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816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

(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2)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