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山乡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584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满山乡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爱满山乡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爱满山乡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爱满山乡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爱满山乡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满山乡内容.docx

《爱满山乡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满山乡内容.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满山乡内容.docx

爱满山乡内容

一生信念不垮追逐教育梦

——乌龙学校刘昌富

我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近30年的老教师,一生信念不垮,追逐和实现着教育的一个个梦想。

我的第一个教育梦:

就当一辈子老师吧,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让家乡的孩子们都能读上书。

1983年,我从巫山中学毕业,回到家乡,看到有的孩子呆在家中放牛放羊不读书,而离我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钱家民中因师资缺乏又面临停办,教师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仅剩的15个学生有的成天在校外的溪沟里打牌,有的满山遍野乱跑。

这一切,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年秋季开学时,学校的一位老师又走了,乡党委、区教办要我接替这份工作。

我当时有些犹豫,因为我一是还想继续读书,二是想参加乡镇干部的招聘考试。

我清楚地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比在民中代课好,但为了家乡的孩子们,我最终还是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

走进钱家民中,学校连大门都没有,地面坑坑洼洼的,教室破乱不堪,黑板是用三块木板钉成的,七八张课桌全是学生自带的古董式的抽屉,师生的厕所是几块木板横在粪坑上的农科队留下的旧猪圈,这就是学校的全部家当,我的心凉了半截。

但一想起孩子们成天在外虚度时光的情景,我的心又坚定下来了:

“就当一辈子老师吧,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让家乡的孩子们都能读上书。

这一份信念、这一个梦想也就在那时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带着这份信念,追逐着这个梦,我开始了钱家民中艰难的发展历程。

首先把学生由走读变成住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光学生吃和睡就是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没有睡的床铺,我就发动学生自带木棒,在墙上钻孔,架起上下两层的木架子铺。

没有蒸饭用具,我又和学生一起到20里外的大宁河边挑沙,到30里外的大昌镇背水泥,在校旁溪沟里搬石头,自己设计建成了一个下烧石灰上蒸饭的多功能瓮灶。

利用自己烧的石灰平整了教室、操场,粉刷了房屋。

卖掉多余的石灰,救助了不少面临流失的贫困学生。

那一段日子里,我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常常既当师傅又当小工,和学生一起挖沙坑、修浴室、垒饭台,自制篮球架和乒乓球台。

我们把校外一条羊肠小道铺成了5米宽的50米跑道,用青龙骨石磨制了两个石铅球。

为了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我一人就任起了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书法八门功课。

并且每年的教学质量综合考评都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教委曾连续三年颁发“教学质量特别奖”,并把钱家民中定为“全县乡镇初中办学的一面镜子”;县政协号召全县学习钱家民中“抗大式”的办学精神。

然而开始的三年中,我的“搭档”就换了三个。

每当他们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内心的痛是任何人都不能体会的。

望着他们有的去当上了镇长、书记,有的成了个体老板,有的去打工当上了厂长,月薪四、五千元,而我每月仍然只有24元,连基本的生活都要靠妻子种田、喂猪来维持。

老实说,我痛苦过,愧疚过,甚至动摇过。

但我最终还是在钱家民中坚守下来了。

我的第二个教育梦:

让孩子们能在较好的环境里享受更好的教育。

要实现这个梦想谈何容易,这是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的!

但有了这种强烈而又执着的信念,办法总是有的。

首先就是“拿”,拿我父母的卖猪钱。

靠这种方法,我给学生购置了铁床,在教室里装上了电扇、电视机,从两里路外的地方引来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

再就是“借”,1999年,在我的一位外出打工的妻弟的帮助下,借给我两万元钱,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跑齐了开工的相关手续,终于启动了钱家民中的新建工程。

因设计的需要,近三亩宽的地面要降下一米深,我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学生一起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把近2000立方的土石方全都运到了200米外的地方。

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整整参加了40余天的除土方劳动,每一个学生平均用烂了两只撮箕,总共挖断了17把锄头,抬断了26根扁担,就这样锲而不舍,终于把钱家民中建起来了。

2000年秋季,我带着梦想和信念,扎根山区17年,把一个只有15个学生面临停办的钱家民中终于发展成了6个班300多人的学校,家乡的孩子们的读书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我的第三个教育梦:

让农村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2007年8月,我调任巫山县乌龙学校校长。

学校刚成立,一校两地,初中部寄在钱家小学,我每天往返于小学部和初中部之间,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当时路在维修,全靠步行),我白天在小学部边施工边监管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到了晚上又必须回到初中部了解情况,对学生的晚自习和就寝进行指导。

为了我的梦想,我不断的坚持着。

2009年秋季开学,学校工作异常复杂而又繁忙,我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起床投入工作,不少日子忙得不是吃不了早饭就是吃不了午饭。

由于工作忙,我从来就没有时间接送爱人和孩子(我爱人在另一个偏远的村小教书),我的妻子拖着一个刚满5岁的小儿子常常只能请“摩的”接送。

开学第一天,我的爱人带着小儿子在上班的途中,被摩的师傅连人带车一起开到了一个4米高的坎下,我得知消息后吓得抖起来了,立即打电话请人赶往出事地点帮忙把人送到医院,好在她们母子俩被下面的一蓬密集的刺笼住了,没有重重的摔在下面的乱石包上,但衣服被划破了,全身都是血痕,我的小儿子后脑勺上被摔了三个大大的血包,但我直到下午学校的开学工作忙的差不多了,才匆匆赶去看望爱人和孩子。

2011年5月28日下午,为了教育一个留守学生,我骑着摩托车去家访,不小心开入一片1米宽50多米长的机油区(可能是机动车辆漏油造成的),将左腿摔成重伤,但我顾不得休息,带着伤痛到学校上班,仍然每天坚持由同事扶着巡查校园、亲临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每天超时坐班办公、上课,导致腿部伤势恶化、至今还没完全康复。

现在,走进乌龙学校,你可以看见高大的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宽敞的学生食堂,功能齐全的教师栖居房,宽大的塑胶运动场,高标准配置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宾馆式的学生宿舍,勤奋工作的教师,努力学习的学子。

面对这一切,我真正能感受到我一生信念不垮,追逐的教育梦已经实现:

家乡的孩子们真正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了。

 

刘昌富校长和学生们在一起

☞点评:

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信念不垮,追逐梦想。

他有过成为政界人物的机会,也有过成为商界富人的契机,但他始终把梦想与教育相连;为了学生,他倾其家产,费尽心血,三十余年奋斗努力,实现了家乡孩子的三个读书梦。

他用教育改变社会,也用行动影响我们……

 

36年坚守,只为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巫峡镇陈家村校王绪田

陈家村地处巫山深处,平均海拔1800米,是巫山县巫峡镇最偏远、最贫困、最寒冷的行政村。

陈家村校海拔1956米,现有3个年级3个班(五年级13人、二年级1人、一年级7人),21名学生18名是留守儿童。

51岁的王绪田是这所村校中唯一的老师,从1978年走上陈家村校讲台,他,一个人,在这里坚守了36年。

有“活路”尽量请“王木匠”

1994年,陈家村的春天照例来得晚,又到一年开学时,当学生们还在皑皑白雪覆盖的山村小路上向学校行进时,王绪田和妻子黄成彩已早早的来到学校,匆匆收拾完校园积雪、打扫好教室卫生,学生们就已陆续到来。

一个又一个学生高兴地从王老师手中领过新书,走进教室放声朗读;一名又一名衣衫单薄的孩子从王老师妻子黄成彩的手中接过不太合身的衣服,走进教室仔细穿上,让身体不再瑟瑟发抖。

三年级学生胡昌艳扶着步履蹒跚的母亲快到中午时才来,当看见王老师正在等待的身影和询问的目光,母女二人泪水涟涟。

“王老师,我想读书,但是妈病了,现在实在没得钱。

我想找你借点,等我读完书大一点就去打工挣了还你……”胡昌艳低沉地说。

胡昌艳的家庭情况王绪田十分清楚,父亲外出打工多年,一直没给家里寄一分钱,母亲常年体弱多病,母女俩平时生活都困难,上学更是一大难题。

听着胡昌艳无奈而又坚强的话语,看着她那衣衫单薄、瘦骨嶙峋的母亲,想想母女俩面临的困境,王绪田的心无比沉重,他接过话说:

“不管怎样,你还小,先读书,读书的钱我来想法。

”黄成彩也摸了一把眼泪,默默的找出一套衣服递给胡昌艳的母亲,拉着胡昌艳走进教室。

2002年的一天,王绪田正在上语文课,学生陈振燕突然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

没有车辆,她背着陈振燕就走,到乡卫生所3公里山路,半小时跑到。

经医生诊断,陈振燕得了急性阑尾炎,要立即做手术,需要几百元手术费。

几百元,对陈振燕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陈振燕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因煤矿瓦斯爆炸去世,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多年没回,家中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危急时刻,王绪田来不及多想,对医生说:

“帮忙先做手术,钱,我来想法。

当孩子顺利手术完毕,王绪田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东拼西凑交完了医院尽最大能力减免的手术费和医药费后,王绪田才看见陈振燕的奶奶气喘吁吁的赶到,看到孩子平安,陈振燕的奶奶一下子就跪在王绪田的面前,老泪纵横。

安顿好陈振燕奶孙后,王绪田又匆匆走向学校,一张400多元的医疗费单据被他悄悄放进自己衣服口袋中。

这些事,如果一个人做一天也许还算容易,但王绪田是整整做了30多年!

在2001年转为正式教师之前,他是民师,每月工资仅19.5元,家庭经济收入早已入不敷出,实在没有能力更多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他的心无比沉重,有时甚至潸然泪下。

他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山里的希望,只有让他们走出去,他们才有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挣钱,为学生挣钱,他做起了自己的祖传“家业”——当木匠。

别人的周末和假期很清闲,但王绪田却很忙。

他背着木工箱,匆匆来往于做工的路上。

他对老板毫不隐瞒自己的做工要求:

做工工钱不能少,生活只要能吃饱。

在条件好一点的老板家中,他不光要全额工钱,还向别人要旧衣服、旧鞋子、旧袜子。

老板们也都乐意,虽然“王木匠”做活路要工钱不少一分,要衣物更是死皮耐脸,但他做活路比很多人都吃得苦,生活上要求也不高。

老板们也都明白“王木匠”挣的钱不光是为自己,更是为了他那些穷困的学生,所以大家都说:

有“活路”还是尽量请“王木匠”。

有人给王绪田算过一笔账,他从教30多年来,利用周末、假期做木工活挣钱帮助困难学生达400多人次,平均每年1000多元,钱物总计达39000多元。

学生耽搁不得

1996年6月3日,王绪田到镇中心校参加教材教法学习。

这一天,成为他一生中最为痛楚的日子,也是他和相濡以沫的妻子黄成彩永别的日子。

6月3日晚上,一名流窜盗贼潜入他家欲作案,盗贼翻动着衣柜。

独自在家的妻子黄成彩被响声惊醒,与歹徒展开搏斗,瘦弱的妻子被丧心病狂的盗贼用刀活活刺死。

当惊闻噩耗的王绪田匆匆奔回家中,看到倒在血泊里、早已气绝的妻子,王绪田感觉天旋地转。

醒来时,他看见学生家长正在主动有条不紊的安排着葬事,表达着朴实的敬意;学生们正按照农村习俗,以“孝子”礼仪在棺材边转灵,寄托着沉重的哀思。

妻子对自己相濡以沫的支持,似乎一切都在昨天。

1986年暑假的一天,王绪田从镇中心校背着一大捆学生新书,像蜗牛一样艰难的朝山上爬。

20多里山路,王绪田又累又饿又渴,走到一处悬崖边青石板上时,他突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一背新书全部压在他的身上。

不知过了多久,王绪田睁开眼睛,竟发现自己躺在了自家的床上,妻子黄成彩守在一旁,正默默流泪为他擦拭。

看见他醒了过来,妻子黄成彩痛心的说:

“老王,以后背书要找个伴,要不从悬崖上摔下去了,只有麻雀和动物们知道……”原来,他晕倒后,被同村过路的乔正堂兄弟俩发现了,才一起将人和书背回家。

死别,让他肝肠寸断;回忆,让他泪水滂沱。

自从和妻子成家以来,由于自己教学任务重,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妻子不光承担了繁重的家庭劳动,还时不时抽出时间帮助自己:

下大雪、路面结冰,妻子就和自己一起背送学生回家;每期开学前,妻子都会把自己“讨要”而来的衣裤袜子清洗、缝补好,开学时好送给需要的学生;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一家人义务平整操场、整修桌椅,妻子是主劳力。

办完丧事第三天,亲朋散去,家长离开。

学生们陪着憔悴悲伤的王老师再次来他妻子的坟边,默默流泪。

王绪田却用坚定而又微弱的声音说:

“成彩,你安息吧!

