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836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docx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

“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策略初探

摘要:

承担过高二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普遍认为高二是高中阶段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最严重的阶段,诸如:

成绩两极分化的普遍性、违纪违规的频繁化、异性之间交往的过密性、心理障碍问题的突出性等。

这些现象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

有关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高二现象”。

在本文中,笔者就这种“高二现象”试从四个层面作一定的成因分析及从教师要有真爱、注重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讲究批评的艺术、指导好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等五个层面作一定的策略初探。

关键词:

高二现象成因分析策略

一、“高二现象”的提出

教育心理学认为,高二学生无论是心理过程还是个性心理方面,与高一学生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心理活动,在这个阶段,学生面临高中阶段第一次分流现实的迫近。

由于智力发展的日益分化,原来在学业上势均力敌的男女学生中间出现了明显的分界线,加上“成人感”的增强,性意识的发展,高二学生进入了一个心理忧虑期。

许多专业性的文献研究表明:

青少年由于身心的发育和学习条件的变化,在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有11.7%左右的学生,会出现学习适应不良。

若不及时调节,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新的学习能力,就会导致学习落伍,严重的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产生心里障碍,阻碍其健康成长。

承担过高二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普遍认为高二是高中阶段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最严重的阶段,诸如:

成绩两极分化的普遍性、违纪违规的频繁化、异性之间交往的过密性、心理障碍问题的突出性等。

这些现象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

有关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高二现象”。

二、“高二现象”的成因分析

1“.高二现象”中最普遍的是成绩问题

就三年制高中而言,高二是承高一、启高三的过渡阶段。

由于进入高中后逐渐增多了理科学习任务(作为考试科目),对于一部分发育迟缓,抽象思维开发不到位的学生而言,势必难以胜任数学、物理的学习而慢慢掉队,继而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而成为学习上的淘汰者,这是其一。

其二,刚从初中到高一的学生,会有一种新鲜加冲动的感觉(即学习环境的新鲜感和由于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学习上一时的冲动),学习上尚有起色,但随着进入高二,这种新鲜感、冲动感逐渐淡化,考虑到距冲刺阶段的高三高考尚有一段时间,故而产生了消极等待的情绪,而这种缺少目标和热情的学习也势必造成成绩的急剧下降。

2.“高二现象”中较为突出的是纪律问题,甚至是严重违纪现象

高二年级中一部分学习跟不上集体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意识到在学习方面不可能再引起同学的注意,就把主要精力投向了另一种表现自我、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经常性通过违反学校、班级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这是学生“自我表现”的体现。

再者高中三年的生活中,高二既缺少高三高考的升学压力,又增添了一种比高一成熟的感觉,胆子明显增大了,促使那些高二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在纪律方面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

3.环境是形成“高二现象”的外部原因

高二学生自我辨别能力还很模糊,但模仿意识倒很强烈,因而外部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教育的无奈,如这些学生的家长或专制粗暴,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或溺爱姑息,使学生任性、骄气,甚至专横霸道;或撒手放纵,使学生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薄。

再如单亲家庭、离异后重建家庭的增多,还有早熟、早恋现象的前移,文化传媒的误导,电子网络的普及,社会阴暗面的影响等等,都是学生周围客观存在的不利环境,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认清和把握,就很容易受到感染,甚至去模仿、实践,从而成为违规学生。

4.心理障碍是造成“高二现象”的最关键因素

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学生:

初中到高一,成绩一直居前列,到了高二第一学期,渐渐发现该生上课开小差,还用谎言搪塞旷课、逃课事实,常与高三调皮学生为伍,阻止家长来校了解情况,对校领导、班主任反复教育极为反感,第二学期中,其行为更为严重,离家出走,通宵上网、旷课、逃课已成常事,受学校纪律处分后,仍无好转,最后学生自动辍学。

虽说是学校教育中失败的一个例子,但经过深入了解后,才意识到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该生的心理不健康。

心理学家早就论述过,高二阶段是学生的心理断乳期,具有不稳定性,这一时期的心理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缺少分析研究意识,办事仅凭冲动,缺乏理智,所以造成“高二现象”中具有突发性、暂时性的特点,但如果此阶段学生的行为完全是由学生不良心理因素引发的,那么造成的后果将更严重,要试图改变学生们的不良习惯困难就更大。

三、策略初探

在转变“高二现象”的工作策略中,诸如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班集体建设重视和关心学生中的非正式团体,正确处于学生自发的人际关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等等,我们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工作着,但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将会更为有效。

1.教师要有真爱。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的“国宝”的霍懋征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

育”。

她说:

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

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

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

个学生动过气。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认为,真爱是能够让人有智慧的,真爱

能创造奇迹,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

她们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1)真爱在于宽容,允许学生犯错。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认为,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老师才是个好老师。

好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

西方也有教育家称: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从多犯错到少犯错、不犯错的过程。

任小艾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做到允许学生犯100次的错误,允许100次犯重复错误,但要求自己有101次的耐心。

这就是宽容。

每位学生心里想的、口中说的、手上干的,那一言一行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由于他们认识的偏差、经验的不足、言行或轻或重的差错是难免,学校中,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

对犯了错的学生,笔者看到不少老师常常大动肝火,疾言厉色地训斥,还动辄罚站罚抄,甚至写检查请家长。

教师这么做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

可实际效果如何呢?

