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7218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docx

语文人教版四上第1单元

课题

1.观潮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及描写钱江潮的古诗,提高品味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体会潮水的“奇”。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钱江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奇观

潮来前宽阔平静人山人海

潮来时声:

闷雷滚动形: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白色水墙

山崩地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潮来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入手,引出课文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景象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引出单元导读文字:

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2.教师导语:

这一单元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让我们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3.初读单元课文:

请快速浏览本单元课文,这单元课文里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大自然神奇的景观?

4.交流。

二、导入:

1.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杭州,我们的母亲河叫钱塘江。

对于钱塘江你有些什么了解?

(交流资料,结合时事钱塘江潮卷人事件)听了这些真实的资料,钱塘江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来势凶猛极为壮观……)

2.今天,我们就来领略这闻名遐迩的钱塘潮。

(板书课题:

观潮)

3.解释“观”“潮”的意思。

师简单介绍钱塘江以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钱塘江的记载是在战国时庄子的

《南华经》一书中。

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三、初读课文,了解“奇观”。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可以反复读读。

(二)检查预习。

你能读准这些词吗?

大堤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1.指名读,正音

※堤:

dī苏堤堤是指河、湖、海等水边筑起的坝。

多音字:

先出示多音字的义项,再根据词意进行定音,并在书上P2标注。

薄:

báo:

跟厚相对,如——薄饼、薄片。

bó:

轻微,少,如——单薄

不厚道,如——刻薄

闷:

mèn

①心烦,不痛快(闷得慌);

②密闭,不透气。

mēn

①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闷热);

②密闭;

③声音不响亮(闷声闷气);

薄báo薄雾闷mēn闷雷滚动号háo风号浪涌

bó薄弱mēn闷得慌hào号码

课文最后一句话中也还藏着一个呢!

涨zhǎng涨潮

zhàng头昏脑涨

2.读了这些红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这些都是四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

(2)这些词都是描写潮水气势大,非常壮观。

(三)把这些词放入课文再读一读,然后用文中一个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板书:

天下奇观)

比较“观潮”和“奇观”中的观的意思。

课题中的“观”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又是什么意思?

和“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观潮:

看。

奇观:

看到的景象。

(四)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儿呢?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本文作者用了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

潮来前:

2潮来时:

3.4潮来后:

5的盛况。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说说你的感受:

奇在哪里?

(来势凶猛来去匆匆气势壮观……)

四、研读课文3.4段,品味潮水之奇。

细细地读读3.4段,想一想,潮水来时奇在哪儿,用“_____”划出,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努力把它读好,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

全班交流,感悟潮“奇”,指导感情朗读。

刚才,通过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潮水?

学生交流

是呀,潮水来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

所以,咱们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习好吗?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潮水怎样的气势?

(体会:

潮水的隆隆声是低沉的,这声音其实很大,却因为离我们很远而显得低沉)

板书:

声闷雷滚动

(2)未见潮水,先闻潮声!

谁能用你的朗读将这闷雷般的潮声展现出来。

此时潮声从远处传来,可以读得低缓一些。

——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你从这句话中看到的是怎样的潮水啊?

板书:

声越来越大

形一条白线

想看看这犹如一条白线的潮水吗?

(2)画面播放到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时:

同学们,你看到了吗,此时的景象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形容?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给“贯”选择义项,理解“横贯江面”的意思。

贯:

1.通过、贯通;2.连贯。

指名读,评议。

为什么这么读?

可不可以快一点?

因为白线是很快向我们移来——指导朗读,师示范。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能估计一下吗,两丈多高相当于什么的高度?

请学生站起来,用手进行比画,大概有多高?

(一丈约为3.33米)(六七米,两层楼高)

板书:

形白色水墙

咱们用朗读来读出这如城墙般高的潮水吧!

自由练习——指名读,评议(掀得够高吗?

看看这潮头吧!

大组赛读,哪一组掀的浪高?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学生谈体会。

预设:

(壮观,大潮如千万匹战马一起飞奔而来,掀起了一片片尘土。

浪潮那么大,那么急!

“山崩地裂”的声音)

(2)出示录像:

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来感受一下这壮观的钱江潮吧!

