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029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docx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考点梳理28043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

第一节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

(1)教育的界定

1)教育的定义: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主要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ƒ教育具有选择功能

教育按照教育者的年龄层次划分,可区分为胎教、新生儿教育、学步儿教育、托儿所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及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

一般把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成为初等教育,高中教育称为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称为高等教育。

从胎教一直到小学1——2年级的教育为早期教育。

在我国,小学和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必须接受的教育,又称强迫教育。

(选择、填空考点)

二、学前教育

(1)定义: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

广义:

泛指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学前教育,包括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狭义:

主要指机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

(2)学前教育的种类及其特点与功能

1)家庭教育,或称家庭学前教育、学前家庭教育(08已考过)

主要特征:

1、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

2、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3、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2)社会教育,或称社会学前教育、社区学前教育

含义:

指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及私人创办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非正式的教育

‚主要特点:

1、接纳对象的社会性

2、社会教育具有娱乐性

3、教育活动的群体性

3)机构教育

含义:

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

分类:

1.5~3岁阶段的教育称婴儿教育,也称托儿所教育

3~6岁阶段的教育称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

主要特点:

(1)手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约束和指导,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符合一定标准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活动的展开

(4)有专业人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的。

第二节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势及发展

一、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学的界定

(1)定义: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与规律的科学。

(2)分类:

可以分解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活动论三个分支或三个研究领域。

(3)核心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师一个明显的价值问题,站在什么立场上,赋予何种价值就有可能引发学前教育相关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特性的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特别性的差异

(二)学前教育学的性质

1、独立性2、应用性3、综合性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代表人物

著作

观点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外象内感”

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

首先,学前社会公育观;其次是学前教育目的观;再次是学前教育方式观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论》

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设想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

1、促使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重点)

人物

思想

著作

陶行知

对儿童实施六大解放:

解放头脑(思考)、双手(去做)、眼睛(观察)、嘴巴(言论自由)、空间(从鸟笼式学校走出来)、时间(做支配时间的主人)(考)

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师(填空、选择考点)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新大陆》《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陈鹤琴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能都通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的小些罢了。

《注意幼稚教育案》《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丛刊》《幼稚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教育的创造》《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2、促使西方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

人物

思想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应接受教育,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著作《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缺点是学前教育思想中宗教观占优势,教育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因袭性)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1人得天赋都是善良的,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归于自然,从而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

2把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

3强调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和掌握实际有用知识。

反对封建经验主义教育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儿童盲从的做法。

4、有关实行公共平等的集体保养思想,以儿童的自我成长发展为基调使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组织化的学前教育思想。

(考点)

著作《爱弥儿》《新爱洛绮丝》。

(缺点是过分强调感觉训练,强调兴趣和爱好,忽视知识教育)。

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

1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儿童的良心,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精神,是孤儿院的教育和生活家庭化。

2实施劳动教育,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组织劳动训练,促进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获得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

3主张幼儿时期的教育应采取直观的方法,通过孩子日常接触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主要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立法与沙婴》《幼儿教育书信》

(缺点试图通过孤儿院及教育来改变贫困儿童的困境,进而改变社会制度,充满阶级局限性)

福禄贝尔

(德国教育家)

第一,他认为万物是由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揭露潜在的神的本源;

第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并使儿童获得和谐地发展

第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和自动的态度

第四,他认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宗教内容,认为这是所有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五,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尊重儿童自由,让儿童自动自发活动;重视游戏价值,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使用玩具,引起儿童的自动活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誉为:

幼儿园之父,著作《人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人物

著作

观点

杜威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经验与教育》《教育上的关系与努力》

1、消除福禄贝尔主义中的恩物(玩具)的形式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立一个彻底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案

2、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和起点,应注意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应该使儿童主动、活泼,而不是被动呆板。

3、教育理论的中心课题是如何把作为能动的主体的儿童与对于儿童的社会要求的外部世界结合起来。

4、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一定影响

蒙台梭利

(意大利教育家)

《蒙台梭利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法》《儿童的秘密》《人的形成》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

2、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自然的展现出来

3、幼儿是自己在学习,而非强制性的。

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

4、他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肌肉训练(考)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美国精神病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

