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92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长恨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长恨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长恨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长恨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恨歌》教案.docx

《《长恨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恨歌》教案.docx

《长恨歌》教案

以意逆志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长恨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也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咏唱,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

世上的爱情有许多种,有一种极为特殊,那就是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

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

首先,它奇在主角一个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一个是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其次,它还奇在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亲自签发了自己爱人赐死的命令。

他们的情事曲折离奇,又与导致唐王朝衰落的重大史事安史之乱联系,备受历代文人关注。

 如杜牧《过华清宫》、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是这些作品中的翘楚,这部作品使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首先我们从作者白居易入手,看看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

<二>、创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代表他艺术最高成就,唐宣宗悼诗: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诗。

二、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有一天,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附近的“游仙寺”游览,他们谈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件,如果没有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因此,他鼓励白居易说:

“乐天工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

于是白居易就写下了《长恨歌》这首诗。

 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

首先请同学们了解历史上李、杨的爱情故事。

(展示资料) 

历史上李、杨爱情故事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英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

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杨玉环17岁的时候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过了三年,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去世,她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

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

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以“杨太真”的身份迎归宫中,掩耳盗铃并被册封为贵妃。

  李隆基夺走杨玉环,时年61岁,杨美女27岁,两人年龄相差34岁。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

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

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李隆基早先还励精图治,得杨玉环后,便想尽各种办法取悦于她并天天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正如《长恨歌》中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年(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行至陕西马嵬时,随从禁军发难,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要求诛杀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因此杨氏死于马嵬驿。

时年三十八岁, 

四、理解题目 

1、诗题是什么意思?

 明确:

 长:

长久 恨:

遗憾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歌:

古诗体的一种歌行作品,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 《长恨歌》即歌长久的遗憾 

师: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ppt上的这一句话(展出ppt,“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

师:

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给歌行下的定义,我们现在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是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

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

高适的《燕歌行》。

师:

那么现在借助ppt上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歌行体有哪些特点呢?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2、诗题可以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

 

明确: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作者怎样把这种“长恨”表现出来的 作者写“长恨”目的何在?

 

过渡: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五、结合翻译,初步感知 

1、结合教参中的课文翻译和结构层次,思考并概括:

谁长恨?

长恨什么?

15分钟。

 

明确:

 谁长恨:

唐玄宗和杨贵妃 

长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赏析诗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以及如何表现出这种“长恨”。

 

六、分析结构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凡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分为五个部分。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九重城阙烟尘生……回看血泪相和流。

•蜀中乱后,痛思玉环: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临邛道士鸿都客……转教小玉报双成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闻道汉家天子使……此恨绵绵无绝期

①第一层: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

以汉称唐,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汉皇重色思倾国”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 “重色思倾国”,后文围绕“重色”来写

——白居易《李夫人》: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2、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杨贵妃是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幼时养在叔父杨玄珪家,小名玉环。

但她并非从“深闺”中选到“君王侧”的。

她原是寿王李瑁(玄宗之子)的妃子,开元二十八年(740)玄宗使她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太真,天宝四年(745)册封为贵妃。

白居易这么写大概是“为尊者讳”。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明确: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其他外貌描写,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等

教师:

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

明确:

李白。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

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

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

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西汉汉成帝的皇后。

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直笑着看,此时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也会被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教师视学生情况可引导学生讨论:

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明确:

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

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

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杨贵妃受到宠爱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哪几句是宠爱的顶峰?

——以下几方面1、杨的媚态2、杨的打扮3、对比描写4、两人的游乐5、杨的亲人的待遇

1、媚态:

“凝脂”、“娇无力”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这一小节是美人沐浴的一组镜头。

诗人写这几句,一是为了显示杨玉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另一个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杨玉环美丽和妩媚气质。

诗人抓住了美人沐浴的两个典型细节——洗凝脂、娇无力,进行点染,使诗句的想象空间很大,杨玉环的美丽动人和她的千娇百媚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打扮:

“云鬓花颜金步摇”——步摇:

钗的一种。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说玄宗和杨玉环定情时曾亲手给她插上一枝“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这一小节再次写出了杨玉环在盛装之下的无比美丽和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由于芙蓉帐暖、情意缠绵,反衬出君王春宵苦短、早朝之烦的苦恼!

语言精练传神,描写点到为止,把握得恰到好处!

