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除杂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812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除杂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物质除杂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物质除杂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物质除杂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物质除杂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除杂2.docx

《物质除杂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除杂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除杂2.docx

物质除杂2

2011年初三化学专题训练题

(二)

一、除杂专题练习

1、NaCl溶液中溶有少量Na2CO3,下列物质中可用来除去Na2CO3的是()

A、锌粉B、Ca(OH)2溶液C、盐酸D、硫酸

2、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用NaOH溶液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B、用Ba(NO3)2溶液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MgSO4

C、用稀H2SO4除去CuO粉末中混有的Cu(OH)2D、用浓H2SO4除去H2中混有的水蒸气

4、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药品,其中错误的是()

A、氧化钙中含有杂质碳酸钙(盐酸)B、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铁(苛性钠溶液)D、硫酸亚铁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硫酸铜(铁粉)

5、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药品,其中错误的是()

A、铜粉中含有少量铁粉(硫酸铜溶液)B、生石灰中少量的碳酸钙(硫酸)

C、氧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D、稀硝酸中的少量硫酸(硝酸钡溶液)

6、下列措施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C、用稀盐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D、用氯化钡溶液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钾

7、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H2、CO2、水蒸气时,采用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通过浓硫酸②通过灼热CuO③通过NaOH溶液④通过浓盐酸

A、③②①B、①②③C、②③④D、④①③

8、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时,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①加入过量稀硫酸;②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③蒸发、结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K2SO4(K2CO3)B、铁粉(Fe2O3)C、NaCl(Na2CO3)D、银粉(铜粉)

9、从A━D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充

(1)━(4)题.

A、加适量稀盐酸、搅拌、蒸发、结晶B、加适量稀盐酸、搅拌、过滤、洗涤

C、加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D、加适水、溶解、过滤、洗涤

(1)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___C__。

(2)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____C___。

(3)除去氯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_____A____。

(4)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若要从反应后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可以______D___。

10、怎样除去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

写出主要分离过程。

(1)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钾中混有少量食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盐中混有少量硝酸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KCl中混有的少量M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去AgCl中混有的少量Na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先在表中空白处填写相关的内容,再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反应物Ⅰ

反应物Ⅱ

反应现象

说明

AgNO3溶液

NaCl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该沉淀为AgCl,不溶于稀硝酸

BaCl2溶液

Na2SO4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该沉淀为BaSO4,不溶于稀盐酸

Na2CO3溶液

______________

生成白色沉淀

该沉淀为________,溶于稀盐酸

由蒸发海水制得的粗盐中常含有Na2SO4、CaCl2和MgCl2等杂质,在食盐生产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杂质除去。

请回答:

(1)Na2SO4、CaCl2和MgCl2在溶液中能形成Na+、Ca2+、Mg2+、SO2━4、和Cl━五种离子。

要除去其中的Mg2+,可使用_________________;除去其中的SO2━4,可使用________________溶液;除去其中的Ca2+,可使用_________溶液。

(2)在食盐生产的除杂过程中,会带进CO2━3和OH━。

要同时除去这两种杂质离子,最简便的方法是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12、粗盐中常含有CaCl2、MgSO4等杂质,可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的稀盐酸,除掉杂质,制得精盐。

所加的四种物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NaOH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B、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

C、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D、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BaCl2溶液

1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2-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稀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④②⑤③B、④①②⑤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

14、为了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MgCl2和MgSO4,从Na2CO3溶液、稀HCl、Ba(NO3)2溶液、K2CO3溶液、Ba(OH)2溶液中选择A、B、C三种试剂,按如下图所示的步骤进行实验。

 

(1)写出A、B、C三种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实验Ⅰ中,所加A试剂要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Ⅱ中,加过量B试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Ⅲ中,C试剂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时方为适量,而得到较纯的KCl溶液。

 

二、实验探究专题

1、科学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

为了找寻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

研究着。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才使发明创造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夏天到了,衣服上常会留下难以清洗的汗渍、果汁渍等。

现在市场上出售一种

“污渍爆炸盐”,宣称“含天然活性氧,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

顽固污渍”。

小强同学对这种“污渍爆炸盐”的化学成分非常感兴趣,对其化

学成分进行探究。

主要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

“污债爆炸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2)查阅相关资料(资料主要信息如下)

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

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

和过氧化氢,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主要洗涤助剂之一。

(3)猜想: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是过碳酸钠。

(4)设计与实验:

小强同学设计的主要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请你运用初中所学知识,帮助小强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序号

主要操作步骤

主要实验现象

操作目的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_(黑色固体);在分液漏斗a中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酸”的饱和水溶液;在分液漏斗b中加入_______________。

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放出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

生成大量无色气体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生成气体的成分。

第②步操作得到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第②步反应停止后,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放出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

生成大量无色气体。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生成气体的成分。

第③步操作得到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的初步结论

小强认为:

“污渍爆炸盐”溶于水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污渍爆炸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过碳酸钠。

2、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

浓度限值(mg·m-3)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0.15

0.50

0.70

从课本上了解到酸雨的危害和成因后,同学们想到:

【提出问题】某火力发电厂周围的空气中SO2含量应属于几级标准?