此时此刻,我相信你对钱江潮有更多的感受,请你把感受融入朗读,再读一读。

再指名读——范读——全体女生读——男生读——一起读(看着屏幕)

5.课堂练习:

这就是潮水来时的壮观景象,那作者又是如何把这天下奇观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一边完成练习一边来体会。

《课堂作业》P2第6题:

读一读,写一写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觉得这些词语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按从_____到_____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3)画横线的句子先写大潮的_____,我是从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大潮的_____,我是从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用实物投影交流,并板书:

形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声山崩地裂

作者就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潮水的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把这天下奇观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五、学习第5自然段,感受潮水退去的奇景。

1.师导语引读:

“潮头来势迅猛,退得也快,霎时——”

学生接读:

“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2.师: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潮退去”的景色。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朗读练习

6、再次感受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

1.出示课件,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一线潮,你还知道有哪些潮?

出示图片,能取个名字吗?

(回头潮、碰头潮)

2.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潮水在钱塘江中翻涌起伏,煞是好看!

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奔涌的潮水吧!

看屏幕齐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千百年来,壮观而雄伟的钱塘江潮水吸引了无数游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人们是怎样观潮的。

七、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昂、贯”,抄写生字。

2.《课堂作业》1.3.4

八、课后练习。

1.摘录文中描写潮水气势的四字词。

教学反思:

 

课题

1.观潮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潮来前的情景,感悟观潮前和观潮时人们的心境美。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和描写潮水的相关诗句。

3.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和描写潮水的相关诗句。

教学难点:

学习潮来前的情景,感悟观潮前和观潮时人们的心境美。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宽阔平静人山人海雷雨前

潮来时人声鼎沸又沸腾时间顺序雷雨时

声:

闷雷滚动形:

一条白线雷雨后

越来越大白色水墙

山崩地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潮来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教学过程:

一、回味潮水来时的奇异美: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上节课,我们目睹了来势凶猛、场面壮观的钱塘江潮水。

让我们一起用充满气势的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吧!

(也可以师引读进行齐背3.4段。

二、学习来潮前的情景:

1.这么奇异的潮水没有来临之前,海塘大提上又有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出示学习要求,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相关句子,读一读。

试着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

质疑:

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释疑,教师可做一定的补充: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特别大,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闻名天下,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潮势最盛。

可结合课后P5资料袋中的地图来理解。

3.作者站在海塘大提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交流:

适时理解与比较: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宽阔的钱塘江展现在眼前。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横卧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句子写得更生动具体了更加说明了钱塘江的宽阔、气势磅礴)

理解“若隐若现”: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色,文中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的?

(若隐若现)你能把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用朗读读出来吗?

(指名学生朗读)

此时江面的情景,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宽阔平静)

三、感悟观潮人的心境:

1.此时,观潮的人怎样呢?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密密麻麻摩肩接踵)

他们心情如何?

(期盼)从哪些词感受到?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用一个词:

翘首盼望

为什么如此盼望?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课件出示: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

用书本中的话来说就是——天下奇观。

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盐官镇又是最佳的观潮地点。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怎能不翘首盼望呢?

2.潮来了,人们的情景和心境又是怎样的?

再读读3-4段,找找描写观潮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人声鼎沸又沸腾(“人声鼎沸”什么意思?

——形容喧闹,嘈杂,混乱,像水在沸腾一样。

这里指人们看到潮来了都非常激动与兴奋。

)――想象当时的情景:

人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当大潮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时,人们又会怎样呢?

3.想象说话

交流:

此时,人们的心情和这壮观的钱江潮一般激情澎湃,人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也成了这天下奇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4、拓展读诗词,品味潮水之奇。

1.钱江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除了苏轼,还有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观潮后写下了诗词散文。

900多年前,宋朝词人潘阆回忆看潮水时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词。

他是如何回忆当年看潮的情形呢?

一起来读一读《酒泉子·长忆观潮》。

课件出示: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làng)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读了课文,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心寒了吧?

2.课件出示描写钱江潮的诗句,进行了解学习。

五、学习文章写法,进行练笔

1.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写法总结:

《观潮》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表现钱江潮的雄伟、壮观,条理清晰。

请你回忆生活中下雷雨时的情景,借鉴课文的写作顺序,描写雷雨。

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写出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写出雷雨的特点。

补充板书:

雷雨前

时间顺序雷雨时

雷雨后

2.学生进行练习。

3.反馈,交流

六、练习:

1.《课堂作业》2.5。

2.写出描写人多的四字成语(至少四个):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如潮涌水泄不通密密麻麻摩肩接踵……

3.抄写描写潮来前“静”的句子或摘抄描写钱塘江潮水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有机利用课外补充资料,学会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资料,全面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之最:

最深最长(列数字作比较)

奇异景观:

神来之笔

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观潮》一课,让我们仿佛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它就在我们浙江海宁。

我国地域辽阔,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特景象。

接下来的这篇课文将带我们走入“世界屋脊”,感受与我们江南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象。

