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079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docx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检测试题25

第三单元 第十二讲

一、单项选择题

读“华北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甲山脉是非季风区的东界B.乙地应发展化工和采矿业

C.丙地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D.丁聚落适宜商业网点布局

2.图中河流(  )

A.位于中国内流区B.①处沉积比对岸强

C.以降水补给为主D.②地流向自西向东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适宜商业网点布局。

第2题,华北地区属于外流区,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4.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荒漠化、水土流失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5.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答案:

3.D 4.A 5.C

解析:

第3题,根据资源跨区域的调配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定①为西气东输,②③为南水北调路线,④⑤分别为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

第4题,①资源调出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其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⑤资源调出区为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的高原、丘陵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5题,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6~8题。

6.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区位因素的是(  )

A.平坦的地势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7.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

A.转移B.升级

C.专业化D.对环境要求的降低

8.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

D.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答案:

6.B 7.C 8.B

解析:

第6题,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不丰富。

第7题,工业专业镇的兴起主要反映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第8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等,此外还有噪声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2018·郑州模拟)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使旅游业迅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此完成9~10题。

9.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这些植物构成了(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B.高山植物阔叶林景观

C.热带雨林景观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10.关于西双版纳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对策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人工景点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外地旅客

B.加强现有旅游景点的规划和改造,保证整体协调发展

C.强化旅游景点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商业秩序

D.加快景区升级改造,积极创造品牌效应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且深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景观。

第10题,人工景点的建设破坏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

读图,完成11~12题。

11.a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b,结合上图可知a处比b处(  )

A.流量大,落差大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D.流量小,落差大

12.甲、乙两个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任务分别是(  )

A.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交通运输、治理中低产田

C.防治荒漠化、发展立体农业

D.防治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发电是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的,a水电站位于b水电站上游,因此其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b,故落差大。

第12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因此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发展交通运输;乙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国土整治重点是发展立体农业。

(2018·黄冈综测)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桑蚕、蔗糖、水果、淡水鱼类的生产基地,经历了数百年的兴盛,为珠江三角洲农民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被列入世界环保史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自1978年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蕉)基鱼塘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的现象。

据材料回答13~14题。

13.近年来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C.生产技术条件的提高D.当地丘陵地形的整治

14.在稳定的果基鱼塘系统中,果树对于鱼塘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为(  )

A.果树美观,环境优美,吸引游客

B.塘泥使香蕉、花卉生长茂盛

C.阻挡大风和保护岸坡基土

D.自我循环,减少资金投入

答案:

13.B 14.C

解析:

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作物种类。

果树有防风、固本护坡的作用。

(2018·武昌月考)读“构想中的兰(州)厦(门)铁路及沿线地区图”,回答15~16题。

15.自东向西与兰厦铁路相交的南北向铁路干线依次是(  )

A.焦柳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

B.浙赣线—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

C.宝成线—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

D.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线

16.图示A、B、C、D四地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位于秦巴山地,气温年较差大

B.B地位于四川盆地,气温年较差小

C.C地区部分河段形成地上河

D.D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根据经纬度、水系、城市名称判断兰厦铁路依次经过的铁路线。

第16题,A位于四川盆地、B位于长江沿岸、D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二、综合题

17.(2018·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

“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1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下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18

20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因素。

(4)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答案:

(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① ⑤ ⑥

(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解析:

(1)题,图中两地的城市特点的共同之处表现为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题,首位城市作为区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中心,在整个城市群中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以主要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和进出口贸易。

第(3)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两地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的不同。

第(4)题,从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方面来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