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191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必修1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课文精讲

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

同学们知道,烛之武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

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

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欣赏一下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的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

二、难点

1.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2.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课文精析

一、整体感知

1.《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的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为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1)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

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6)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7)典志体:

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通典》。

3.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形势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后来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能感化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4.课文概览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急。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郑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

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计前嫌,毅然受命,只身前往秦军大营,智说秦君。

秦君欣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

晋军不得已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小结:

二、重点研读

(一)疏通文意,品味内容

两军布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本段知识点

贰:

从属二主。

军:

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阐明形势:

“晋侯、秦伯围郑”——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阐明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阐述两军驻扎位置: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烛之武出场——一波三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已”:

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

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烛之武出场的原因: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出于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智退秦师(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本段知识点

词类活用

亡:

使动。

阙:

使动。

利:

使动。

鄙:

意动。

封:

意动。

厚: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东:

名词活用作状语。

通假字

共:

通“供”。

厌:

通“餍”。

说:

通“悦”。

古今异义

【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

特殊句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何厌之有

说辞艺术

第一步: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晋师撤退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敝: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

通假字,通“智”。

夫人:

古今异义词。

古义:

那个人;今义:

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

古今异义词。

古义:

离开;今义:

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判断句。

赏析: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二)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

形象

烛之武

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之时,深明大义,知难而上,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

勇于自责者

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面对此,郑伯先是以“是寡人之过也”表示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打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三、心灵回响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

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

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与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大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会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了解的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

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考点链接

文言文翻译技巧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高考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因此,在

对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句子本身。

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独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语句定位。

2.要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

这是文言文翻译必备的一环,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

3.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

4.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

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被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必须译出,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5.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要补出,该明确的要明确。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

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

例如: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译为:

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

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

二、精典例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而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

”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翻译: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一个杀人的人,他就追捕这凶犯,发现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了他的父亲,回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

“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

“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处理自己的政务吧吧。

”石奢说:

“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昭王的命令,自己用刀刎颈而死。

扩展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亡(鲁僖公二十三年)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

“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

“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对曰: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

君?

”曰:

“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奉匜沃盥,既而挥之。

怒,曰: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

“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赵衰曰:

“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

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曰:

“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翻译】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

“我依君父的天命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

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

”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

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俦和叔刘。

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

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隗说:

“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

”季隗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

还是让我等您吧。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

重耳走到五鹿,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

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说:

“这是上天的恩赐。

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

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

“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重耳说:

“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

“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

”重耳不肯走。

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

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

“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定能担当治国的大任。

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

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

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

”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

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

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

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

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

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

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

“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

“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

”楚成王说:

“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回答说:

“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

“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晋公子来振兴吧?

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

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

怀赢生气地说:

“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

”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

狐偃说:

“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

”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

赵衰说:

“重耳拜谢君王恩赐!

”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

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

赵衰说:

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赏析】

先贤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

重耳的经历证明这一说法是有充分的生活根据的。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几乎可以说全凭了他在国外流亡19年的经历中所遭受的磨难。

当初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

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上。

真实情况往往是,外表上装模作样,恃才逞强,处处锋芒毕

露,时时刻刻咄咄逼人,未必是真的强者,未必能成就大业。

能忍受一时的屈辱,是气度博大、胸襟开阔的表现,这才是成就大业必须具备的品质。

名著阅读

《左传》

一、概况

《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历史。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三、思想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等均有记述和评论。

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四、相关成语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

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又《僖公二十八年》:

“子犯曰: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

同“避”,舍:

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及瓜而代

《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

‘及瓜而代。

’”及:

等到。

代:

代替,接替。

等到瓜熟时派人接替。

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4.言归于好

《左传·僖公九年》: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言:

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

彼此重新和好。

5.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

“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6.狼子野心

《左传·宣公四年》:

“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

‘必杀之!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谚曰:

‘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