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258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docx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9分)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①巃嵷(lónɡsǒnɡ):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

B [此句写出了太白岭的风景云气的变幻与风景多姿多彩的美丽,表达出了作者喜爱与愉悦舒畅之情。

]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的喜悦。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此诗是杜甫(712—770)于770年春停留长沙时所作。

②鹖冠:

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D [错在“境界小巧别致”,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

(2)诗人因何而“愁”?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9分)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④,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 ①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知兴元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

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

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篇,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五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三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两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直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两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固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君思我,回首处”两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大意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题。

(9分)

酬周参军

吴均①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 ①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D [“刚劲”错误。

]

(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且当对樽酒”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借饮酒抚琴寄洁身自好之情,使抒情更为含蓄深远;“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有宽慰劝勉之意,又含重新振作、积极投入生活之情,点明酬答的题意,使诗歌的格调转为昂扬高亢。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①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①梦得:

刘禹锡的字,开成三年(838)与白居易同在洛阳。

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均遭冷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放达之中含有对身世的感慨。

B.第四句表现主客二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相视中含着难以尽言之情。

C.颈联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并以“闲征”“醉听”等词语照应诗歌题目。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语淡情深,通篇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

D [D项,“沉郁悲壮”错,本诗感情主要是放达之中隐含人生的愁苦。

]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表现二人相聚的欢乐难舍之情,写出友情之深。

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共饮佳酿共赏秋菊。

②表现哀伤和愁苦之情。

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恰恰表现出人生现实的失意与痛苦。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9分)

田家苦

章 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 ①灼火钻乌龟:

古代占卜之法。

②奠酒乞杯珓:

古代占卜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染力。

C [C项,“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说法错误,诗歌只是说“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并没有说是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

]

(2)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

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通读诗歌,根据诗歌中“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可以概括出来,本诗从丰收遭遇贱价,天灾水旱,农民只能祈求神明保护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第二问:

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

诗歌揭示的内容是为诗歌主旨情感服务的,本诗也不例外,诗歌的标题是田家苦,在正常情况下田家的苦应该是遭遇天灾水旱,致使歉收,致使田家遭受困苦,可是诗歌中除了揭示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外,还揭示了麦子丰收,田家却遭受贱价之苦,这反映出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

[答案] 第一问:

①麦子丰收,田家遭受贱价之苦;②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

第二问:

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无论丰歉,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 ①虞渊:

禺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

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

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A [A项,“欲扬先抑”错。

]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

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答案] 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

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早春寄怀

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B.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C.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D.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A [“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通过描写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茱萸的画面,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及思归不得的愁情。

②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之情。

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⑤想要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教师备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

献身于国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

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C [C项,“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错误,应该是以“动”的“白露滴”来衬“空园”的静。

]

(2)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解析] 结合全诗来看,“落叶他乡树”点明诗人有思乡之情,“独”字则更衬托出诗人作客他乡,独自伴着灯影的孤独悲凉之情,令思乡之情更浓;“何年致此身”有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的壮志难酬之悲;而“久”字更体现出诗人闲居而不得重用时间之长,令怀才不遇的悲愤更甚。

[答案]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9分)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下片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B [B项,无“可恼”之意。

]

(2)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葳蕤如玉的梅花;②运用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③“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仿佛寒雀很有欣赏眼力,字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④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9分)

听琴

萧悫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①。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 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犊沐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

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

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C [“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

(2)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 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C [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 ①金紫:

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

②虎翼:

古战阵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

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

C.“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D.“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

C [“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

]

(2)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相同的是:

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不同的是:

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的悲叹。

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

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9分)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B [“朝廷”“闾里”分别是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也并未表达同情。

]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磊落刚正,心怀天下。

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

在宠荣之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

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9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 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 ①鸣榔:

象声词,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板敲击船舷发出的声音。

②洛浦:

洛水之滨,借指洛神。

潇湘:

湘水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C [“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

(2)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先总写照澄江、水映长空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乡美景;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9分)

题老学庵壁①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 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

C [“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

]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来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诗歌颈联来看,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③从诗歌颈联和注释来看,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

(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早雁①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