•杨贵妃:

美丽娇媚

•唐玄宗:

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3、对比“三千宠爱在一身”被宠的程度夸张。

杜甫《剑器行》:

“先帝侍女八千人。

”《新唐史》:

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4、游乐“不早朝”、“侍宴无闲暇”、“春游夜专夜”、“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5、亲戚待遇“姊妹弟兄皆列土”后果:

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玉环三个姐姐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帝呼为姨”,叔伯兄弟杨铦、杨锜、杨钊(国忠)也当了鸿胪卿、侍御史、右丞相,“恩宠声焰震天下”(《新唐书·杨贵妃传》)。

——陈鸿《长恨歌传》:

“当时谣咏有云: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下面请同学们先看一首晚唐诗人李牧的诗: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

 

从长安回望骊山上的行宫(华清宫),繁华似锦, 山顶上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一人快马加鞭,马嘶人乏,红尘滚滚。

(别人还以为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 然而却是妃子破颜一笑!

没有谁知道竟然是给贵妃送来了鲜荔枝,(真是荒谬至极!

) 

荔枝本是南海(今广东一带)所产,生于四川的杨贵妃非常喜欢吃鲜荔枝。

唐明皇为博得杨贵妃一笑,竟然不恤人命,千里飞骑送荔枝,劳民伤财。

 

在这首诗中,作者含蓄而有力地讽刺、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荒唐生活。

我们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可以看到唐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

我认为,这里也并不排除唐玄宗在向杨贵妃炫耀自己的权威来博得杨贵妃的欢喜,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为,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很遗憾,杨贵妃当时为什么不对唐玄宗说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呢?

如果她这样说了,我想,唐玄宗必定会调动全国的科学家,不惜一切代价造出宇宙飞船,九上重霄为她摘星、摘月吧。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现在何止还是“神舟10号”呢?

算到现在可能是“神舟100号”吧。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的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

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

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

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

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

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作者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作者态度:

讽刺与批判。

②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九重城阙烟尘生……回看血泪相和流。

“汉皇重色思倾国”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 “重色思倾国”。

唐玄宗对美女的追求,我们似乎无可厚非,因为他虽然贵为天子,但毕竟他是人。

然而,他作为皇帝,本应为天下子民的幸福着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上,可他天天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过着荒淫的生活,导致了朝庭矛盾的激发,755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补充材料: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玄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

“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

“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

“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

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4、唐玄宗面对心爱的女人死于自己面前,而身为天子的自己本是权力无边,掌握着生杀大权,可如今的他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悲伤流泪。

诗中对他们生离死别的一幕作了生动的描绘: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关键的情节,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那么讲解到这里,回头回答下为什么长恨?

长恨的原因是什么?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刺意味,其讽刺意味也就在这里。

那么怎么表现恨呢?

第三层:

蜀中乱后,痛思玉环: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jīng)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5、奔蜀途中秋景,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散漫”、“萧索”、“萦纡”、“少”、“无光”、“薄”。

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衬托玄宗孤苦、思念、悲痛的心境。

——朝朝暮暮情。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伤心色。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雨铃霖”词牌出典见注释(4),

叛乱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长安宫廷,路过马嵬驿时,伤心断肠。

 请同学们读一读,作者描写此时唐玄宗悲伤欲绝的句子。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这些诗句,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地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回到宫廷后,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更是泪流满面,思念万千。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回宫后唐玄宗幽幽情丝的句子并齐读: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情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这些诗句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慨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从这些诗句来看,我认为白居易对唐玄宗的悲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深深的遗恨,甚至被他这种对爱情的专一所感动。

唐玄宗在后宫佳丽三千人中独爱杨贵妃一人,杨贵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应该说是一种爱情专一的体现。

到此,我认为作者的思想情感已经由深切的同情转向了对他这种专一爱情的赞扬。

 

作者感情:

深切的同情与深深的遗恨

作者态度:

赞扬

第四部分: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临邛道士鸿都客……转教小玉报双成。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真诚的爱不仅感动了白居易,也感动了临邛道士鸿都客,他们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于是派遣方士去寻觅杨贵妃。

 

这时作者采用浪漫手法描写了这一情形,请同学们读一读方士寻找杨贵妃的诗句。

 

从“排空驭气奔如电„„转教小玉报双成。

” 

方士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霄,下了黄泉,可是都没有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便在虚无缥缈中,仙山楼阁精致玲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替他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

 

我们再看看杨贵妃听说汉家天子派了使臣来时找她的反应如何呢?

第五部分: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闻道汉家天子使……此恨绵绵无绝期

“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概括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四>课堂小结

第二节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

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帝是谁?

他爱的又是谁?

他又是怎样爱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

怎样评价杨玉环?

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

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

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

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

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

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

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

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

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

但自己何罪之有?

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

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请同学们再看一首李商隐的诗《马嵬》其二(展示):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是李商隐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把批判的对象直指唐玄宗。

首联作者就辛辣地讽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寻找是痴心妄想。

“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莫愁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