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813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专题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对环境的察觉周末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经不能形成嗅觉B. 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C. 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触觉D. 皮肤各个部位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2.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

A.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

B. 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

C. 外耳道→中耳→内耳                  

D.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3.某些人会晕船,其主要原因是   ( ) 

A. 小脑失去平衡                                                     

B. 耳蜗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

C. 体质衰弱                                                            

D. 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

4.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虽然身体很虚弱,却不想吃饭菜,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     

A. 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         

B. 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

C. 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 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5.一种新型锁-----声纹锁。

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这种声纹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6.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一定影响,下列有关广场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广场舞对周边休息居民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广场舞的音调太高

B. 广场舞对周边休息居民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广场舞的响度太大

C. 为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尊重,和谐相处,有效并合理的方法是禁止广场舞活动

D. 为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尊重,和谐相处,有效并合理的方法是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上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7.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 声源处                              B. 人耳处                              C. 空气中                              D. 传播过程中

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 “闻其声不见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           

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

9.医疗器械“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超声波无法在空气中传播                                    

B. 超声波的声音太弱,人耳感觉不到

C. 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D. 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10.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  半导体                               B. 磁性物质                               C. 真空                               D. 金属物质

11.小明在晴朗的天气里“观察太阳光通过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活动,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他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12.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右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1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 镜子中优秀的自己B. 湖水中青山的倒影C. 阳光下绿树的影子D. 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13.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 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 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 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 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14.在较暗的室内,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在它们之间放一块中间钻有小孔的不透明的报纸,则会在塑料薄膜出现(  )  

A. 蜡烛正立的虚像           B. 蜡烛倒立的实像C. 蜡烛正立的实像              D. 小孔的实像

15.下列设备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 感应水龙头                       

B. 验钞机C. 电视遥控器                                    

D. 非接触温度计

16.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

 A.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17.如图,CD为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位于A处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位于B处的乙9同学。

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人射角是(      )

A. ∠1             

B. ∠2                      

C. ∠3                             

D. ∠4

18.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

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

A. 

B. 

 C. 

D. 

19.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膜墙”)。

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过光线。

下列选项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20.小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

A. 1m                                      

B. 1.5m                                      

C. 2m                                      

D. 3m

二、填空题(共7题;共26分)

21.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___度。

22.取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并把其中的一个涂成黑色,用中间有一截红墨水的玻璃导管相接,如图所示:

(1)把它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无色和黑色玻璃瓶里的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3)应用实例:

太阳能热水器的管子颜色最好涂成________色。

(4)进一步研究:

将上述装置先放在70℃的环境中恒温,然后再放入20℃的环境中,先降到20℃的是黑瓶,原因是________,所以一般空调、汽车等的散热器都会做成这个颜色。

23.在阳光下“立竿见影”这个现象能够表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是________ 。

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杆高2.5米,则杆在地面的影长是 ________ 米,如果将杆向前移动2米,则杆影的长度将 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完成下面的小题:

(1)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

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也会改变.如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其中________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声呐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

26.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填字母)法。

A. 推理                                  

B. 类比                                  

C. 控制变量                                  

D. 转化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乙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

(填“会”或“不会”)

27.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________发出声音,声音通过________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2分)

28.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__(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其原因是________。

(2)此实验中玻璃板没有竖立在纸上,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像;

(4)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对环境的察觉周末专题复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A.“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错误;B.酸、甜是基本味觉,麻、辣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错误;C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错误;D.指尖处的感觉神经末梢最多,因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最强,正确。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耳的结构如下: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由此可见A正确。

故答案为:

A

3.【答案】D

【解析】【分析】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解答】某些人会晕船,其主要原因是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

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种感觉是在不同的神经中枢形成的。

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解答】我们的口腔黏膜上分布有大量的感受器,味觉、触觉、痛觉等,在品尝味道时还有嗅觉参与进来,所以味道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在感冒时,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所以患了重感冒的人吃起食物来总是觉得没有味道。

