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059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6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背知识全面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联合扼杀。

2.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作用:

集中力量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但是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2)工业:

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多种经营。

(3)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

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魔法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记忆技巧:

两种政策,一个目的,巩固政权;四项内容,农工商分,恰好相反;成效显著,战胜敌人(战),稳定秩序(新);弊端不少,引发危机(战),中途取消(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而提出的,所以在内容上两种政策恰好相反。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农业: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2.评价

(1)功绩: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基础知识精讲巩固】

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

新生的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的威胁;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评价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典例解读】(2013.哈尔滨检测)“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识记。

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项内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

【举一反三】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老农曾对列宁说:

“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据此判断,与老农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苏俄(联)经济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改革集体农庄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处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选C。

答案:

C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重点)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内容: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典例解读】(2011年海南卷,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

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故选D项。

【答案】D

【举一反三】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解析】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进……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并再次否定D。

【答案】A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拓展点)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功绩与弊端,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功绩:

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适应于战争和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苏联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2.弊端:

僵化的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③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⑤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⑥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3.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拓展延伸】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典例解读】(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选择D项。

【答案】D

【举一反三】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

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

“没有油啊!

”伊万说:

“那就煮!

”老婆说:

“没锅!

”伊万说:

“那就烤!

”老婆说:

“没有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解析:

从材料内容中可看出此情景应发生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因此A错误,而材料描述的是农业方面的情况,因此B.D两项错误。

答案:

C

【培优知识突破提升】

【培优角度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综合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允许资本家和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按劳分配

特点

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集中财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典例解读】(2013.苏州检测)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

这说明()

A.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B.两个政策实施都为经济建设募集粮食增长

C.两个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D.两个政策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而实行的非常措施。

它为了保证前线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则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战时需要而继续实行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它的实行巩固了工农联盟,经济有了恢复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方法技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有本质的区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来收购粮食,因此在短期内也可以增加征购的粮食;而新经济政策是通过恢复和发展经济,然后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来增加采购的粮食数量的。

而且新经济政策的这种做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征集到的粮食明显要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多。

由此便可理解题干的数据及选择C项的原因。

【链接高考】(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答案】A

【培优角度二】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拓展提升点)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根本目的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方式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侧重点

工业

农业

作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相同点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都缓解了危机;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易错点拨】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典例解读】(2012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理解及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项。

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C项与材料“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矛盾。

【答案】D

【链接高考】(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

【即时分层实战训练】

A组:

基础巩固训练

1.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战争结束后,战使共产主义政策急继续实行,引起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选D。

答案:

D

2.据记载,当苏俄要实行某经济政策的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苏俄要实行的经济政策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由材料中的“苏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排除苏联时期实行的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

据此选择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3.下表反映苏俄和苏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

年份

项目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解析】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可知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与土地分配没有关系,选择C项。

但题干要求对表内信息的解释,BD两项虽然正确但好像与题干表格也没有联系,请指正。

【答案】C

4.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0年是在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1918年——1921年春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故应排除③。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5.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苏联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故符合题目中“剥夺年代”。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

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

多得很呢!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

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

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有何启示?

【解析】第

(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值,联系教材归纳出原因;第

(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3)问概括材料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第(4)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

(1)严峻形势:

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

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

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质(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实质: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

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组:

能力提升训练

1.(2013·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理解教材,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

故选C。

【答案】C

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引用观点型材料认为“苏联的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使得苏联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学者所指的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故选C项。

【答案】C

3.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④ B.②③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联和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的,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但是都没有改变两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答案】D

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政背景考查20世纪各国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和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的再现、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1)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从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的利用等角度分析回答。

(2)问考查观点评析与论证能力,首先从材料提炼观点“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论证。

第(3)问注意题眼“经济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从计划与市场的作用全面分析。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

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