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924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

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

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作者介绍】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

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夜莺》《皇帝的新装》《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准备】  

老师:

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

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

你了解了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

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囚犯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愉快和生机

花园

【教学反思】

1.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和提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漆”等13个生字,会写“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教学难点】

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个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新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知道。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

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明讲,师生共同归纳。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1.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2.出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得到了启示。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

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3自然段。

3.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为什么?

(4)出示句子: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模拟体验:

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

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说感受。

④指导朗读:

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

(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

(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

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蝙蝠→雷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

(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

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

你们人类真了不起!

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

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家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

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

(第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4、5、6自然段。

1.学习第4、5、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在什么环境下做的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了什么结论?

(2)边默读第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小组讨论填表格。

(4)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

(5)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

要注意人称的变化。

(6)过渡语:

你们这个班的小科学家真棒!

我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那你们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2.学习第7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

快速读第7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句子。

(3)男女同学赛读。

(4)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5)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超声波

嘴))))

蝙蝠障碍物

耳朵(((((

(6)同桌看着板书,相互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7)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

(课件出示句子):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第7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

同学们说的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

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3.学习第8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探路方法的示意图。

(3)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4)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无线电波

天线))))))

飞机(雷达)障碍物

荧光屏((((((

(5)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6)指名讲答案。

(7)齐读。

三、拓展延伸。

1.默读“资料袋”,填写:

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3.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4.说一说,我从()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

参考:

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5.推荐课外书籍:

《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四、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超声波

嘴))))

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安全夜行无线电波

天线))))

飞机(雷达)障碍物

荧光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讲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时,共分四步进行:

第一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1—3段,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

第二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

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奥秘。

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其奥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最大的遗憾是让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科普性文本的朗读,使语文课堂更显语文味,更具魅力。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作者介绍】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

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

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二本科学著作。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获”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

你从这个成语最先想到谁?

(神仙)

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单归纳2~5自然段意)?

3.学生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三、细读理解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是谁在呼风唤雨呢?

怎样呼风唤雨的呢?

请自读第二自然段。

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3)板书:

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

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

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4)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

(3)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

说明了什么?

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

(4)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

(出示诗句)

(5)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指导朗读这句话。

并把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

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2)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如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图片等)。

(3)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

读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5)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1.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

二、畅谈收获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假如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

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3.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作业布置】

1.小练笔:

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2.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登上月球 电视      

20世纪    潜入深海 20世纪 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 因特网

【教学反思】

1.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黑暗无光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在本轮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齐读、指名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自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可以“我”做主;师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无限乐趣;学法的指导、小结、迁移,让学生感到:

学习原来很简单……这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以及同伴在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8课《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

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著有《苦女翻身记》《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理解“喧嚷、震撼”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

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

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说。

2、师:

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盈”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

看老师板书。

(板书:

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

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师:

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

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心情

呢?

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汇报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

”)——出示课件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同学们什么是喧嚷?

什么地方是喧嚷的?

这些地方怎么样?

这里是谁在喧嚷呢?

“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

那么什么是震撼呢?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

(出示视频)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担心、着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2、体会蝴蝶的柔弱。

过渡语:

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

这样糟糕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出课件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

——相机指导朗读

(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

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

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

学生汇报(预设:

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

(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

(不是)师引读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2)作者一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作者真为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

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学生汇报:

(预设:

一个女孩对我说:

“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引读第5自然段。

三、点明主旨

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关爱生命)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

”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畅谈感受。

预设如下:

(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

(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雨,多么危险呀!

(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

……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

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有一颗关爱之心,也都有着自己美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