学生挨骂受训,不仅不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反而将好心当成了歹意,心里怨恨老师,甚至“明知故犯”,和老师唱对台戏,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我们要求老师应以理解宽容的心看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改错,应尊重差异,更关注班集体中的弱势群体,以真挚的爱换取学生纯真的情,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高度责任心,对于学生的不足与缺点不漠然视之,而是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尽量让学生不因无意的过错或自卑在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又要留给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的空间。

宽容学生的错误是说在掌握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错误不大加声讨,不苛责学生,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因缺乏自控力,他是会犯错误的。

犯错误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权利,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改过的过程。

再说了这些错误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它可以起到一种反面教材的作用。

吃一堑,长一智。

凡是犯过错吃过亏的地方,大都积累了教训,对自己以后的行为能起一种规范和警戒的作用。

适当的允许学生犯错,有时是一种教育艺术。

  宽容学生还应该允许学生将错误一犯再犯。

有些学生有了错,老师指出来后,他会很快改掉。

但不久又会重犯,甚至情况比第一次更糟糕。

这时有的老师就会以“不可救药”这样的话来训斥学生。

其实这种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宽容。

意志薄弱的学生有时控制不住就会“故伎重演”,这时教师的当头棒喝只会让他在错误的路上继续走远。

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

因为宽容,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给学生留足了面子,更给了学生一个反省和改过的机会。

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现象。

(2)真爱在于严格,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能纵容学生犯错。

宽容错误决不是纵容学生犯错,更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问。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同样有所表现。

因为没有及时制止个别学生不交作业的行为,结果不交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因为一个学生书写马虎的毛病得到迁就,导致这种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因为一个学生的奢侈浪费,而在班上滋生一股攀比之风……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些小问题、小现象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者一开始就没有正确引导,班纪班风由此受到了影响,势必给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现在有些人常常错误地理解素质教育,一提素质教育就“言必称鼓励”,闭口不谈“严师出高徒”之类的古训。

似乎对学生一批评就是违背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原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这样做恰恰容易使学生模糊是非界限,忌谈自己的错误,千方百计躲避自身的问题,不愿意承担因为自己犯错而应承担的责任。

 我们所提倡的鼓励、宽容,是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犯错,但并不是学生犯了原则性错误也不该得到批评,甚至还不恰当地获得激励。

对孩子把太阳画成方形,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对孩子随意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我们就应该当机立断、一针见血地批评指正。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是非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得体的严厉是完全必要的。

如果一味地“宽待”学生因主观意识导致的错误,就会助长出现更多的“破窗”,许多本来完好的玻璃也将难以“幸免”。

由此可见,教育者对待错误的态度直接决定教育的成败;如何发现错误、如何纠正错误,直接影响对学生心理品质、道德观念的培养。

 “破窗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借鉴。

它要求我们在发现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时,必须采取认真的态度,及时对问题进行整改。

而且这种整改工作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仅囿于发现的某一处错误、某一个环节,而应举一反三,及时更换“被打破的玻璃”,同时对出现细微裂缝的“玻璃”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菜根谭》中有一句名言:

“威宜先严,恩宜后浓。

”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别人应该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

把它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则提示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小问题,未雨绸缪。

只有在学生将各种行为规范变成了内在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才可以由严转宽。

(3)真爱在于坚持,要有恒久的耐心

教师应该知道改正错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

对学生的教育,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提供学生改正的机会,和改正的条件。

学生的表现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本着教育学生的原则,通过和风细雨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慢慢转化他们,帮助他们进步。

学生只是学生,在不断“犯错--教育--再犯错--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学生。

说明白点,学生不犯错就不是我们的学生。

试想想,学生在知识上不犯错,他们岂不是可做咱的老师;在行为上不犯错,他们岂不都成了圣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怎样去禁止学生犯错,而是如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给点时间让他们反省自己的错误,创造机会让他们改正错误。

从中还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学到了宽容和理解、掌握到了从失败到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方法。

当他们犯错时,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

正确的态度应是:

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老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魏书生说:

不能奢望在学生荒芜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

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地坚持下去,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

任小艾也说过,平凡与伟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恒”字。

2.注重学习策略的训练

高二年级中一部分学习跟不上集体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三个原因:

