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测量。

教学时,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逐渐缩小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距,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建立表象的过程。

第8题是在第7题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体会估测的策略。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测量标准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信息窗2:

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出示情境图)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衣服,他很满意。

今天他又来了。

仔细观察图片,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好奇而生疑:

(1)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

(2)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3)米是什么?

1米有多长?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