少年和危机》

他们之间理论上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弗洛伊德较多地强调生物本能决定论,而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的同时,反对其生物本能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生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强调经验尤其是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2、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3、以儿童发展为发展为前提开展道德教育,避免教条主义灌输。

班图拉

(美国心理学家)

社会学习学派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1是强调个人和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2是儿童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产生学习

3是强调教师和成人的素质

皮亚杰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

认知学派代表人物

注意,皮亚杰是经常出题的考点

1是认为儿童的智力是一种认知结构,儿童的思维、认知、智力的发展过程就是这种主体认知结构不断重新组织,达到和客观平衡的过程;

二是他把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三是认为影响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因素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对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在活动中经过自我调节所不断取得的主客观的平衡。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特点(稍微看看)

1、在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构架下,逐步摆脱苏联“学前教育”的束缚;从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出发,从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特征出发,从正在改革或形成的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观念出发,建构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构架。

2、在继续关注和研究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西方与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

3、注意学前教育理论的现实“发生”。

4、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注意学前教育目标、课程及其标准、有关领域的教育等方面研究的同时,注重一些深层次的课程研究,如有关学前教育观念体系、幼儿与教学情境中人和物的各种互动方式等。

第二章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

第一节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界定

定义:

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

二、儿童观的形态(2011年案例分析题)

(一)社会主导形态

(1)定义:

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剧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

(2)特点:

不但具有法律性,而且阐述概括、简约。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1)定义:

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

(2)特点:

与具有法定性的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不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不具有法律效应,且在一定的时期具有明显的多元性。

(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重点)

(1)定义:

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这是一种最具实际意义的儿童观,因为儿童就是在这种现实的儿童观的作用和影响下生活和成长的

(2)分类:

形成性儿童观或理念性儿童观(面向现实)

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面向儿童素养及技能)

三、儿童观的结构

(一)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二)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三)精神层面——儿童精神的存在

四、科学的儿童观的内涵(注意大题)

定义:

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未来一代的期待为引导。

科学儿童观是科学地开展儿童工作的前提。

科学儿童观的主要观点:

1、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科学地、合理地照顾和保护

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

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

6、儿童是成长在一定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应注重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

五、儿童观的演变

(一)“国”本位的儿童观

(二)“家”本位的儿童观

(三)“神”本位的儿童观

(四)“人”本外的儿童观

第二节教育观

一、定义:

主要指学前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学前教育价值观

(一)价值与学前教育价值的内涵

教育价值是指主体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是主客体之间以教育为纽带的一种利益关系。

所谓学前教育价值观则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与之相关的社会成员与学前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论中,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期望性观念”;

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上,学前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再的变异:

从古代社会较多地注重封建纲常伦理灌输的愚童教育;五四运动后,陈琴鹤从对儿童身心诸方面发展以及为入小学及全人生打基础等诸方面来讨论学前教育价值;文革期间,学前教育受到特定意识形态影响;当代,从学前教育价值的事实层面看,可以说是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和谐地、全面地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价值观也在发生变革。

从让幼儿“学会生活”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关心”,体现了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变革在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学前教育价值观。

三、学前教育目的观

(一)学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学前教育目的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目的的根本认识和看法。

{这里的学前教育目的是指学前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或者是学前教育理想的代表性的表现)

(二)学前教育目的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往往是紧密相关的,有的思想家明确地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指针、准则。

(待确定)

三、学前教育环境观

(一)环境观的内涵

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环境的根本认识。

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注意大题)

一类是人际的、社会的环境;另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的环境。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一)总称:

学前教育实践观

(二)三级水平

一是直接地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与幼儿个人或集体发生的互动并施加影响(指的是教学工作);二是监督教育方案的执行并指对教育成效的测定和分析(指的是管理和评估工作);三是研讨特点年龄教育方案并加以文字化、类别化、操作化的工作(指的是课程设计和活动设计)。

