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693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场作文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考场作文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考场作文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场作文材料.docx

《考场作文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场作文材料.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场作文材料.docx

考场作文材料

郯城一中高三阶段检测六考场作文讲评2014.12.12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

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

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

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

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材料解析】

这则材料具有多元思考价值,材料本身隐含着多重矛盾:

重外在评价与重事物本身、看重结果与享受过程、“第一”情结与尽志即美、挑战对手与挑战自己……

对中国队和意大利队表现的评价,应该没有定论。

可以肯定意大利队悦纳自我、知足常乐、活出自我、享受过程的人生姿态,可以反思中国人的“第一”情结、功利心态,也可以肯定中国人的取胜意识、精益精神,等等。

可以肯定双方可都有可取处,也可以指出双方均有不足处。

可以就价值取向谈,也可以就文化观念谈,还可以就教育差异谈,角度不一。

这则材料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和思辨性,不同于一些“伪思辨”的作文题。

【文题参考】

1.享受过程,看淡结果

2.重过程,轻结果

3.心若盛开,风景自来

4.享受过程,笑纳结果

5.知足常乐

6.追求无止境

7.乐于追求

8.知足常乐与第一情结

【佳作引路】

车窗内外的“辩论赛”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和姐姐坐在车厢的后排的是我,想着颁奖时姐姐目无表情,若有所思,更是不敢先开口,因为姐姐得了个“最佳辩手”——按照心照不宣的惯例,“最佳辩手”总是颁发给输掉的一组。

倒是姐姐,刚刚和一位“对方辩友”从场内一直讨论到了场外,活像是两个围棋高手在“复盘”,直到双方的父亲来接才互留联系方式告别,我在心中希望姐姐快点上车,正在追剧的我希望还能赶上看大结局。

那对父女一起撑着一柄黄伞,路过车窗再次和姐姐挥手,我也机械地跟着姐姐一起挥手,似乎这样做会让姐姐的挥手不会显得很突兀。

对于处在车内雨外的人而言,这顶供父女蜗居晤言的黄伞便是阴雨中唯一的一轮暖阳了。

车子启动了,父亲在前面开车,理所当然地就把和姐姐说话的艰巨任务推卸给了我。

我呢,依旧望着车窗外,虽然那顶黄色的暖阳早就被抛在车窗的视野之外。

第一个说话的还是姐姐,她似乎还在兴奋中。

接着便和我继续讨论着这场辩论赛,询问着我这个观众在现场的感受。

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才发现我当时只是在一心盼着姐姐赢,压根就没入境。

姐姐有点诧异,问我:

“那你总不会连辩题都不知道吧?

”我连忙说:

“这个当然知道,你当我什么了,不就是——享受过程和追求结果,哪个更重要吗?

说实话,姐姐你们偏偏抽到追求结果的辩题蛮吃亏的,现在都强调要享受过程、重在参与的嘛。

能辩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倒是的,撇开辩论赛,我还是蛮赞同享受过程的,当然是比赛也要追求结果,就是不能苛求才好。

最后,我这个蹩脚的“记者”勉强问了姐姐一个问题:

“当时你被评为最佳辩手时是什么感觉啊?

是不是很兴奋?

”姐姐说:

“那是当然。

”这是一个让气氛活跃的机会,我马上安慰道:

“是啊,辩题这么烂,你已经做到最好了。

”可姐姐说:

“我当时倒不是兴奋在领奖上,眼前还停在辩论激烈的时候呢,给我看看你拍的照,我的表情是不是很呆啊。

”我回道:

“我看你呀,现在还停不下来呢?

”姐姐会心一笑。

一直聊着,却发现那轮“暖阳”竟然又从车窗外走过,慢慢地超了我们的车,那对父女在谈笑中向前走去,她和姐姐气味相投,相信他们也在讨论着一样的内容,估计忘情的他们是不会去数这一路上超过了多少辆蜗牛爬的汽车的。

父亲从前排向我们赔罪:

“下雨天,这车堵的,你们饿吗?

再忍忍,等会儿,妈妈在家做了许多你们一直想吃的菜哦。

只是哦,你妹妹要看不到大结局啦。

“哪里,我们说话都说饱了。

”“今天说好来给姐姐助阵的嘛,我追剧总不能只看个大结局吧?

还有重播的,总归要从头看一遍的,不急。

雨还在下,车慢慢在开,不知不觉就到了家。

有愧于面,无愧于心

   鲁迅对中国人的“面子情节”认识得很独到,当然他笔下的人也并不只属于过去,而是一直走到了今天。

说到底,外在收获与内在收获究竟谁更受国人青睐,牵扯出了国人的普世成功学,不禁要问,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国人对于“愧于面”对于“愧于心”的认知绝非一天养成,瞻溯前迹,你可以发觉,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除了建立功业的一类,就是壮志未酬或不堪忍辱而自尽,或郁郁不可一世的那一类。

他们不是世俗价值观上的成功者,然而他们“成功”在“知耻而自灭”。

千古以来,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发无数仁人志士的感叹,项羽的失败使他愧对江东父老,愧对自己的颜面,而人们亦把他的自刎看作一个失败者应有的“知耻之举”,这样的价值观使历史上有了一大批悲剧英雄。

  恰恰相反的,西方人的英雄却可以是一个打了败仗却还可逃回来的人,因为他也尽力去战斗过,败了不足以成为他的“耻”,虽有愧于面却无愧于心,这与西方教义中强调的人性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几乎人人都比西方的英雄更接近“圣人”,因为他们常常让自己的颜面覆上“国家的颜面”,或许这在那些天下割据的年代有它独特的意义,但在当下,这种对于外在收获的过分强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建一座城,设计者管理者可能最先考虑到这座城是否象征“富强进步”这类,而后考虑到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再没有比中国更发达的隐喻社会了,这是泛滥的“外在收获”情节,所以你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队会在收获国际音乐节比赛第三名后却沉浸在痛苦之中了,或许他们的确有所失误,不过他们更伤心的是没有拿到第一名的成绩,身上背负着国家的形象,把“争光”与“面子”无限扩大,忽视了对自身努力的肯定和探索的进取精神。

  在文学、音乐、科研、商业等各种领域,国人都有很强的“不愧于面”的意识,莫言的一次诺奖算是给国人长了脸,但我觉得相比之下,“在场主义”文学所突出的内质与实在是给予这个脸面当道,忽视内在强调外在的社会一剂清醒药。

我们究竟在失败与成功中收获了什么?

我们如何才能把眼光转移到“内在”收获上去,从“有愧于面”到“无愧于心”起走一条从虚无到实在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