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411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

“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

解析:

《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

D

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D.北宋

解析:

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

B

4.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

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耕作方式

时间(天)

面积(担田)

锄耕

1

1

木牛

1

4

牛耕

1

14

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

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

解析:

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A、D两项从表格中无法体现;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B项错误。

答案:

C

5.《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大亩),相当于“一夫百亩(小亩)”的12倍。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  )

A.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到西汉末年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C.标志着我国耕犁技术已相当完善

D.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解析:

由材料可得出两点:

一是耦犁得到推广,二是耦犁的生产效率高。

A项偷换概念,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耦犁只是铁犁牛耕的方法之一;B项中的“西汉末年”不正确,应是东汉;C项指的是唐朝的曲辕犁。

答案:

D

6.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

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这实质表明(  )

A.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

B.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

C.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

D.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明末我国南、北方的传统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尤其是犁的牵引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使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

答案:

B

7.“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由“与夫……皆取具焉”可知,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①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由“生民之业,莫重焉”可知,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巩固封建统治,③正确。

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5·扬州高一期末)《国语·晋语》中说: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

由“工商食官”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A

9.(2015·黄冈中学高一期末考试)《礼记·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不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解析:

材料中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思想,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创新的积极性,故选D项。

A项违背史实;B、C两项不属于直接影响。

答案:

D

10.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萌芽D.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正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官营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才为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

答案:

B

11.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

“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注:

盛泽,镇名)下列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商品经济发达 ④江浙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解题需要读懂材料。

“吴越”是指江浙一带,“罗绮”是丝织品,“机杼”是指纺织业,“树”是指桑树。

由此可见,①是正确的。

“罗绮走中原”是指江浙地区的丝织品大量销售到中原地区,可见③也是正确的。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②不正确,选项④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5·深圳中学高一月考)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C.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D.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解析: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是在宋代,清时中国出口的商品除了瓷器外,还有丝绸等,故A、B两项不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由图中的装饰图案及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可知,许多瓷器是针对国际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不便于携带不能适应大宗交易,而纸币交子的发行能解决这一问题。

由此可见,从开元通宝到北宋交子的变化,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C项正确。

答案:

C

14.(2015·郑州高一期末考试)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

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了两项政策,一是取消轮班匠制度,二是推行“一条鞭法”,前者使工商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赀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

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工商皆本”的思想被社会接受

解析:

降低商税不能体现商人地位的提高,实际上古代中国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故A、B两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材料中政策的实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资金等条件,C项正确。

答案:

C

15.《梦粱录》中载:

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由此可见,南宋杭城(即临安)(  )

A.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夜市的城市

B.是当时世界上商业活动最繁华的都市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限制被打破

解析:

材料表明南宋时期已有夜市存在,但不能体现A项中的“最早出现”;B项中的“世界上”也不能在材料中得到体现;题干没有提及官府的监管,C项可排除;由材料中的“夜交三四鼓”“早市”等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16.(2015·福州高一期末考试)苏州出土的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

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

“商标侵权”是由商业竞争所引起的,其充分说明了苏州商品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雇佣关系,即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只是列举了一例商标侵权案,不能说明苏州地区商业法律完备,C项错误。

答案:

D

17.(2015·无锡一中高一期中考试)《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最高的原因是(  )

①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①错误;中国古代的历代封建王朝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③错误,排除①③。

故B项正确。

答案:

B

18.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映出(  )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

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道光以前佛山的商业规模较大、贸易形式多样,这说明当时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在“质变”。

答案:

D

19.(2015·安阳高一期末考试)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

由“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可知,这种对外贸易主要强调政治目的,其属于贡赐贸易,即朝贡贸易,C项正确。

答案:

C

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增加财政收入

C.缩小贫富差距D.打击豪强地主

解析:

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答案:

A

21.(2015·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明史·食货志一》中记载,“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

其后庄田遍郡县。

给事中齐庄言:

‘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

’”这表明(  )

A.皇室兼并土地加剧社会矛盾

B.皇室已成为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C.明朝时期自耕农的生活困苦

D.庄田有利于巩固土地国有制

解析:

由“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其后庄田遍郡县”可知,明时皇室兼并土地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

A

22.(2015·西安一中高一月考)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提出。

促使社会上出现这一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B.对外贸易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C项正确。

答案:

C

23.(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阻碍传统建筑技术发展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解析:

由“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可知,晋商将经商致富得来的资金用于买房置地,这必然影响到工商业的再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故D项正确。

答案:

D

24.(2015·扬州中学高一月考)“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解析:

由“与朝贡贸易一起……构成了……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25.(2015·淄博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而中国则“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

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正处于清代前期,当时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由此可知,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是对“选择了陆地”的简单理解。

答案: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晁错复说上曰: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

(8分)

解析:

(1)问,“生活处境”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归纳即可;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综合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知识来作答。

答案:

(1)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生活贫困,处境艰难。

(5分)特征: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分)

(2)自耕农是古代中国历朝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保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4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奖励耕织,鼓励垦荒;减轻地租、徭役等,减轻自耕农的经济压力;实行地制改革,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如实行均田制。

(4分)

27.(2015·长沙一中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材料三 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

(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铁器的应用领域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

(11分)

解析:

(1)问,根据图片,可从规模、技术含量、用途、地位等方面来概括。

(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铜质工具”即可分析出铜在使用方向上的变化。

第(3)问,“应用领域”要结合第

(2)问以及材料三来概括;“影响”根据前一小问中的两个领域来谈;“原因”可以从铁、铜的蕴藏量、性能、冶炼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生产规模较大,铸造工艺高超;铸造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

(4分)

(2)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铜质工具。

(2分)

(3)领域:

生产和军事领域(铁器被制成工具和武器)。

(2分)影响: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4分)原因:

铜矿有限,青铜器比较贵重;铁矿蕴藏量丰富;铁器具有铜器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战国以来铁器冶炼锻造技术发展迅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

“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

”管仲对曰:

“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圣人也。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

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

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

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7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知其反映了管仲对选择城池的要求;第二小问可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分布地区的演变来概括。

(2)问,第一小问根据“纵横有序”“分割成棋盘状”“与坊区分开”等即可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来说明。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概括;第二小问从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生产与发展的状况等方面说明即可。

答案:

(1)主题思想:

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

(2分)分布特点:

早期主要集中于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向南方发展;早期围绕行政中心或集中于战略要地,后期围绕经济中心分布。

(4分)

(2)状况:

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2分)成因:

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3分)

(3)变化:

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3分)因素:

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