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176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docx

分析与分析动态高职信息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职信息与动态

高教研究室编2006年第二期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

把发展教育摆在更突出战略位置 

※※※※※※※※※※※※※※※※※※※※※※※※※※※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受国务院的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共修改了34处。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培养新型农民

  《纲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使中西部地区50%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

鼓励城市各单位开展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

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优先发展教育

  《纲要》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

推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

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

继续发展各类成人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

各级政府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

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

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阶段学生的资助制度,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

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

规范教育收费,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学课程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健全评价制度。

形成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给学校更多自主权,培育并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纲要》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

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体制,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制度。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

以深化改革为基础强化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

曲洪山于雷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要具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曲洪山,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于雷,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粮油品质检验》主讲人,研究方向为粮油储检技术。

(辽宁 沈阳 110036)

 

   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深化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职精品课程的重要途径。

   一、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当服从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打造出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必须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

几年来,我院以教育部文件指示精神为指导,在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教学改革。

从2002年开始,选择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学前教育两个专业作为改革试点。

在试点专业的带动下,全院各专业都进行了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粮食专业主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探索分层次教学;会计专业实行了“分段制十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行了模块化教学,并尝试了“订单式”教育;物业系实行了“情景逼近式”教学模式等等。

2002年省教育厅启动了第一批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项目,我院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经教育厅评审通过,我院主持6个项目,参与9个项目,其中《粮油储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现已结题,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有《高职学生素质及其培养的研究》等3个研究项目被评为辽宁省首批教育科学“十五”优秀成果。

我院还十分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组织广大教师申报院级教改项目20多项,其中5项被师范大学批准为校级教改立项。

通过广泛深入的教学改革,广大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普遍树立起职业教育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并自觉地贯彻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建设当中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个院级、校级(师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梯度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改革引领了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建设又促进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二、精品课程建设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建院伊始,我们就提出了“争创省内—流、国内知名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它是建立在对党和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和对我国高职事业发展前景的理性思考之上的。

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已占有相当规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办好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周济部长指出:

“教育的高水平应该而且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上,高等职业教育同样能办成一流的教育。

”2003年开始评选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的时候,按上级规定,没有省级改革试点专业的学校,原则上不具备参评资格,如若申报,则各项评审指标均需达到一流水平。

当时我院申报的改革试点专业尚未批下来,但我们并未因此而放弃这次机会,而是以勇于进取的态度,积极参与。

在全院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粮油品质检验》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同时,我们狠抓精品课程的机制建设和硬件建设。

为了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召开了全院精品课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总结和推广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

学院制定了《2004—2007年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其中包含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提出每年建设3—5门院级精

 品课程,四年建成15~20门精品课程,要求各系部都要有计划地抓好精品课程建设。

我们还加强了教学管理和评教工作,开发了教学测评软件。

出台了精品课奖励办法,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档次进行奖励,全力支持和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资金。

同时,建立校园网,充实电教工作的人力资源。

所有这些,都为精品课程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机制和物质条件。

现在,一个树立精品意识、争创精品课程的氛围已经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发挥了机制效应。

   三、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解读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即“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

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

而贯穿这“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就是精品课程的教学思想。

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1.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从教人员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即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

我们在这方面有两个做法:

一是有计划地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双师型”培养,让他们在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进行技能实训。

二是聘请本行业的知名专家、技术能手上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生产岗位的实践技能训练。

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者组成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构成上的另一个特点。

因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做什么”。

为此,实验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与主讲教师一样,也是师资队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

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突出要求:

它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前卫的岗位技术,必须保证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它的内容体系要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证融通”。

如,我们在《粮油品质检验》这门专业课中,讲授的是刚刚颁布的最新的国家粮油技术标准,并将国际上先进的粮油品质标准也融入了教学内容中。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尽可能地创造生产实践环境,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教师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考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实训等,并提倡和鼓励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

   4.教材建设。

除选用国家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外,我们还鼓励教师编写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训教材三者构成了我们的专业教材体系。

从编写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都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鲜、适用。

教材从内容到次序都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特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的培养展开。

其突出特征是:

它的内容就是岗位生产实际的内容,它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操作技能的阐述,是一种类似于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技能手册”。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已经重要到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地位上了。

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必须有生产岗位的技术情境去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的生产岗位上才能实现。

全院建立了2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又建立了70多个校企合作基地,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问题。

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的粮食专业,是校企合作开展得最好的。

粮食专业先后开发建立了10多个校外生产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实现了全部集中安排。

这些基地和学校有校企合作的合同保障,企业都是那些设备先进、管理完善、运作良好的现代粮油企业。

几年来,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了一般只有毕业后才能得到的“社会性”、“岗位化”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处于预就业状态。

我们的好多学生,就是在生产实习中认识了企业、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了解与认可,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

我们的粮油专业,也正是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得到了企业家的认可。

每到学生毕业前,企业老总们都会主动到校预聘毕业生,甚至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局面。

   总之,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我院跻身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行列,表明我院在课程建设上步人了新的阶段,更坚定了我们争当一流高职院校的信心。

然而,如何发挥精品课的示范指导作用,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打造更多的精品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

 

※※※※※※※※※※※※※※※※※※※※※※※※※※※※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

※※※※※※※※※※※※※※※※※※※※※※※※※※※※

杨建立 杨京楼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教育的正确定位、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及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建立(1962—),男,河北鹿泉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杨京楼(1963—),男,河北栾城县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

(河北 石家庄050035)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前后重复现象比较突出;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关系不明显;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

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客观地讲,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

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目前依然存在三种值得关注的倾向:

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三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

显然,以上三种倾向有着明显的偏颇。

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

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二、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意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宗旨、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问题均作了切实明确的规定,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同时也在制度层面上阐明了对不符合以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三、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加入WTO,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

教育部门和有关院校在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经过对比权衡,国内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缺乏系统、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与飞速发展且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明显处于滞后状态。

按照国际惯例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度超前发展,唯此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助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才能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才能实现在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中的平等对话。

为此,高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四、我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对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在借鉴有关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从学院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科学实用的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师授课及实习指导水平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打破一切框框,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市场,真正能够培养出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教学改革的目标。

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

所谓复合型,即英语+专业技能;所谓实用型即所有课程均强调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政治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增强针对性、系统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时事政策、特色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政治理论基础上,切实增强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思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按照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压缩文化基础课内容,减少课时比例。

(3)适应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对英语能力水平的客观需要,增加英语教学课时并将其设计为通课,强化听力和口语教学训练,切实增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

(4)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主干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删、简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专业主干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

(5)增加主干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时,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条件的专业实施“订单式”教学,根据“订单”企业的需要,开设专业课程,直接聘请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