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727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山西运城市空港新区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政治试题

2017.9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2017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9月10日在河北承德丰宁开始。

②2017年9月3-5日,在厦门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议。

③2017年8月20日,李先生在某地花50万首付按揭买了一套商品房

④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2017年7月28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

2.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

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等等。

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

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

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可见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16年,以巴西音乐人汤姆(Tom)和维尼修斯(Vinicius)命名的里约奥运吉祥物在世界各地热卖。

据奥组委预测,2016年奥运会纪念品销售收入将达10亿巴币。

奥运吉祥物的热卖体现了

A.文化的单一性带来文化的丰富多彩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4.2017年4月10日,第35届洛阳牡丹花会在洛阳开幕,本届牡丹文化节以“相约千年帝都,共享国色天香”为主题。

洛阳牡丹花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级节会,每年的牡丹花都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到洛阳投资兴业,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这体现了

A.文化决定经济效益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文化影响经济活动D.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

5.有关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都曾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些经典电影包括:

《地道战》、《地雷战》、《青松林》、《艳阳天》、《金光大道》、《鸡毛信》、《在烈火中永生》、《上甘岭》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人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6.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

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7.2017年7月14日,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暨曹文轩产品运营计划发布会在第七届江苏书展举行。

曹文轩的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感染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文学品位,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优秀文化能够决定人的健康成长

8.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9.某校在学校操场里建设了混凝土雕刻《劝学篇》一书,将荀子的《劝学篇》一文全部刻于其中。

师生可以在此朗诵《劝学篇》,进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感受古代的优秀文化。

这一措施的实施

①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力量的展现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2017年5月24日,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这场群众广泛参与的寻找活动中,全国各族各界家庭分享良好家风、聆听幸福故事,追求最美、追求幸福成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为家庭文明建设培植了丰厚土壤。

这表明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②优秀传统文化能滋养人们心灵、陶冶人的道德情操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④“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1.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

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下列选项中,对核心素养认识正确的是

A.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核心与标志

C.培育核心素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D.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核心素养

1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

①优秀文化能陶冶人们的情操②优秀文化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主导作用④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2017年为农历鸡年。

鸡,在中国被赋予“文、武、勇、信、义”五德,而韩国人谈到鸡时,一般会与“活泼”、“吵闹”联系在一起。

中韩两国对“鸡”形象的理解

A.展示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B.蕴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C.说明生肖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D.表明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联

15.歌曲《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

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发了众多人的共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回归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继承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6.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

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17.“文学的力量强大到使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世界另外一端人们的想法。

文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弭成见和误解。

”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解读应该是

①文学能反映一国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

②文学是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③文学可以代替实践成为文化产生的源泉

④文学交流有利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8.2016年10月29日,“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湖南大学举行。

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张岂之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

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

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

传承,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半湖月色偏宜夜,十里荷香已欲秋”。

一曲琵琶演绎的《春江花月夜》拉开了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的序幕。

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各方来宾置身于湖光山色中,聆听中国经典名曲,观看水上歌舞表演,感受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晚会的成功表明

A.体现民族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目的和归宿

C.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D.中西文化的包容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根源

20.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以及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这告诉我们

①透过物质载体,可以认识和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②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格,才能弘扬传统文化

③城市发展要自觉延续历史文脉,留住独特的城市文化基因

④城市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全面继承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21.2017年1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教小学生捏泥塑,认识五谷,学习腊八粥的制作方法。

这项活动

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③可以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④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

C.鲜明的民族性D.相对的稳定性

23.一些地方出现了借传统文化、借依傍古人等进行“复古改名”的现象。

例如鹿邑县欲改为“老子县”、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则在古装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后悄然更名“琅琊阁”。

各地纷纷加入“改名”混战的做法

①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②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

③没有处埋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④没有坚持从本地的历史文化出发,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继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4.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自2015年揭牌运营以来,积极与当地机构开展合作,运用本土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极大地促进了新加坡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这启示我们

①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时,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②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③欢迎其他民族文化在我国传播的同时,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华文化,要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25.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包含的生活智慧焕发出灿烂的光辉,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幸福和和谐安宁。

但当狭隘民族主义与道教极端主义相结合时,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这启示我们要

①发挥传统道教文化的积极作用,杜绝其消极作用

②分清传统道教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去其糟粕、择善而从

③保持和发扬优秀道教文化,让传统道教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④全面继承道教文化,辩证认识道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6.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有望于2016年春季开幕。

历时7年设计并建设的全球首个“加勒比海盗”主题园区成为其最大亮点。

这一根据华特·迪士尼旗下真人电影系列《加勒比海盗》创意形成的园区,将提供多项全球前所未有的互动娱乐及高科技体验。

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主题乐园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7.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因此,保护各国各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8.唐朝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从岑参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A.传统文化还没有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C.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仅仅存在于历史中

29.故乡是文学创作离不开的母题,时代发展了,现代人的乡土情结也变得多种多样。

乡土文学不能仅仅是怀旧的风景式、景观式静态书写,社会的高度流动与开放,要求作家敏锐捕捉当下现实的活跃及其对乡土文化产生的影响,纵深开掘乡土题材。

这表明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文学创作的发展取决于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用现代元素取代传统元素是文学创作的需要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0.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情感,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而西方绘画偏重再现,但也总是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

这说明

A.中西绘画逐渐融和而归于统一B.中西画作都强调尊重客观事实

C.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形式各具特色D.不同的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

31.公民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务的能力。

请列出以下提高公民素养的各项建议的《文化生活》依据(8分)

建议

依据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国,这是我们对自己祖国最质朴的感情。

生活中的一系列最美:

最美女孩、最美妈妈、最美少女、最美大学生、最美农民工……草根平民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体现了草根身上的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材料二:

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

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

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1)从“文化塑造人生”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的意义。

(9分)

(2)请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理论依据。

(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大力振兴戏曲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一:

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

将豫剧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

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材料二: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8分)

(2)结合豫剧发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

(9分)

高二月考政治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BDCB6——10CDDAB

11——15CABAC16——20AABCD

21——25CDBDB26——30ABBBD

二.非选择题

31.①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获得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2.

(1)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着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

理论依据: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参加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

理论依据: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

(评分要求:

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

33.

(1)①文化创新需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豫剧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

②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

豫剧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题,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极创新。

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

⑤坚持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才能使文化得到发展。

豫剧工作者批判继承了豫剧的优秀传统。

豫剧工作者把豫剧与现代传媒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割裂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是片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