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125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docx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

《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成果报告

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周静练仕钦林英华兰燕

我校承担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试验研究》课题,属四川省资阳市教育局普教科研立项课题。

该课题于2001年9月经资阳市教育科研规划办专家组评审鉴定结题,课题立足于以评价为导向,深化学校德育工作,以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小学生过错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为研究重点。

几年来,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及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育人合力,研究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研究成果在全市(区)小学使用至今,为推进全市(区)的素质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在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影响着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诸如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现代视听手段、无孔不入的因特网等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我们面临的紧迫命题。

(一)课题的论证

在我们现实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感悟到:

小学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然而,由于小学生思想认识处在极不稳定阶段,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做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长期的精雕细刻。

在这个充满矛盾斗争的曲折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随着德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化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工作正朝着科学化的轨道前进。

但是,这些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科学的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就我校过去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是采用班主任给学生写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作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和家长知道该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通过评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这一评价方式却存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评价标准随意性。

评价没有客观标准,基本上是根据班主任的印象,决定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2.评价功能的单一性。

思想品德评价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导向激励和教育功能。

但目前的评价却往往忽视这些主要功能,而把评价变成单一的鉴定分等。

3.评价内容和方式的片面性。

思想品德评价本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全面评价,方能体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但由于没有全面标准,所以造成班主任关心的内容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内容。

在评价方式上只采用班主任一人对学生评价,而对了解学生比较多的班级同学和学生家长都被排斥在外,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

4.评价结果实效差。

由于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既没有客观标准又没有全面的内容和评价方式,再加上只注意作出结论,而忽视导向、激励、教育等重要功能,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实际效果不可能很好,实际上班主任写的评语往往是千人一面,空洞无物,很难从中得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有价值信息,对学生的教育也无多大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学生思想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有了进一步地思考,我们认为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制订新的标准,完善评价程序,方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所以我校确定以此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德育与思想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德育评价与思想品德评价也就不是同一概念了。

德育是指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

德育评价就是指对德育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效果作出事实分析的一种价值判断。

品德是指存在于个体思想意识中的,符合某种思想观点,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稳固特征。

一种完整的品德,应包括平衡而和谐地发展着的思想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与行为习惯等诸因素,人的思想品德是个体内部意识中的某种相对持久稳定的特征,它涉及个人的政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等各个层面。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诸因素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

这种评价就评价对象而言,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群体,也就是可以是某一学生,也可以是某一班级或某一年级学生。

就评价内容而言,可以是对构成品德诸因素的综合评估,反映思想品德评价是对其发展状态的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是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为评价对象,它可以针对某一个体的思想品德,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品德发展状况,还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某一特定品德因素。

它可以是教育过程中开展的教育性或工作性评价,也可以是总结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促使小学生全面发展,反映他们思想品德发展真实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新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标准。

2.通过研究形成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

3.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使用恰当的方法,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现行小学生思想品德和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现状。

2.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途径。

3.研究品德目标和德育内容。

4.研究品德学习理论和德育方法的作用。

5.研究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三)研究对象

我校1~6年级共计24个班,187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01级和2004级为重点试验年级,以便掌握试验周期。

(四)研究步骤及方法

第一阶段:

1988年2月~1998年7月。

①教师理论培训;②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

③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现状调查;④申请立项。

该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法。

第二阶段:

1998年9月~2001年2月。

①形成初步的评价标准。

②形成初步的评价操作操序③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评价标准和操作程序,该阶段采用教育实验,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法。

第三阶段:

2001年3月~2001年7月。

①进一步完善标准和程序。

②收集资料,总结成果,拟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③申请结题验收。

该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实施

(一)学习与培训

1.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法规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

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们依法从事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自觉性,明确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不是“说起来重,做起来次要,实际上忽略”的工作,改变了教师们头脑中认为的“德育是软指标”的观点。

2.组织教师们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评估》、《教育科学论坛》等书籍,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对教育评价有了一定的了解。

3.深入实际,全面分析学生,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依据,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几个方面认真分析,达到平时工作有的放矢的目的。

4.通过专题讲座、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课题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评价的能力。

如开展“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培养”、“小学生品德与学习”、“小学生个体品德的评价”、“以德育评价为导向,深化德育工作”、“依据学科特点,发挥德育优势”等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使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有了明显地提高。

4.指导教师进行“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研究

(1)学会调查,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的目标、内容,设计调查表,问卷访谈提纲,资料收索方向;运用填表、答卷、谈话方式进行资料收信。

(2)学会分析。

有了调查的资料,要求教师对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个案进行分析,找出其实质的东西,为研究奠定基础。