一是根本听不懂。

有的是前边学的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有的是预习不认真。

前一种情况应该给孩子补课并加强预习;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加强预习。

二是自制力差,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

这主要是意志品质问题,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

三是缺乏学习兴趣。

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就专心听讲,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不专心。

这些学生的学习策略极差,不要说支持策略、元认知策略,就是基本策略也谈不上。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笔者就从基本的学习策略训练入手,适当兼顾支持策略训练。

在基本学习策略的训练中重点训练学习编码策略,即如何进行复述,如何组织学习材料,同时兼顾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为此,笔者以P(预习)、Q(提问)、R(阅读)、S(自我复述)、T(测验)读书法的训练为主要载体,有步骤地实施学习方法的指导。

(1)传授给学生一条学习成功的基本规律,那就是: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以前一般学生,尤其是有的学生只能在听课和作业两个环节上化功夫,忽略了预习和复习两个认知和再认知的重要环节,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不佳。

通过将近半年的训练、培养和督促,学生基本上能遵循这一规律进行自己的学习,用学生的话来说:

不做好第二天新课的预习工作不睡觉;不复习新旧知识不盲目做习题。

同时,学生在稳步盘升的学习成绩中尝到了这条学习规律的甜头,作为学生学习的“八字经”。

(2)告诉学生作业规范。

如高中数学的几何作业中训练册题距的合理使用,笔者建议学生用铅笔线条把题距划分为左、中、右均等的三栏,左栏上画上几何图形,便于在答题时审视、观察和分析;中、左两栏用来答题,从上到下,由中栏到右栏。

同时要求绘图清晰,文字书写整洁,条理清楚,铅笔要用细芯,圆规里的铅笔芯应削成扁平型,扁平面要与另一只圆规针保持平行,这样就能画出清晰的圆弧、圆周等。

(3)要求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就要做到坐得定,静下心,弃杂念;不哼曲子,不喝开水,不吃零食;适度休息,一气呵成。

这种良好的作业习惯,在父母的督促和关注下,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得以形成。

后来学生自己兴奋地对父母说,现在晚上作业时间缩短了,作业准确率也提高了。

训练中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

一是平时学习,晚上做作业,让学生关起门,在学生的卧室兼书房里完成,同时希望学生父母中间不要去打扰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作业的自制能力。

二是考试前的复习,晚上做作业则安排在学生的起居室(客厅)里完成,学生的爸爸妈妈同时在起居室里看书看报,不做带声的其学生事情。

从而培养学生在外界因素制约下能按学科程序流畅地完成家庭作业,以适应考场的答卷心理。

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最终达到:

P→Q→R→S→T。

3、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中考的拼搏,新生们筋疲力尽,但又意气风发地跨进了高中校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感到高中校园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

学习紧张、生活枯燥、亲人远离、人际关系紧张。

考上高中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渐渐降温,也开始迷茫和恍惚: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校园?

很多人因此会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我怎么办?

我何去何从?

如果从时间上划分的话,高一的第一学期,是喜悦和兴奋,第二学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高二,随之而来的是抑郁和焦虑。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

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宽松,需要愉悦,需要被认同,需要成就感,……这一切,需要相应的环境、气氛、制度来实现。

一个可以让学生找到归属感的校园,一个能够给学生创造发展空间的校园,一个令学生身在其中心暖融融的校园,便是孩子们所渴望、所呼唤、所向往的学习之所、心灵家园。

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态。

学生清楚了“我”的价值,知道了“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首先是“有用的”,是“受欢迎的”。

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完整的人格,王者的风范,是任何说教所望尘莫及的,也是千金难买的。

因为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是最本质的。

这种快乐没有任何障碍地到达学生的内心深处,指导他(她)的行动,并留在那里,形成学生的思想。

其实,这就是成功所遵循的简单原则——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以成就感,就是给了孩子终生的财富,也是家长一劳永逸的育儿金钥匙。

追逐快乐、逃离痛苦是每个人做事的准则。

学生不愿意做的事情,肯定是觉得做这件事使自己痛苦。

于是,转而去寻找快乐。

教育孩子,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让孩子有成就感!

成就感带给孩子的快乐是任何其他的快乐所难以比拟的。

成就与成就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心理学上讲,你可以没有成就,但必须要有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一直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儿童尤其如此。

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也认为,一名好的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

全国优秀教师余顺安老师也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哪里来?