出示课题,读好课题。

对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出示图片,你有什么了解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概括总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20世纪末,地球上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就诞生在中国西藏。

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几乎同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和中国新华社宣布为世界大峡谷之最。

1998年9月18日,国务院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确定世界最大峡谷科学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从此,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名字正式载入史册。

所以,我们今天要走进的就是有“世界之最”之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马蹄(tí)形山脉(mài)皑(ái)皑白雪人迹罕(hǎn)见秘(bì)鲁涓(juān)涓细流珠穆(mù)朗玛(mǎ)峰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美丽、神奇、让人惊叹、不可思议、无与伦比……)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可用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词语理解等一些容易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间通过对话理解,如:

世界屋脊咫尺为邻:

比喻距离很近堪称:

可以称作、可以称为人迹罕至,有些问题,可提供资料理解。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和大峡谷的特点。

预设:

(1)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这座“最高峰”叫什么名字?

“马蹄形大拐弯”是怎样的?

(南迦巴瓦峰课件出示“马蹄形大拐弯”)

(2)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它以米林县派乡为入口,围绕南迦巴瓦峰,做了一个神奇大拐弯后进入墨脱县。

高峰、拐弯的峡谷构成一种自然奇观,这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是罕见的。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最长、最深(板书)。

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相机理解:

不容置疑的含义)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阅读“资料袋”,你明白了什么?

做比较:

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相比,分别要比它们长134千米、414千米,最深处要深3876米和2809米,所以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请学生配合完成填空列表:

大峡谷名称

长度

最深处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370千米

2133米

秘鲁科尔卡大峡谷

90千米

3200米

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

504千米

6009米

自己练习――全班交流――同桌互相介绍

请将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小结:

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使句子生动、具体。

(板书:

列数字作比较)

(3)小练笔:

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个美称。

请你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自然界一景物。

第三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文中怎样来描述的呢?

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了大峡谷的神秘莫测?

(1)第三段从水、山两方面写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景优美。

水:

千姿百态涓涓溪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

补充:

经过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共发现了四处瀑布群,跌水急滩湍流相连,不计其数。

例如绒扎瀑布群,7个瀑布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高差100多米,最大的高约30米,宽50米。

站在跌水前,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站在绒扎瀑布群前,有时怎样的浪花四溅、涛声阵阵呢?

再加上江面上的彩虹时隐时现,人们的心里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山:

热带雨林皑皑雪山

这样的水围绕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映衬着这样的水,再加上云遮雾涌,让人觉得这真是神来之笔,蓬莱仙境。

(板书:

神来之笔)

第四自然段抓住“大峡谷的起一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一句话来学习。

(板书:

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1)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

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九个垂直自然带”指什么?

为什么是凌空展开?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

出示教参P13《南迦巴瓦峰地区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看到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神奇美丽的画卷”。

补充:

这里被誉为“西藏的江南”,使藏东南地区成为我国除东北、云南以外的第三大森林区。

生物的多样性资源特别丰富。

据考察统计,这里集中分布着青藏高原60%-70%的物种类型,其中维管束植物就有3600余种,约占西藏总种树的2\3;昆虫有2000余种,约占西藏总种树的60%以上;大型真菌有400余种,约占西藏总种树的80%;锈菌200余种,约占我国锈菌总种树的25%。

大峡谷的水汽通道还是生物得以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的生命通道,物种云集,珍稀、特有、孑遗物种丰富。

这儿是林的海洋,花的世界,鸟的天堂,动物的乐园……

(2)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

“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补充:

“世界屋脊”

五、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雅鲁藏布大峡谷。

它是大自然赐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

21世纪它必将和珠穆朗玛峰一样成为人们向往的热点。

让我们一起用课文中的话来赞一赞它吧(齐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作业布置:

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

 

课题

3.鸟的天堂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能正确地读写本课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到南国大榕树的神奇与美丽。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到南国大榕树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1——9大榕树大、茂盛、充满生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0——13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揭题:

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鸟儿生活得很快乐……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

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

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天堂中的乐园”。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简介:

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

它在我国广东省新会县天马村。

著名作家巴金爷爷曾经到过这儿,并且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使得这里一下子就闻名全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领略他的风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检查:

(1)词语朗读

白茫茫划桨规律榕树缝隙照耀应接不暇抛开灿烂竹竿树梢寂静

(2)多音字、难读字:

白茫茫数目不可计数缝隙泊了片刻一簇簇应接不暇

缝:

Fènɡ缝隙、裂缝、见缝插针fénɡ缝补、缝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