明天我就去给学生们上课了,学生耽搁不得呀。

2012年,陈家村的马兴松已经7岁了,按理,他应该读一年级,可是,王绪田已经承担了三年级和六年两级复式教学,再增加一级的教学,任务实在太重,而且全村年满7岁的儿童又只有他一人,让他到村外读书,到最近的学校也要走10多里山路,显然不行。

“学生耽搁不得!

”新学期一开学,王绪田又担任了1个级1个班1个人的教学,他也因此成为了现在全县唯一还在担任三级复式教学的教师。

孩子们高兴,我就高兴

2012年2月29日,王绪田特别忙,认真而又紧张的上完上午的3节课,学生们开始了自习。

他迈着有点瘸的步履匆匆走进厨房,一阵叮叮当当的操作后,把清晨早已清洗好的配菜倒进锅中,只听“呿”的一声,浓浓的菜香从厨房中飘散而出。

“同学们,开饭啦!

”王绪田老师对着教室大声喊。

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依次从厨房中舀出香喷喷的饭菜,放在课桌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学校正式开始落实国家营养工程改善计划,你们可以吃上午饭了,大家高兴吗?

”王绪田大声问道。

刚才还欢声笑语一片的学生们一下子沉默了下来,他们都清楚这顿饭来之不易。

为了这顿饭,王老师下山挑炊具、挑菜还摔伤了腿,以后每周王老师都要先走几公里山路下山,然后骑摩托车到场镇买菜……看见王绪田满头大汗地站在那里,孩子们眼中的泪花和他的汗水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透明和光亮。

13:

36分,镇中心小学校长收到了一条短信:

“校长好!

我这儿的学生也吃上午饭了。

孩子们很高兴,我也高兴。

“孩子们高兴,我就高兴”。

孩子们的快乐就是王绪田最大的收获,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35年中,他一直都在努力。

1995年暑假,王绪田——“王木匠”这个假期木工活很多,挣了2000多元钱。

眼看秋季学期开学要到了,他决定要做一件“大事”,因为陈家村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电视信号,陈家村校甚至还不通电,孩子们无法了解更多山外面东西。

他决定把电拉通,买一台电视机、一个地面卫星信号接收机、一台VCD、一个喇叭。

妻子和家人仍然一如既往的支持,学生家长们也来了,抬电杆、架电线,开学之前,所有工作如期完成。

开学这天,孩子们第一次从电视中看见了大山外精彩的世界,知道了他们以后还要学英语,跟着VCD播放的光碟学唱了许多歌曲,甚至还跟着光碟中播放的舞蹈学跳,快乐在每一个孩子脸上绽放。

看着孩子们欢乐的笑脸,王绪田也无比高兴。

虽然淳朴的学生家长没要工钱,但所有东西开支下来还是近4000元,暑假挣得钱不够,能赊欠的还赊在那里,为办好这件“大事”,他又欠了1000多元债。

曾有人问他,你这样对学生,你图的个什么呢?

他说:

“孩子们高兴,我就高兴!

有一种伟大叫做奉献,有一种崇高叫做坚守。

36年的奉献,让陈家村村民永远保持着希望;36年的坚守,让10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

这个勤奋耕耘的“老木匠”,这个默默付出的“教书匠”,这个历经磨难的巫峡汉子,用他质朴的举动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嘉奖。

他先后获得镇、县级各类表彰奖励16次,2011年8月获得“重庆市教育系统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2013年5月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现在,王绪田仍然一如既往的坚守在陈家村校,他说: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虽然力所能及的为山里孩子做了一点事,但他还会继续努力,只为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

 

☞点评:

从16岁站上讲台至今,36年来,他用质朴而炽热的心,照亮学生前行的路,面对一朵朵花蕾,他哪怕历经风雨,哪怕遭遇悲痛,也要给他们阳光温暖,让他们开花结果,让他们开心快乐,梦想腾飞!

