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346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祖本纪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祖本纪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祖本纪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祖本纪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祖本纪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祖本纪全.docx

《高祖本纪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祖本纪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祖本纪全.docx

高祖本纪全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1.基本要求

A.了解《史记》的基本结构,了解“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

B.对注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所选用的基本事件

2.本课重点

A.了解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整理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B.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手法

3.拓展提高

A.思考:

如何理解《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

一.知识链接

[关于写作目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

(《太史公自序》)

解读思考:

史迁创作《史记》其主要目的何在?

“本纪”在全书中的地位如何?

答: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

    又数刀,毙之。

(《狼》)

“生之”;“止之”;“已”,“去”;“殚……竭”;“毙”。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又绿江南岸”。

这些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记》)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

“王之”;“将孙膑”。

这些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

    愬然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毒之”;“奇之”;“然之”。

这些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客我”;“宾客其父”。

这些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见其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福”;“缟素”;“侯”;“颔”。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例: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猱进鸷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客待之”;“兄事之”。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

二.课文梳理一:

泗水亭长(开头~“生孝惠帝、鲁元公主”P42)

1.生字词

1)媪()2)陂()

3)狎()4)贳()

5)酤()6)雠()

7)绐()8)诎()

2.通假字

弃责—繇咸阳—坐上坐—无所诎—

3.通读课文并思考:

文章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例?

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从何体现?

事件

龙之传人

出生不凡

/

酒色之徒

 

 

面对威权,津津不胜其羡

状貌高贵,举止洒脱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三.自测一:

(共50`)

1.解释下列加点字,有活用现象的请加以说明:

(每字2`)

1)尝息大泽之陂臣有息女

2)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3)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4)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5)素易诸吏

6)高祖竟酒,后

7)公始常欲奇此女

2.翻译下列语句:

(每句5`)

1)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堂下。

3.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

“壮士行,何畏!

”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每字2`)

徒多道亡:

夜径泽中:

乃前:

有一老妪夜哭:

2)翻译文中加线句:

(每句3`)

自度比至皆亡之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妪子何为见杀

四.课文梳理二:

楚汉相争(“沛公引兵西”~“夺其军”P48)

1.生字词

1)踞()2)荥()

3)徇()4)颍()

5)轘()6)黥()

7)啖()8)玺()

9)哙()10)跂()

2.通假字

秦人熹—秦军解—属吏—无内诸侯军—

距之—详尊怀王—东乡—

3.通读课文并思考:

在下列事件中,刘邦和项羽分别如何应对?

这些影响举措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人物

事件

刘邦

项羽

举措

影响

举措

影响

昌邑之战

1.夺刚武侯军

1.

/

/

2.

2.得秦积粟,破杨熊军,屠颍阳

/

/

3.

3.略韩轘辕

/

/

关中之争

1.用张良计

1.破武关

1.杀宋义

1.代为上将军

2.

2.破秦军,先至霸上

2.破王离军,降章邯

2.

3.

3.秦人大喜

/

/

4.距守关中

4.函谷被破,楚军逼境

3.争霸关中

3.攻破函谷

5.

5.楚军遂西

4.不听亚父,设宴鸿门

4.

5.

5.秦人失望,不敢不服

6.

6.自立霸王

楚汉争霸

1.

1.

1.更立汉王

1.汉军怨怒

2.

2.顺应民意,楚汉逐鹿

/

/

3.用留侯、陈平计

3.

2.解兵东归

2.汉军追击

3.反击楚军

3.大破之

4.韩、彭失信

4.汉军大败,深堑守之

/

/

5.

5.

4.

4.兵败垓下,身死东城

6.

6.略定楚地,高祖登基

综述:

纵观楚汉相争的历程,刘邦在由弱变强,以弱胜强的的过程中同样和项羽一样,也有过重大过失(如、),同样有的一面(如夺刚武侯军、屠颍阳等),其时有显现的劣根性甚至让他差点儿错失良机(如在会见郦生时踞床,使女子洗足);但在司马迁笔下,和项羽不同的是,刘邦征服天下不是仅靠,文章通过

,等事例,表现了刘邦的,,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五.自测二:

1.解释下列加点字,有活用现象的请加以说明:

(每字1`)

1)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因袭攻武关,破之

2)降章邯

3)秦军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

4)归军霸上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6)先入关者王之

7)会项伯欲活张良

8)怀王曰:

“如约”

9)实不用其命用张良计

10)深堑而守之

11)遂略定楚地略考其行事

12)鲁为楚坚守不下空言虚语,非所守也臣等以死守之

13)鲁为楚坚守不下

14)给馈饷,不绝粮道

2.翻译下列语句:

(每句5`)

1)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还军霸上。

2)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3.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

初,齐使者高陵君显见楚王曰:

“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

“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存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

‘承其敝’。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3)解释下列加点字:

(每字2`)

我承其敝鼓行而西

不如先斗秦赵其势必举赵

4)翻译文中加线句:

(每句3`)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六.课文梳理三:

汉高践祚(“正月”~完)

1.生字词

1)氾()2)卮()

2.翻译下列语句:

1)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2)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4)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5)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我故意那样做是因为雍齿先前反叛我去帮助魏国(的缘故)。

3.背诵《大风歌》

高祖本纪

(教师用)

教学目标

1.基本要求

A.了解《史记》的基本结构,了解“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

B.对注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所选用的基本事件

2.本课重点

A.了解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整理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B.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手法

3.拓展提高

A.思考:

如何理解《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

一.知识链接

[关于写作目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

(《太史公自序》)

解读思考:

史迁创作《史记》其主要目的何在?

“本纪”在全书中的地位如何?

