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976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专题提纲.docx

九年级专题提纲

九年级专题提纲

专题一:

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1.早期三场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时间

1640年——

1775年——

1789年——

根本

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领导

阶级

资产阶级、新贵族

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

资产阶级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标志

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开会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拿破仑

重要文献及作用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

《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国家

《人权宣言》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进步思想

《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特点

反复性、曲折性

不彻底性

不彻底性

规模大、时间长、

最彻底

结果

都改变了社会性质,都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国家。

2、美国南北战争:

①根本原因:

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矛盾的焦点:

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②导火线:

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③过程:

开始标志是198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初期北方失利;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扭转了战局;结束标志是1865年北方获胜。

林肯两大贡献:

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

④性质及意义: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比较:

根本原因、领导人、性质、重要文献、影响

★无产阶级革命:

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列宁

1概况: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2结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苏俄)。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专题二:

改革

★资产阶级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根本原因:

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影响:

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根本原因:

内忧外患(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美国等国的侵入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学习对象:

西方欧美列强;学习内容:

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内容: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

影响:

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相同点: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3、美国罗斯福新政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局部调整

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新”的表现(特点或取得成效的原因):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影响:

取得显著成效;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启示: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俄国的历次改革

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1)列宁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

原因:

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的发展要求。

“新”的表现: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意义:

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含义: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政治体制:

个人高度集权)。

形成的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评价:

在初期让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后来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源。

★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3)赫鲁晓夫改革: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因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使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没有突破斯大林的限制,反而使这一体制更为僵化。

(5)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东欧的改革与剧变

匈牙利改革。

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其实质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

根本(历史)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5)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3)改革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

★比较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和成功的共同原因。

相同点:

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成功的共同原因:

都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专题三:

主要社会思潮

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

兴起时间:

14世纪最早兴起的国家:

意大利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概念:

14-16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实质:

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达·芬奇(意大利)、莎士比亚(英国)

意义: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启蒙运动

兴起时间:

18世纪中心国家:

法国

核心思想:

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

代表人物:

法国三位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伏尔泰: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卢梭:

否定封建王权,大家都应遵守社会契约

孟德斯鸠:

提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也传播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受其影响的有:

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和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法典》)、日本明治维新、拉美独立运动等。

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出现国家:

德国创始人:

马克思、恩格斯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意义: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受其影响的有:

法国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二战后,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建立

专题四: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概况

1、简单协作时期(手工工场时代):

时间:

14、15世纪现象:

在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特征: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2、蒸汽时代:

概况: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期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定。

3、电气时代:

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概况:

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美、德后来居上。

影响: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大国间的矛盾,形成两大对立的集团,加从速了大战的爆发。

4、相对稳定时期:

1924年-1929年

5、经济大危机:

时间:

1929年-1933年

经济的重大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影响:

进一步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6、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1)1945年-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

美国、日本和西欧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充分利用新科技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迅速发展恢复经济。

日本和西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得到美国的援助和扶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注重发展教育

(2)50年代-70年代初的黄金时代

原有基础上,各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局面。

(3)7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减缓,80年代各国调整。

(4)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

7、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根本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时间:

20世纪90年代

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

影响: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美国

主要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

电磁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

等自然科学理论

主要成就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电力的广泛应用、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德国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并制成汽车;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飞艇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标志性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

应用

四个领域的突破

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原子能等

交通工具动力设备

蒸汽机

内燃机

步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共同影响

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共同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五:

美国、英国、俄国、日本史专题

(一)、美国

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P72--P77)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九上P111--P115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领导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领先于其它国家。

2、主要发明:

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泡、莱特兄弟1903年制成飞机试飞成功。

3、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五、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

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操纵国之一。

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六、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美国著名总统,成功实施新政,渡过了经济大危机,领导美国与苏、中、英等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1942年1月1日,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3)重大战事:

中途岛海战、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1945年8月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4)参与并主导雅尔塔会议

3、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

(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亚洲的侵略;

(2)美苏争霸

六、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表现: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二)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九上P67-69)

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二、争霸斗争:

(17-18世纪)

1、进行奴隶贸易,17世纪开始对外殖民活动

2、经过:

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

3、结果:

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4、重点:

北美(13块殖民地)、印度(东印度公司)

三、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九上88-90页)

1、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部门开始。

标志性成就:

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2、影响(九上90页)

四、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

1、承认美国独立:

1783年

2、干涉法国革命:

参加反法同盟

3、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4、侵略扩张:

印度、中国等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战前:

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德矛盾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和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战中:

作为协约国一方与同盟国一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战后:

经济衰退,操纵巴黎和会和国联

六、17世纪至20世纪初自然科学

1、17世纪: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19世纪:

法拉第用实验方法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

3、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战前:

对法西斯侵略,首相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参与策划“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2、战中:

德军空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

1940年7—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

1942年,英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英国参加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会议。

3、战后:

英国参与了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

英国加入了美国为首的北约。

英国也是欧共体和欧盟的成员国。

八、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1、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定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0年,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日本

一、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三、“一战”前后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

原因: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③1894

—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勒索二亿两白银;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通过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四、“二战”前后

1、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

2、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五、二战后的日本

1、经济发展原因:

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开始扶植日本。

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日本经济的发展影响:

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②20世纪70年代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③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四)、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名称演变:

沙皇俄国(16世纪中期—1917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1922—1991)→俄罗斯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专制对外;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

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原因:

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

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和成立苏联(1922年)

2、斯大林进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3、1936年新宪法制定——宣布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五、二战前后的苏联

1、二战中: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参与雅尔塔会议、攻占柏林和对日宣战。

2、二战后初期:

对外:

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

七、苏联的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八、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1991年)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专题六:

世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

战争、和平。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实质:

一战后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3、作用:

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结束的标志:

1991年底苏联解体。

影响:

消极影响──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

积极作用──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九下90-91页)

1、趋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

“一超”美国。

“多强”:

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霸权主义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二、两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之间疯狂的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

3、导火线: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4、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6、主要战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这充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7、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8、性质:

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9、影响:

(九上134页)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西方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实行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经济危机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4、开始标志: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