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277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

心理学模拟题答案

《心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5小题分别是CAACCDDBDACABBC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

16.学习:

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7.动机:

是指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8.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顺利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9.教师期待效应:

是指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的推测(期望、预言)以及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期待包括两个方面:

对学习潜力和品德发展的推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如何明确的陈述教学目标?

答:

(1)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3)目标陈述中要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

21.简述奥苏伯尔同化论的认知结构变量。

答:

(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3)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22.简述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答:

(1)角色改变技术;

(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

23.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

(1)口唇期;

(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两性期。

四、论述题(10分)

24.结合实际论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

(1)学生的认知学习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

(2)基本结构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

它不仅是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3)强调发现的方式学习;(4)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5)重视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5.答案要点: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②信息交合法;③联想法;④综摄法。

王老师:

要创造积极、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

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敢于发言。

李老师:

应掌握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如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统摄法(任举其中两种即可)。

张老师:

改革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多元化。

具体做法:

评价目的的激励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个别性。

26.答案要点:

(1)过度紧张产生考试焦虑问题。

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

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

紧张经常产生于人们知觉到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即自己能力太小,解决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

这种不平衡性通常产生于生理上的不适应性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性。

(2)孙丽考试焦虑及过度紧张主要与考试失败以及教师的批评有关系。

(3)克服考试焦虑常用的训练方法:

调整自我认识法;自信心训练法;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

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此得以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可以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原有的能力,获得新的技能来实现,又可以通过锻炼和改进个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来实现的;第四,言语放松训练,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

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④心跳很平稳、有力;⑤呼吸非常轻松;⑤腹腔感到很暖和;⑦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

 

《心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15小题分别是:

DBCBADBDCBDCACA

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2分

16.罗森塔尔效应:

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7.课堂心理气氛: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18.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19.气质:

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三、简答题:

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

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简述知觉的特性

答: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具体内容自己发挥)

21.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性

答:

发散性思维:

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其特性有:

(1)流畅性。

也称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

也称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朝向不同的方向发散的能力。

(3)独特性。

是指不落俗套和不寻常规的思维能力。

22.简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

答: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1)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2)迁移的作用。

(3)原型启发。

(4)定势的作用。

(5)情绪与动机。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

(10分)

24.答题要点:

遗忘是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因素有:

(一)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二)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三)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较慢;(四)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五)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有重要影响,一般开始末尾记忆效果较好。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5.案例一答题要点:

(一)教师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的推测(期望、预言)以及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期待包括两个方面:

对学习潜力和品德发展的预期。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期待,并据此会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

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所暗含的预言和期望,并朝着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三)教师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克服和消除消极的教师期待,用良好的教师行为与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朝着积极期待的方向发展。

(四)结合上述案例予以分析说明。

26.案例二答案要点:

一、小明的心理现象属于习得性无助感及挫折适应问题。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有了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

二、造成的原因,第一、受到打击后失去自信心,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第二、害怕失败,不能够接受这次失败,即将成功近在眼前也不敢去尝试。

三、摆脱困境: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能行;第二、多和老师家长沟通,老师和家长采取鼓励的方式让他找寻自信心;第三、多参加课外活动,让自己变积极主动。

在挫折适应上可采取的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

(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4)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该进的措施。

《心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15分别是:

CABBDBCABACCBBC

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2分

16.原型启发:

是指在解决问题中,通过了解其他有共同点的原型事物的发展变化,凭借联想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

17.发散思维:

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18.钢化效应:

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付。

19.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三、简答题:

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

每小题6分,共24分

20.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1.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2.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21.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4)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5)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2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

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

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23.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

其次,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

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其次,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等,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四、论述题10分

24.目前心理学界对个体发展的观点大致有四种:

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及相互作用论。

⑴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和变化。

在成熟论看来,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⑵行为主义观的代表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

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共同基本要旨是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⑶精神分析论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精神分析论强调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在他看来。

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最后一个是决定性因素。

纵观这几代的心理发展观,我们认为成熟论与行为主义分别强调了心理发展的某一重要方面,但否认另一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的理论观有失偏颇;精神分析论强调应重视潜意识、早期经验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缺乏对个体认知等领域发展的科学解释;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5.答案要点:

(1)阿希1951年所做的经典实验说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

从众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影响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倾向。

(2)从众的表现形式①真从众。

即外显行为和内心看法上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②权益从众。

即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

③假不丛中。

是指个人的观点、意见虽然与群体一致,但出于地位、身份、自尊或某种特殊的需要的考虑,行动不能与群体保持一致。

(3)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①群体因素:

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等。

②个体因素:

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众中的地位。

③情境因素:

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26.答案要点:

(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心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15小题分别是ADABBCDADBBABAB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6.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17.关键期:

又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的一段特殊时期。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18.从众:

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有真从众、权宜从众和假不从众。

19.创造力:

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己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

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简述实验法的主要内容

答: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21.简述奥苏泊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答:

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一是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等,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三是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与认可而表现出来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学习的外部动机。

22.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原理

答: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23.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答: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

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四、论述题:

(10分)

24.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答: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1)改善心智功能。

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

(2)传授基本知识。

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3)有效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

(6)设计情境性教学。

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5.请从教学效能感分析小王教学欠佳的原因,并说出应该如何改进。

答: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小王授课效果不好的原因,从主观上最主要的是他的教学效能感太低,主观评价太低,自我信心很低,所以影响了他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客观上他刚刚参加工作,经验缺乏,这是个事实;此外,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欠佳,这是能力方面的欠缺。

对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校能感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要形成科学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2)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

(4)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

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26.

(1)该同学哪种基本需要没有满足?

(2)请从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降的原因。

(3)请分析该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提高成绩。

答: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是自我实现。

小明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感觉跟同学不是一类人,有一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

(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类所占比例由大变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和成长需要(后三种)。

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是相互影响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成长需要的实现,小明是因为没有得到归属需要,所以求知需要下降导致了成绩的下降。

(3)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小明应该转变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上来,并有信心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科学知识,学习本领,最终会实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尊重。

他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优异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此外还可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待人热情,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