(三)三方面观点的内涵

1、学前教育课程观指的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本认识。

2、学前教育教学观是对学前教学本质及过程的根本认识

3、学前教育评价观“学”的结果评定就涉及评价,评价观涉及为何要评价、根据什么评价、怎么评价等问题。

五、当前教育观的主要观点

1、幼儿教育观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活动,必须认真地、科学得加以组织。

2、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打基础。

因此必须以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3、幼儿教育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整体性影响活动。

因此,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联系性,并合理地、有效地、系统地和综合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4、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幼儿的需要、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5、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

6、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的本质不是灌输,二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在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一、内涵

指对教师的看法、态度。

二、教师观的层次

考察教师观可以再两个层次上进行:

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教师观;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考察教师观。

三、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

1、幼儿教师才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2、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着,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高、伟大而艰巨的。

3、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早期启蒙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的工作,因此,她们从事的是保育和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工作。

4、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她们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

5、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

6、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武装就不会有科学的成效。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一)生态环境

含义:

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

含义:

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联系。

二、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二)含义:

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的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生态系统

(三)分类: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生态环境是研究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新视角P53

重视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节自然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

一、生物圈

(一)含义:

生物圈是由生活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中的生物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是地球的表层、外套,呈不规则形状。

(二)组成部分:

上层为大气圈的一部分,生物圈的中层是水圈,下层是土壤圈(岩石圈)

(三)作用:

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圈,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

生物圈中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作用与幼儿的发展(注意大题P55)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是指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河、湖泊、海洋等;生生物环境是指森林、草原、苔原、微生物区原、动物种群、植物群落等。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重要的教育内容。

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第三节社会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

一、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

提出者

观点

智慧圈

维尔纳茨与基尔谢克

认为人类是改变生物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球生物圈的“思想外壳”,是生物圈发展的更高阶段。

社会圈

马宁

社会圈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的特殊形式。

技术圈

费尔斯曼

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子系统。

二、社会生态环境的结构和作用(注意简答、论述题)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是一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性质、发展水平的环境。

2、聚落环境是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教育形式和组织等方面。

3、规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

4、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及社会成员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等。

第四节人类发展生态与幼儿教育(考点)

一、微观系统(注意选择和大题)

(一)含义:

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

(考点)

(二)构成要素

(1)活动(名词解释)

含义: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具有自己的动量,且为环境中的参与者所意识到

‚主要要素

1、活动内容

2、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

3、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

能促进发展的活动的具有以下特征:

(稍微看下)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

它具有一种劲量,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

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有预定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行动;

能联系不在眼前直接环境中的人、事、物;

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与别人共同活动。

(2)角色(名词解释)

含义:

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

(3)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名词解释)

含义:

同时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为双人关系的存在确定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界定性条件,

双人关系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关键背景;二是微观系统中更大的人际结构——三人关系、四人关系等的基础,

双人关系有三种作用形式:

1、观察性双人关系2、共同活动双人关系3、主要双人关系

(P63-P65有针对微观系统的重点分析,注意家庭与幼儿园)

二、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一)中间系统

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随着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

(二)外系统

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痛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

(三)宏观系统

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

如何正确运用促进人类发展生态促进幼儿的发展(注意论述大题)

第五节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

一、生态学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1、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其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

2、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幼儿园又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3、幼儿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机构,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物质的、规范的、情感的、技术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过程,就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运行的过程。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

1、心理上的安全

幼儿园中色调鲜艳、明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愉悦心理上的安全也来自于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心理上的安全还来自于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④父母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心理安全。

2、身体上的安全

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可引发并实际具有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性

幼儿园的环境,一方面应具有观赏性,生动有趣、富有美感的环境可引起幼儿的视觉作用,引发幼儿的喜爱、兴趣;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不能只局限于幼儿的视觉感受,还应让幼儿充分地与之相互作用。

(三)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

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

有两层意思:

一、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二、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应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味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

第四章学前教育目标

第一节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一、教育目标的界定

含义:

是一种给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设定的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反应的规格指标,它陈述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是以广义的教育为基点的一般性教育目标

这种教育目标的确定者可以是家长、教师,可以是某一个利益集团,也可以是整个社会。

这种教育目标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

2、是狭义的教育基点上的教育目标

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未来一代的要求、期望,一般来说,它能较为科学地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