我认为兴趣来自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因取得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

”在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1)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成败

著名的国画家黄格胜教授常对学生们说,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画画也好,读书也好,只要你投入了,就会从中得到快乐,感到幸福,就有成就感,也就会更加投入地做事,一旦进入了这样的良性循环,苦中就有了乐,或者根本不会感到苦了。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注意引发学生的成就感,要激发学生成就需要,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

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告诉学生,是否努力是造成学习成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要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信念:

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不努力就可能失败。

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偶然失误等因素,而不是缺乏能力,否则,就容易使学生们丧失学习信心,产生逃避的行为。

(2)改进教学,特意设置坡度

教学过程应是使学生“爬坡”的过程,要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又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形成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顽强意志。

通过有意地设置坡度,让学生“爬起来”,学生才能体会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快乐,而这种通过战胜挫折所取得的成功,是最激励和鼓舞人的。

而且在教学中,要消除顾虑,告诉这些学生只要积极举手,回答错了没关系,锻炼了胆量及口才就比那些没举手的同学强。

对平时很少回答问题,这一次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也可以把容易或较容易的问题留给这些学生回答。

(3)奖励学生的长处

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给老师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就是“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即用激励学生长处的做法,去克服学生的短处。

俗语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对学生也应这样,“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

” 学生都有上进心,包括缺点较多的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和赞许。

奖励学生的长处,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感,情绪上产生愉悦感,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

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鼓励,从而产生再做好事、继续进步的欲望,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所以在学生犯错误、出现过失时,不要一味地埋怨批评,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中找出在这个过失中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长处、好处,也要加以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

这种处理方式,绝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忍让、迁就、放任自流,而是心灵交流的默契。

它往往比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和惩罚效果要好得多。

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一些赞美表扬,少一点求全责备。

4.慎用批评,讲究批评的艺术。

(1)讲究批评态度:

①从称赞和诚心着手。

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好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比较令人不愉快的批评,总是好受得多。

用赞扬的方式开始,就好像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仍然要受钻牙之痛,但麻醉却能消除苦痛,要改变一个人而不伤感情,不引起憎恨的话,我们对学生的批评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我们不能一味去直接去指责学生,要学会绕弯子,从另一方面来批评。

②以真心换真情。

批评不应是一时的指责、挑剔别人。

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别人,不要总是以自己的尺度衡量别人,不要总是对别人吹毛求疵,也不要盯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光是指责和抱怨是没有用的。

相反,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别人的可爱之处、长处和好的方面,从真心出发,去客观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不羞辱学生,也不追源祸始;不错误反馈,也不扬恶隐善;不态度峻傲,也不威胁逼迫;不马后炮地质问,也不揭学生老底。

(2)讲究批评的时机

①及时批评,即在问题发生后马上向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或所犯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等问题发展严重了,影响扩大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②冷静后批评,指的是在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以后,当事人情绪有可能不那么冷静,这时最好是稍加等待,在激动的心情已经安定下来,对问题仍然记忆犹新的时候,提出批评最为合适。

③批评学生的另一个合适的时机是在学生主动征求意见时。

当学生主动征求意见时,学生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批评不会使学生感到突然和一时难以承受,所以,此时提出批评比其他时候偶然提出批评效果要更理想。

(3)讲究批评方法

①用称赞及真诚开始——过渡法

批评学生是针对其短处或错误,然而一个人不会只有短处、错误而没有长处、成绩,所以总批评学生而不表扬,学生就会在心理上感到不平衡,不平衡就会感到委屈,因此批评学生的艺术之一是用你称赞或真诚的欣赏开始,换句话说,先表扬,后批评。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

为此,在批评之前要帮助学生打消这个顾虑,这样学生对批评才能听得进去。

打消学生这种顾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立即在肯定学生的成绩的基础上再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批评。

②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暗示法

人都是有一定自尊心的,也都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有些小错误,小差错,小失误,可能不是学生有意做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必直接去批评,通过暗示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改正它。

这种方法,即“批评”了学生,但又不伤害学生的面子,是一种巧妙的批评方法。

③寓教育于批评——引深法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不仅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做到这一点仅仅是完成了一半,而且要寓教育于批评!

所谓寓教育于批评,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之所在,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帮助学生寻找改正和克服的有效办法。

实际上,这是一种引深批评方法,事实说明,这种批评方法的效果持续时间最长,而且容易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单纯的批评而没有教育,学生会感到你不理解他,从而也就轻视了你的批评,实际上也就等于批评失去效力。

而把批评和教育引导结合起来,学生会感到你了解他,你在真正为学生着想,学生会感到“批评”是一种关怀,从而也就更重视你的批评,实际上也就等于批评发挥了加倍的效力。

④保全学生的名誉——含蓄法

中国有句俗语:

“人有脸,树有皮。

”这是用来说明人都是只有一定的荣誉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到错误、短处是与荣誉不协调的、相对立的。

事实上,正因为二者的不协调和对立,所以我们给学生一个好名誉去保全,学生就会为此而尽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以保全自己的名誉,这样,以不同与真接批评的方式却达到批评学生使其改正错误的效果。

实际上是殊途同归,是一种含蓄的批评方法。

⑤使学生感到错误容易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