他用36年的奉献,让陈家村村民永远保持着希望;他用36年的坚守,让10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

 

 

他用真情传播智慧的火种

——培石乡黄龙小学张宗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长期坚守在巫山县黄龙小学的乡村教师张宗发就像诗句描写的那样:

用真情传播智慧的火种,为学生无怨无悔地奉献一切。

热爱教育不计报酬

 1964年暮春,出生在巫峡南岸渝鄂交界培石乡读书村一农家的张宗发,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

当地农村流传歌谣:

"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

养儿不学艺,挑断箩筐系"。

1980年,好学上进的张宗发开始跟人学木活技术,两年出师。

他不但独当一面出门揽木工活,而且带有3个徒弟,每月有500元进账,这在当时很是令人羡慕。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教师奇缺。

1984年8月,乡里通知正在湖北省税家乡乡政府做木活的张宗发回来,要他当民办教师,当时的报酬每月只有19.5元,比当木匠月收入少了27倍。

他家在读书村1社,到鹿圈村校有15里山路,因怕耽误教学时间,他在学校食宿,自己做饭菜。

 1988年9月开始,张宗发报名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函授学习,在岗苦钻苦学两年,领到了师专毕业文凭,学以致用,求得真才实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学的知识实在。

张宗发所在的鹿圈村校就办有复式班,一个班10多个学生,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学生,两三个班在一个教室学,他安排这个班上课,那个班做作业,老师当"磨心",轮换上课教学。

张宗发每天6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放学后要改大量的作业、辅导学生、家访,深夜还在备课,每天10多个小时有序地忙碌着。

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但他虽苦犹甜,热爱教育事业,关爱着每个学生。

 病魔缠身 不忘学生

2009年5月的一天,张宗发从家走到学校,小便时突然发现尿呈紫红色,当时乡卫生院医生认为是尿道炎或肾结石磨擦尿道壁形成的血尿,因此也就未在意。

为了教学,他带病坚持工作,没有到县医院检查。

直到2010年10月26日,张宗发参加县里举办的教师普通话培训,顺便到县人民医院检查,结论:

膀胱癌。

当时他质疑,家里亲人和同事劝他去重庆市大医院检查。

11月1日,新桥医院检查结论与巫山县医院一样。

 11月4日动手术。

下午1点半,张宗发被推上手术台。

整个手术历时3小时10分,手术很成功。

张宗发在医院施行化疗,每个星期1次。

医院要求最短住院20天。

可是,他放不下他的学生,只住院8天,就坚决要求出了院,回到了巫山培石鹿圈村校,又投入到教学中。

带着重病 坚守岗位

 张宗发带着重病坚持教学,星期六、星期日到医院化疗。

开始几个月他瘦了近20斤,但他带着病痛,认真教学,从不耽误一节课。

 随着务工热潮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原在鹿圈村校读书的学生也陆续转学,学生由40多名逐步减少到9名、5名,2011年秋季只剩下3名学生。

黄龙小学领导班子考虑,学校还差教师,鹿圈村校1个老师教3个学生,浪费了人才资源。

于是,研究决定:

学校用公益金在附近租房4间,每学期1600元,免费为鹿圈村校3个学生解决了住宿困难,还免费为贫困学生石光平供应午餐。

学生全部转学,张宗发老师调到了黄龙小学任教。

在安排课程时,学校关心张宗发老师还在癌症化疗中,每周少安排他几节课,可是他却坚持要与其他老师一样:

一节也不能少。

他担任数学、品德、艺术等课,每周16节以上,并担任二年级班主任。

不但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忙个不停,有时还主动找事做,不休息。

2011年秋,张宗发看到学校的门窗坏了,便发挥木匠技术的特长,从家里带来工具,牺牲休息时间,及时将门窗修好。

发现哪间教室的课桌、凳子破损了,他悄悄地将其修复。

他爱护学校公物胜于爱自家的家具,受到师生的称赞。

2012年5月,校长在校门内道路里侧空地上规划建一座"文化长廊"。

张宗华主动担任设计任务,苦心谋划,精心设计,长廊呈唐代式屋脊形,既古朴古风,又具现代气息,成为校园一大靓丽的文化风景。

领导关爱 师生赞颂

 巫山县教委了解到张宗发患膀胱癌动手术后,高度重视,经教委领导班子研究,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县教育工会送来关爱资金和营养费。

学校教师高度评价张宗发老师是身边的活雷锋,身患重症坚守教育教学岗位,与其他老师担任一样多的课程,忘我教学。

学生都喜欢张老师的高尚师德,学生谭倩、秦维说,张宗发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教学认真,讲课好懂,把我们学生当朋友、当子女一样关爱,教育我们如何做好人、如何学好文化知识、如何感恩和回报社会,我们都很尊敬他……