他们决定去实地测试。

出发前,他们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①火力发电厂通常用含硫煤为原料发电。

②SO2能被碘单质(I2)氧化:

SO2+I2+2H2O====H2SO4+2HI。

③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碘水反应。

【设计实验】

①在5mL一定质量分数的碘水中滴人2,3滴淀粉溶液,得到_______色的溶液A(淀粉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指示剂);②将A溶液抽入一支500ml注射器中;

③抽取待测气体,用胶塞堵住针孔充分振荡后,将注射器吸口朝上小心排出余气(不要把溶液排出),反复抽气振荡,当溶液变为无色时停止。

【实地测试】来到发电厂附近,同学们分成甲、乙两组,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按上述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并同时完成实验。

记录抽气次数,准确换算成每立方米牵气中昕含SO2的质量。

实验数据填入了下表(每次抽气体积为450ml):

分组

甲组

乙组

抽气次数/次

100

120

SO2含量/mg·m-3

0.53

0.46

【交流与讨论】同学们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和测试数据后发现,___________(选填“甲组”或“乙组”)的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所用的装置和药品均无问题)。

【探究结论】同学们根据自认为较准确的数据判断.该火力发电厂周围空气中SO2的含量属于____级标准。

【反思与评价】老师在了解同学们的整个探究过程后指出:

“因为你们的测试地点和时间单一,所以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不高。

”同学们认为老师的评价是对的,于是对自己的实地测试方案作出了以下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

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

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

请你一起参与。

【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

不用NaOH溶液检验CO2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

【计算验证】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

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

因此,他认为

通常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发现和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有的很快,如爆炸;有的相当慢,如铁生锈。

决定物质之间能否反应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内因是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

除此以外,催化剂也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旺,这说明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

夏天,将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腐烂,这说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那么,温度和浓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猜想与假设:

a.浓度越大,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

b.温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

(3)收集证据:

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匙、量筒;锌粒、5%盐酸、20%盐酸。

利用上述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探究,如果假设是a,你认为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假设是b,你认为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中,通过观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4)结论与解释:

实验证明,条件相同,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与金属的反应速率越快。

其他条件相同,温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

从反应物的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角度,你认为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与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控制化学反应的快慢。

请你再举出一个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来控制化学反应快慢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

那么二氧化硫与水是否也能反应生成一种酸呢?

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

请你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1)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方案:

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

 

(3)查阅资料:

你认为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填写编号)____________。

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②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③二氧化硫不与浓H2SO4反应;④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4)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

原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6、

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某学习小组为了看到CO2与NaOH

溶液反应的明显外观现象,并同时利用这一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了下列实验。

请根据实验过程及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装置如甲图所示。

将整套装置(包括CO2及NaOH溶液)放在天

平上称量,测得质量为78.2g。

(2)用力推压注射器栓塞向密闭的软塑料瓶中注入10mLNaOH溶液

(装置如图乙所示),然后握紧注射器和塑料瓶用力振荡。

这时观察到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能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置片刻,将整套装置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测得其质量仍为78.2g。

你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实验,你得到的启示:

①若采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让化学反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进一步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已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还能想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

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在常温下能反应;猜想②在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猜想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

【实验与事实】

操作①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硫酸。

无明显现象;

操作②加热该试管。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操作③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检验方法及现象略)。

操作④立即停止加热;操作⑤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人少量水中。

溶液呈蓝色。

【结论与解释】

(1)由以上探究可知: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正确的;

(2)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立即停止加热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SO2;

(3)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SO2和CuSO4。

【反思与评价】

(1)操作⑤中,从安全角度考虑(填“能”或“不能”)___________将水倒人剩余的液体里。

(2)探究结论中对产物是SO2和CuSO4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应用】

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同学们又设计了两个利用废铜屑、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甲方案:

利用废铜屑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CuSO4。

乙方案:

在加热条件下将废铜屑在空气中氧化成CuO,再将CuO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uSO4。

请你从安全、节约、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价,较好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对防毒面具中活性炭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活性炭能否吸附人体呼出的CO2和吸进的O2?

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依次写出用装置甲分别制取CO2和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所得气体分别充入气囊中,按照装置乙依次进行实验。

(1)若气囊中所充为CO2,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CO2被活性炭完全吸附时,看到现象是:

气囊_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若活性炭不吸附CO2,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气囊中所充为O2时,用上述装置,验证O2是否被吸附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据报道,从2005年1月1日起,贵州省各地环保部门将对实验

室类污染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

由于学校化学实验室要排放成分

复杂的污染物,所以也被列为环境监管范围。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

的同学在甲实验室中进行了氧气分别与碳、硫、铁反应的实验后,

为了解该实验产生的气体对空气成分造成的影响,接着设计了如

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多孔球泡的作用是:

增大气体与溶液的

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在没有受污染的乙实验室中进行,取出适量甲实验室中

空气样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取得的空气样品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定。

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