故答案为:

C

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与应用,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通常不同人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常常利用这个特点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是谁说话,声纹锁也是利用了这一特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者是否是主人。

【解答】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

故选C

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音调与响度的区分,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在防治噪声方面,要寻求有效且合理的解决办法。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其中响度对周边人们正常的生活影响更大;

(2)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在具体应用中,还要结合实际,寻找有效并合理的方法。

【解答】AB、广场舞对周边休息居民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广场舞的响度太大,而不是音调太高,故A错误、B正确;

C、禁止广场舞活动可解决噪声问题,但人们健身的权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有效但并不合理,故C错误;

D、如果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上一个防噪声的耳罩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有效但并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

一、声源处减弱噪声;二、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三、接收处减弱噪声。

据此可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据此可知,消声装置主要是按装在发声的装置上,所以是声源处减弱噪声,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8.【答案】A

【解析】【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解答】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A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不符合题意。

C.“闻其声不见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

C不符合题意。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D

【解析】【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也是声波,它具有声波所具有的一切特性。

【解答】A、超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在空气中也可以传播,而且速度也为340m/s,故A错误;

B、人们听不到超声波,不是因为其太弱,而是它们的频率太高,超出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故B错误;

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不是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故C错误;

D、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故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的说法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

D

10.【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反射膜、磁性物质和绝缘体墙都是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解答】解:

(1)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

(2)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选:

A.

12.【答案】C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思维导图确定图中是要求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再对选项中的实例逐一进行分析,即可做出解答。

自然界中的光现象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分类,可确定所要填写的内容。

【解答】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Ⅰ处要求填写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A、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

【解答】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

红色的苹果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

黄色香蕉,吸收红色的光,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

故答案为:

D

14.【答案】B

【解析】【解答】点燃的蜡烛上部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下部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蜡烛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塑料薄膜上会出现蜡烛倒立的实像。

故选B

【分析】小孔成的是实像,且是倒立的。

15.【答案】B

【解析】【分析】红外线特点:

(1)热作用强:

烤箱、浴室里的暖灯、夜视仪、热谱图

(2)穿透力强:

航空摄影(3)遥感、遥控:

卫星遥感、家用遥控器

紫外线:

光谱中紫光之外的部分.天色紫外线的来源是太阳光

紫外线特点:

(1)化学作用强:

使胶片感光、

(2)生理作用强:

杀菌消毒、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3)荧光效应:

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制验钞机.紫外线具有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荧光效应强的特点,根在生活中由较为广泛的应用.

【解答】解:

A、红外线热作用强,一切物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高温物质辐射红外线强,因此可制成红外线红外感应水龙头,故A不合题意;

B、紫外线有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可以做成验钞机,检验钱的真伪,故B符合题意;

C、红外线方向性好,可以用作电视遥控器,故C不合题意;

D、非接触温度计是根据不同温度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数量不同工作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

B.

16.【答案】D

【解析】

【分析】由现象①可得,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现象②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混合物中,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由现象③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均匀混合物中光又沿直线传播;分析三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不同于①的是介质不再均匀,③现象中的光线又沿直线传播,是由于经搅拌后,介质又变得均匀,故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故选D

17.【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关键是搞清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看到了由物体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根据图分析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从而确定入射角和反射角。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看到物体的像是因为看到由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这些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点。

同时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A处同学看到B同学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因为看到了由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所以B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则BO与法线的夹角即∠2为入射角。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感到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的位置高一些。

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背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与此规律相符的是B选项。

故答案为B.

20.【答案】D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时成等大正立的虚像,且像距与物距相等.

【解答】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某同学站在竖直平面镜前1.5m处,物距为1.5m,所以像距也为1.5m,而镜中的像与他相距为物距与像距之和为3m.

故选D.

二、填空题

21.【答案】OG;30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