2012年暑假,公平村小整改学生厨房,有很多材料都堆在校门前的空地上,厨房门因为要换新而拆下来了,这让曾老师很不放心夜间的安全,旁边的邻居都劝说他不要过于担心,可他始终觉得心里不踏实,即便学校就在家门口。

他干脆把床铺搬到学校来了,日夜值守,白天的三顿饭都由妻子送来,就这样,确保了建筑物资安全。

2012年9月29日下午,学生放学了,其他老师都回家团聚了,可曾召举老师还像往常一样在巡视校园。

当他来到六年级教室门前时,看到维修教室门的木匠正在维修木门,可工匠的工作效率很慢,曾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下周一时能看到崭新的教室门,便自己动手打起帮工来。

他找来凳子,拿起砂纸,开始打磨门枋。

他每打磨一扇门,心里便会更愉快一点,尽管汗水湿透了衬衫,尽管双腿有些发软、打颤。

就在他快打磨完最后一扇门心情特别愉快的时候,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双腿颤抖厉害,晃动,脚下凳子一滑,他被结结实实地摔在水泥地板上。

这一下,让他昏过去近一刻钟,当他醒来时,感受到了胯骨处剧烈的疼痛、头部隐隐作痛……第二天,他还是坚强地迈着更加一瘸一拐的脚步来到静悄悄的校园,和木匠一起完成昨天没干完的活。

坦率,耿直,嗓门大,刀子嘴,豆腐心。

这是每一个认识曾召举老师的人对他的评价。

长期以来,他担任着公平村小村主任教师的工作。

他对老师们的管理有着严父般的严厉,一旦他发现某某老师态度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他就会动用他的“刀子嘴”“大嗓门”,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从不藏着掖着。

也经常有人给他建议说,要给老师留情面。

可他却说:

“我之所以这么严格要求,是因为一要对学生负责,二要对教师的成长负责。

我对任何一个老师都没有坏心眼儿”。

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化解了老师们对他的误解。

的确,这些年来,凡是在公平工作过的老师都非常感谢曾老师平时对他们的严要求,凡是从公平走出去的老师都有过硬的思想素质。

曾召举老师更是一个热心肠。

来到该校任教的老师有的来自县城,有的来自很远的乡镇。

每到一位新老师,曾老师都会乐得合不拢嘴。

因为他觉得又增添了新的力量,孩子们又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他对老师更是关怀备至,帮忙搬东西、腾房间、打扫寝室、安床支灶等。

他满脸笑容,就像过节一样,忙得不可开交。

每逢过节、年前杀过年猪、年后开学等时候,曾老师都会把全校老师接到家里,办上一顿丰盛的农家饭,让老师们“打牙祭”,同时也感受感受家的温馨和集体的温暖。

曾召举老师很爱学习。

他经常戴着老花镜读书、看报。

为的就是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等等。

所以,他虽然年纪稍大些了,可教育思想不落后,教学方法还很先进,教学经验很丰富。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都很过硬。

同时,他还不忘带领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共同进步,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育。

近几年来,在县级、镇级抽测中,公平村小的教学成绩一直很好,合格率、优生率都很高。

曾老师的一身正气更是赢得了学校教师和周边村民的敬仰。

他从不向学校提要求,从不向学生家长伸手。

反倒是经常将自己家里的东西充公。

长期以来,他总是用自己的钱买钉子、木料为学校修课桌,用自己的摩托车为孩子们运书本、食品,等等。

他经常说:

“我拿自己的东西充公是不会犯法的,但是把公家的东西拿来私人用就犯法了。

”所以,学校老师和周边村民都知道曾老师的“厉害”,从不敢对学校的东西动“歪念头”。

三十六年来,他就这样辛勤耕耘着。

一直扎根农村,以校为家,公而忘私,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甘于奉献。

来公平村小任教的很多教师和在公平村小读书的很多学生都在他的熏陶、培育下成长起来了,有的当官了,有的发财当老板了,可他还是坚守着这方阵地,用心血浇灌并养育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用真情回报着这方热土。

虽然脸上写着沧桑,内心却依然热血澎湃;虽然腿残了,意志却依然坚强;虽然走起路来脚步摇晃得厉害,内心却总是那么平稳,往前迈进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点评:

他一走,世界便摇晃起来,可他的内心依然平静,前进的步伐依然坚定。

他身残志坚,因为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

他虽然老了,却意气风发;虽身形佝偻,却散发出非凡的人格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