(3)学会借鉴。

国内外都有比较好的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过杂志、电视、因特网等途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借鉴他人成功之处,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走入死胡同。

(二)调查学生思想品德及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现状

为了掌握我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进行摸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准备了充分的资料。

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自查表

内容

评价等级

较差

品德纪律

1.尊敬国旗,爱护国旗,认识国微,会唱国歌。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小同学,听从师长教导。

3.自尊自重,对人热情礼貌,能为他人着想,肯帮助别人。

4.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劳动,认识完成集体交予的任务

5.爱护公共财物,自觉爱护课桌椅和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

6.生活俭朴,不乱花零用钱。

7、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并改正。

8.有初步的辨别美与丑、好与坏的能力。

9.自觉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共秩序。

10.天天佩带红领巾或队微,排队集合快、静齐。

学习劳动

1.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胆举手发言

2.能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认真预习与复习,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3.爱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4.学习上有兴趣,有毅力。

5.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

体育卫生

1.有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动作正确。

3.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

4.遵守公共卫生,自觉执行《城市卫生管理条例》

5.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总分

注:

“好”为5分,“较好”为3分,“一般”为1分,“较差”为0分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品德纪律”栏中,1、2、8评好的较多,3、4、5、7、评较好的要多一些,而6、9、10项要差一些。

在“学习劳动”栏内,反映出来的差别就比较大,体育卫生栏中存在同样的问题。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总体情况

项目

待人

劳动

爱公物

关心

集体

科学

尊重

待客

不损坏公物

节约

百分比

33.6

54.1

54.1

30.0

73.7

44.2

29.1

44.4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特征

项目百分比年级

待人

劳动

爱公物

关心

集体

科学

尊重

待客

不损坏公物

节约

低年级

27.2

46.2

46.2

25.5

83.3

51.3

37.2

55.7

中年级

11.4

54.2

57.5

24.2

57.1

41.4

23.3

32.8

高年级

52.2

62.3

52.2

41.0

79.7

39.1

44.9

40.5

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

第一,当前我校小学生各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水平较低。

其中6个项目8个数据中,有6个未过半数。

特别是在关心集体、爱劳动,自觉守纪律三项要求的品德指标方面已形成行为习惯的仅有30%。

第二,劳动习惯较差,这是当前小学儿童中的普遍现象。

如果再细分析一下,在家庭中能自理生活,如收拾被褥的只占26.4%;参加家务劳动的如洗碗只占13.2%;但做值日的达50.5%。

可见,当前小学生在家里的劳动习惯更差,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自觉劳动的习惯,能注意节约的只占44.2%,还有27.3%的孩子不爱护公物。

第三,小学生某些道德行为习惯发展较好。

尽管总体水平偏低,但小学生关心父母、他人、教师的习惯达50%左右,这是发展得比较好的。

第四,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是“马鞍”型。

由“年龄特征表”可知,低年级和高年级水平较高,中年级水平较低。

按理说中年级各项数据都应比低年级高,可实际上并不如此。

这表时,低年级形成的行为习惯,可实际上并不如此。

这表明,低年级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一种依附“家长和教师权威”的行为习惯,它并不稳固,一旦到了中年级,由于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有些小学生显得不完全“听话”了,于是可能破坏原先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因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

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回升,不仅是数量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质量问题,说明他们的道德行为带有一定的自觉性。

(三)探索小学生品德培养途径

我们根据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在教育性活动与交往中统一多方面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规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意,导之以行”的原则,采取“激—动机,讲—要求,练—行为,导—示范,促—评价”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

根据小学生动机发展的特点,通过集体舆论、班风、奖惩、责任等激发小学生的道德动机。

2.促成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理解。

根据奥苏贝尔曾指出的认知结构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可将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演绎为以下几种:

①传授的内容审美观点儿童的认知结构所包容。

如认知结构中已有“不扰乱社会秩序”认识,“遵守集合纪律”就易于纳入认知结构。

②传授的内容包容了儿童的认知结构。

如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有“不打人骂人”的认识,传授教学内容“不要伤害别人”就易于纳入认知结构。

③迁移。

如儿童认知结构已有固定、清晰、辨别力强的“遵守学校纪律”的认识,就容易迁移到“遵守公共场所的纪律”方面去。

3.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

“练”是核心。

练习是要将要求掌握的行为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细小动作,逐一练习,以至熟练。

在练习过程中,特别是对已有的不良行为消除。

要采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要求相对照的途径。

如把自己的行为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对照。

为此我们还专门制订了《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和《一周常规》,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此外,教师还要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耐心训练和加强指导。

4.树立模仿的榜样。

模仿是加强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做到以身作则,榜样人物要符合权威性和相似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5.客观公正地地评价。

