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860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四上语文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 《观潮》讲的是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大潮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比喻:

夸张:

 

2、* 《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

接着,通过(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然后,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深林)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

  

3、《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们栖息、繁衍的生活乐园。

 4、* 《火烧云》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从火烧云的(颜色)和(形态)描绘出(火烧云的奇妙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第二单元

1.《题西林壁》这首诗抓住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揭示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分析。

 

   《游山西村》一诗,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的感情。

 

2.《爬山虎的脚》一课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生动地表现了绿叶如绿海荡起了波纹,表现了叶子的生机勃勃。

3.《蟋蟀的住宅》

作者:

法国法布尔

《昆虫记》

住宅:

选址慎重

外部:

安全舒适

内部:

清洁卫生

课文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拿蟋蟀与其它昆虫作比较,说明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随后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讲述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赞扬了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  

9、巨人的花园 

本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10、幸福是什么 

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11、去年的树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本文属拟人体童话,以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信守诺言。

 

12.小木偶的故事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拟人体童话故事。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

告诉我们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第四单元

1.《白鹅》围绕鹅是(“高傲的动物”)这一主题,巧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从(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三方面突出了鹅的风采,赞美了鹅忠诚、可爱、勇敢、尽职,表达了对鹅的(喜爱)之情。

 

2.《白公鹅》作者采用拟人和夸张等多种手法,抓住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突出了它的(慢条斯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表现出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洋溢着真切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 《猫》一是(老实与贪玩,贪玩与尽职),二是(胆小与勇敢),三是(高兴与不高兴),三方面表现(古怪);刚满月的(淘气)。

这看起来充满了矛盾,但都是事实,洋溢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4.《母鸡》一课,以(情感)为线索,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前部分写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部分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突出了对母鸡的情感变化:

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再到“赞美”,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第五单元

1L17《长城》一课不但突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而且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L18《颐和园》一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来(移步换景),展现了颐和园内(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美丽景观,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赞美)之情。

 

 L19《秦兵马俑》一课既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又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使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

而劳动人民顺着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因为长城之“长”、“高大坚固”而且“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

当年修筑长城时条件极其落后,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

一个“滑”字,很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5.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句的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

11 

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

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二、手法一点通。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长龙”,活灵活现地突出了长城的长,气魄雄伟壮观。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 

3.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作者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对长城到底有多宽有了比较清楚具体的认识。

 

4.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用具体的数据突出了长廊之长,间数之多的特点。

 

5.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佣近八千个。

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佣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作者采用列数字和作比较说明的方法展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令人惊讶。

 

6.仔细端详,神态各异:

有的微微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一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后号角,待命出征;有的…… 

──作者用采用排比,把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

其实每个兵马俑都是那么鲜活,那么“个性鲜明”。

第六单元

一、背默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古诗三首。

    

二、了解全组各篇课文的思想内容。

 

L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这首诗既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又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L20-《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L21-《搭石》一课截取了农村生活的几个平凡镜头──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赞扬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以及(谦让互助),(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L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而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和大陆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赞扬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生命桥”: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沉着的,静静地:

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L23-《卡罗纳》一课讲述小男孩卡罗纳在失去母亲后第一天去上学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虽然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可身边的人都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字里行间透露出(人间真诚的关爱)。

 

L24-《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给予是快乐的,分享是快乐的。

(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第七单元

L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与(远大志向)。

 

L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作者:

肖复兴

课文作者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给 “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文品),对人平易真诚(人品),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叶老先生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作,还教会了我怎样做人,他的教诲一直激励我前进。

我对此不能忘怀,就像爬山虎的叶子一样总是那么绿着。

  

L27《乌塔》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L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也作“尺短寸长”。

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这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

一封是柯岩的回信,他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

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

 

L29、《呼风唤雨的世纪》 

1.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者左右某种局面。

”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发明和发现:

从字面上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改观和改变:

“改观”在本课中是指20世纪以来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原有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面貌;而“改变”则是强调了改换、变更。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是指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辽西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

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出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

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3.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这段话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描写的。

先写这是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然后分别从恐龙的行走方式、恐龙身体大小形态和恐龙的性情等方面介绍这个恐龙家族。

   

L31、《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太空种子的优点:

2.太空种子变化的原因:

3.太空种子的作用:

 

1.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的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用武”本义是指使用武力、用兵,“用武之地”形容作用的范维。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2.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魔力”是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

作者深深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练习:

1.二十世纪是一个_____的世纪。

而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联系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在文中形容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

2.

3.

4.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