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391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校级联考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周礼》记载,诸侯见到周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

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

由此可见“稽首”礼

A.开创了周的礼乐制度B.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C.削弱了诸侯的自主权D.加强了周对地方的控制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秦律·法律答问》记载:

“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

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7.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

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

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9.钱穆说:

“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实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D.实行察举制

1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1.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

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1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13.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

14.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

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6.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

17.在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18.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19.雅典法庭上,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而且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从而受益。

这种现象侧面反映出

A.被告的正式答辩注重策略和技巧

B.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的事实

C.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

D.雅典司法审判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

20.“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21.秦始皇: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

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22.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

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

这表明雅典政治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23.任何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项新的法律提案与现行法律存在形式或内容上的冲突,都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诉讼。

如果提案人连续三次提出的立法建议都被陪审法庭判为违法,他将被剥夺公民权,并且不允许再提出立法建议。

这主要表明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具有明显局限   B.陪审法庭拥有立法权力

C.民主政治具有法律保障   D.立法程序严密而且繁琐

24.雅典公民大会辩论时,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不能诽谤谩骂他人,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议会主席。

这些规定

A.降低了公民大会的工作效率

B.违背了雅典民主的基本原则

C.限制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

D.保证了大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25.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26.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27.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②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③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

A.

B.

C.

D.

28.“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罗马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B.注重人伦的原则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D.公正合理的原则

29.马克思曾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

B.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

C.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D.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

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

第31题12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概括其主要做法?

(8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分)综合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4分)

32.(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分)

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供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

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

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

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一、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卸担”?

又是如何“卸担”的?

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

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7分)

试题解析部分

1.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见周天子时要行“稽首”礼,这实际上是在强化周天子的权威性,因此B项说法正确;“稽首”礼虽然属于周朝礼制,但并不能说明这开创了礼乐制度,A项错误;C、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2.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特点,A项是宗法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组建地方政权”,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正确。

从秦朝开始,国家政治权力才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3.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之;D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4.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信息“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属于影响,不是本质,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5.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信息“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B项说法正确;A项错误,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是执政的基础;C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是政绩;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为B。

6.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父子”关系不同,使用法律的条文也不同,因此C项说法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关系无关,A项说法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继父与继子是被作为“父子”关系来看待;D项说法片面,材料信息并不只是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C。

7.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因此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是廷议制度实施的目的,可以排除;B项说法属于廷议制度实施的原因,但不属于主要原因,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8.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

根据题干信息“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项符合题意。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不选A项;B、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9.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封建”意为封邦建国,因此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说法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10.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11.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

材料中体现唐代选官多样性,并不是只有士族垄断仕途,A项错误;科举制度是当时通过考试做官的主要途径,B项错误;科举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要信息,D项错误;材料中“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说明当时选官制度多样性,故选C项。

12.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班固对汉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班固认为汉初封国有利于社会发展,在汉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造成削藩过度,导致西汉末年宫廷内外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同样脆弱。

故本题选A。

13.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因此B项说法正确;材料反映出古代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但这不是实质,因此A项说法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在“平民”,平民不是监察的对象,可以排除;古代监察制度有加强管理官吏的成分,但这不是首要任务,因此D项说法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14.

【答案】C

【试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要注意一定要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15.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A、B、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本题答案为C。

16.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

根据题干信息,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但不被皇帝接受,于是“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可知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本题选A项,进而排除D项。

刘健等主动请辞而非皇帝辞退,故不选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17.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

题干阐述了御史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任命权由宰相到皇帝,这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强化,故本题选D项。

A项说法与题干观点相悖,故不选;B、C两项为题干中现象而非本质,故不选。

18.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根据材料信息“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判断出D项说法符合题意,明朝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B、C两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19.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题目中的“诉讼人”不仅包括被告,也包括原告,故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信息“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而且有时......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体现了诉讼环节的重要性,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D两项,选择C项。

20.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由材料可知外邦人可有条件的获得公民权,可排除A。

通过限制外邦人获得公民权,从而保护雅典公民的利益,故选项B正确。

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权力扩大和旧贵族世袭权力的铲除,可排除C、D。

故选B。

21.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打击了贵族势力;克里斯提尼用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A项正确。

22.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贬义词,不符合材料,排除A。

材料可以看出雅典官员任职的过程必须遵守必要的法律程序,宣示只是其中一项,不要把宣誓的内容理解为整则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

C项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由材料信息“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宣誓”“然后才就职”可以看出雅典政治中法律至上,故答案选择D。

23.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实际上是介绍了雅典的一项法律规定,涉及两层意思,一是任何雅典公民都可以对新的法律提案提出诉讼;二是“新的法律提案”人如果连续三次提出的立法建议被判违法,他本人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