参考:

写作目的在于通过王朝的兴衰,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构建自己的历史观,作为“一家之言”供后人参考。

“本纪”记录了历代君主的“行事”,反映了王朝兴衰的基本走向,构成了《史记》的主线。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

    又数刀,毙之。

(《狼》)

“生之”是让我活下去;“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这些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

(《史记·项羽本记》)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这些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

    愬然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这些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这些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见其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例: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二.课文梳理一:

泗水亭长(开头~“生孝惠帝、鲁元公主”P42)

1.生字词

1)媪ǎo老妇人的通称。

2)陂bēi水边,水岸;池塘;山坡,斜坡

3)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4)贳shì赊欠;出租,出借;宽纵,赦免

5)酤gū买酒;卖酒;清酒,一夜就熟的酒

6)雠chóu售,给价;校对文字;同“仇”;同等;应对

7)绐dài古同“诒”,欺骗,欺诈;破旧的丝;缓慢,倦怠;混乱;疑惑

8)诎qū屈服,折服;弯曲;嘴笨;戛然而止的样子;尽,穷;短缩

2.通假字

弃责——债繇咸阳——徭坐上坐——座无所诎——屈

3.通读课文并思考:

文章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例?

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从何体现?

事件

龙之传人

出生不凡

酒色之徒

仁而爱人,性情豁达,志存高远;天生异相,幸运之神

不事产业,浪荡成性;狎侮同僚,赊酒无赖

仰慕秦帝

志向不凡

面对威权,津津不胜其羡

刘吕联姻

状貌高贵,举止洒脱

狡诈无赖,恬然自适

三.自测:

(共50`)

1.一词多义及活用:

息休息(尝息大泽之陂);生(臣有息女)

怪以……为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异之事(及见怪)

客,家避仇从之客(做客),因家(安家)沛焉。

易看不起,轻视(素易诸吏)

后滞后,留下不走(高祖竟酒,后)

奇使……奇,与一般人不同(公始常欲奇此女)

与给,许配(欲奇此女,与贵人);赞同,许可(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2.翻译下列语句:

(每句5`)

1)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去。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堂下。

酒宴将散的时候,吕公就再三以目示意,要高祖留在堂下。

3.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

“壮士行,何畏!

”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5)解释下列加点字:

(每字2`)

徒多道亡:

在路途中夜径泽中:

走小路

乃前:

走在前面有一老妪夜哭:

在夜里

6)翻译文中加线句:

(每句5`)

自度比至皆亡之

独自料想,等走到目的地,(戍卒)就全逃散了。

(省略)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戍卒中愿意跟随他的人有十多个。

(定语后置)

妪子何为见杀

您的孩子为什么被人杀死?

(被动)

四.课文梳理二:

楚汉相争(“沛公引兵西”~“夺其军”P48)

1.生字词

1)踞jù蹲,坐;占据;箕~(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

2)荥xíng

3)徇xùn对众宣示;同“殉”;顺从,曲从

4)颍yǐng

5)轘huàn

6)黥qíng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

7)啖dàn拿利益引诱人;吃或给人吃

8)玺xǐ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

9)哙kuài

10)跂qǐ古通“企”,踮起

2.通假字

秦人熹——喜秦军解——懈属吏——嘱咐无内诸侯军——纳距之——拒

详尊怀王——佯东乡——向

3.通读课文并思考:

在下列事件中,刘邦和项羽分别如何应对?

这些影响举措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人物

事件

刘邦

项羽

举措

影响

举措

影响

昌邑之战

3.夺刚武侯军

7.得四千余人

/

/

4.得郦食其

8.得秦积粟,破杨熊军,屠颍阳

/

/

3.用张良计

9.略韩轘辕

/

/

关中之争

1.用张良计

1.破武关

1.杀宋义

1.代为上将军

2.所过戒掠卤

2.破秦军,先至霸上

2.破王离军,降章邯

2.诸侯皆附

3.拒诛秦王,纳樊哙、张良谏,约法三章,婉拒犒军

3.秦人大喜

/

/

4.距守关中

4.函谷被破,楚军逼境

3.争霸关中

3.攻破函谷

5.谢罪鸿门

5.楚军遂西

4.不听亚父,设宴鸿门

10.错纵强敌,出卖曹夫伤

5.屠烧咸阳

11.秦人失望,不敢不服

6.背弃盟约,

12.自立霸王

楚汉争霸

1.烧绝栈道

1.士卒思归

1.更立汉王

1.汉军怨怒

2.纳韩信谏,东向争权

2.顺应民意,楚汉逐鹿

/

/

3.用留侯、陈平计

3.东向逐楚

2.解兵东归

2.汉军追击

3.反击楚军

3.大破之

4.韩、彭失信

4.汉军大败,深堑守之

/

/

5.用张良计,裂土分封

5.行屠城父,大会垓下

4.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4.兵败垓下,身死东城

6.垓下之战,韩信将兵,追杀项羽,夺韩信兵

6.略定楚地,高祖登基

五.自测二:

1.解释下列加点字,有活用现象的请加以说明:

(每字2`)

因依靠;凭借(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趁着,乘便(因袭攻武关,破之)

降使……降(降章邯)

解同“懈”(秦军解);解脱,逃脱(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解除,撤军(项羽解而东归)

军驻军(归军霸上)

苦以……为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王称王(先入关者王之)

活使……活命(会项伯欲活张良)

如按照……执行(怀王曰:

“如约”)

用服从(实不用其命);采用,采纳(用张良计)

深深挖,使……深(深堑而守之)

守坚守(鲁为楚坚守不下);把持,把守(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坚持(臣等以死守之)

下被攻克(鲁为楚坚守不下)

绝使断绝(给馈饷,不绝粮道)

都建都(高祖欲长都洛阳)

2.翻译下列语句:

(每句5`)

1)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还军霸上。

于是把秦王交给属官,就向西进入咸阳。

(刘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