评价要及时,要贯穿训练过程。

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及时反馈训练效果,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四)设置具体德育活动目标和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1.各年级的德育活动目标

(1)一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工作目标

阶段目标:

着重向学生进行初步的生活常识和日常行为准则的教育以及爱父母的教育,让学生尽快熟悉、适应学校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争取做一个好学生。

品德认识方面:

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学会关心、热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从学生能够理解的具体事物入手,进行一些浅显的国家常识教育,进行初步的学习意义的教育。

行为习惯方面:

知道小学生应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初步了解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基本规范,会使用部分礼貌用语,在公共场所能遵守秩序;初步形成按时上学,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初步养成爱好个人卫生的习惯。

心理素质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和集体生活的适应性,培养勇敢的精神和诚实的品格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不任性、不撒娇、不乱发脾气。

品德能力方面:

学会做值日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初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不受骗上当。

(2)二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工作目标

阶段目标:

着重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争取做一个党的好孩子。

工作目标——

品德认识方面:

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尊敬、关心老师,关心、爱护同学,继续进行一些浅显的国家、政治常识教育;进行少先队知识教育;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行为习惯方面:

知道《小学生守则》的基本要求,遵守课堂纪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日常生活准则,会使用20字礼貌用语;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懂得爱护公共财物。

心理素质方面:

继续培养诚实的品格,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勇敢和与小伙伴合作的精神,培养初步的自控能力和初步的自我意识。

品德能力方面:

学会做一些家务事,会为老师、同学做好事,初步具有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三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工作目标。

阶段目标:

着重进行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和一些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热爱班级集体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初步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防止产生各种不良品德行为和学习成绩下降,争取做一名合格的集体成员。

工作目标——

品德认识方面:

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集体,逐步养成集体观念,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知道学习的社会意义;进行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初步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初步养成是非的能力。

行为习惯方面:

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的习惯;初步养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人合作、为他人着想和服务的习惯;初步形成认真好学、虚心好问、不怕困难的学风;初步养成不挑食、不乱花钱的习惯。

心理素质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坚持的意志品质;懂得勇敢与逞强蛮干的区别,克服嫉妒等不良品质。

品德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培养帮助家庭、他人能力。

(4)四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工作目标

阶段目标:

着重进行社会生活常识和有关法规的教育;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情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教育,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工作目标——

品德认识方面:

对学生进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自觉遵守集体生活的准则,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继续进行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认识学习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继续进行基本生活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

行为习惯方面:

继续培养和巩固已形成的各种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爱护校园环境和公共卫生的习惯;培养刻苦认真,勤学好问的作风;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的习惯。

心理品质方面:

培养学生谦虚、守时、守信、认真负责的品质;培养勇敢、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发展气质的积极品质,减少气质的消极品质。

品德能力方面:

学会接待客人;培养帮助老师,公众的能力;初步学会开展小队、中队活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

(5)五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工作目标

阶段目标:

着重进行浅显的政治常识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劳动的理念和习惯,初步树立远大的志向,争取做一名好少年。

工作目标——

品德认识方面:

进行有关的政治常识教育,进行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的志向。

行为习惯方面: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养成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的行为习惯。

心理品质方面:

培养待人宽厚,为人诚实正直的品质,培养做事有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心和恒心。

品德能力方面:

进一步提高判断是非,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参加班级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6)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工作目标

阶段目标:

着重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观点的教育和政治常识教育,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教育,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工作目标——

品德认识方面:

认识我们国家的性质,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知道我国现行的基本国策和主要任务;初步树立为“四化”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的远大志向;初步掌握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基本观点。

行为习惯方面:

初步养成批评的习惯;巩固已形成的良好习惯。

心理品质方面:

培养自尊自爱,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

品德能力方面:

初步培养认真观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能为学校工作和班队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独立设计组织开展一些活动;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2.小学德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国家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小学阶段的德育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的教育

热爱祖国的教育具体包括:

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自己的班级、同学和学校,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家乡,尊敬国旗、国微,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长历史、丰富资源、灿烂文化和我国人民对人类的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知我中华”的基础上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具体包括:

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把国家和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一致的,热爱中国共产党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据标志;初步了解党的革命传统和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做党的好孩子。

(3)热爱人民的教育

热爱人民教育主要包括:

让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俭朴、诚信好、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意识和感情;懂得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助人为乐、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与各民族儿童、外国小朋友好相处。

(4)热爱集体的教育

热爱集体的教育主要包括: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懂得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主动为集体争光;在集体能做到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主要包括: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要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

(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主要包括:

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关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学习、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不迷信、不参加任何封建迷信活动,提倡爱动脑筋,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主要包括: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仪;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