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061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PS期末复习资料.docx

GPS期末复习资料期末复习资料GPS期末复习第一章1.GPS系统由空间星座部分(GPS卫星星座包括21颗正式的工作卫星和3颗活动的备用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内,每个轨道4颗,平均轨道高度20200km;保证在每天24小时的任何时刻,在高度角15以上,能够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基本功能:

接收和存储由地面监控站发出的导航信息,接收并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利用卫星的微处理机,对部分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星载原子钟提供精密时间标准;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在地面监控站的指令下,通过推进器调整卫星姿态和启用备用卫星。

地面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5个地面站组成,包括主控站1个,监测站5个,注入站3个,通讯与辅助系统)监测站:

对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并监测卫星的工作状况。

主控站:

协调和管理地面监控系统,主要任务:

根据本站和其它监测站的观测资料,推算编制各卫星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修正参数,并将数据传送到注入站;提供全球定位系统时间基准;各监测站和GPS卫星原子钟,均应与主控站原子钟同步,测出其间的钟差,将钟差信息编入导航电文,送入注入站;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使之沿预定轨道运行;启用备用卫星代替失效工作卫星。

注入站:

在主控站控制下,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它控制指令等,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

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硬件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微处理机和终端设备组成。

GPS接收机硬件主要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及观测量,并经简单数据处理而实现实时导航和定位。

GPS软件主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精加工,以便获得精密定位结果。

2.GPS相较其他导航定位系统的特点:

功能多,用途广(可用于测量、导航、测时、测速及授时);定位精度高;实时定位。

3.相对于经典的测量技术,GPS定位技术的特点:

(1)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但应保证观测站上方开阔;

(2)定位精度高;(3)观测时间短;(4)提供三维坐标;(5)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6)全天候作业。

4.服务方式:

通过由多颗卫星所组成的卫星星座提供导航定位服务5.定位原理:

空间距离交会6.测距原理:

被动式电磁波测距第二章1.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是描述卫星运动、处理观测数据和表达观测站位置的数学与物理基础。

在GPS定位测量中,采用两类坐标系,即天球坐标系(用于描述卫星运行位置和状态)与地球坐标系(用于描述地面点的位置)。

2.天球坐标系与地球坐标系的区别:

天球坐标系是一种惯性坐标系,其坐标原点及各坐标轴指向在空间保持不变,用于描述卫星运行位置和状态;地球坐标系则是与地球相关联的坐标系,用于描述地面点的位置。

3.国家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的区别:

国家坐标系按规定进行投影分带,通常是是6带或3带,投影面为国家大地基准所确定的参考椭球面,投影带中央经线的投影为纵轴,赤道投影为横轴,它们的交点为原点。

独立坐标系不按国家坐标系方法进行定义。

(它分为地方坐标系和工程坐标系。

地方坐标系采用标准投影公式,投影中央经线根据具体要求人为指定,投影面为当地的平均高程面,工程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和坐标轴的指向都根据具体要求人为指定,坐标归化到指定的高程面上。

)4.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UTM坐标系之间的区别:

从投影几何方式看,高斯-克吕格投影是“等角横切圆柱投影”,UTM投影是“等角横轴割圆柱投影”;高斯投影带中中央经线保持长度不变,UTM投影带中有南纬80度、北纬84度两条等高圈,投影后两条割线上没有变形,中央经线上长度比0.9996;从分带方式看,两者的分带起点不同,高斯-克吕格投影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3;UTM投影自西经180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177,因此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第1带是UTM的第31带;我国大于等于50万的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多采用六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三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多用于大比例尺测图。

而卫星影像资料常采用UTM投影;UTM投影带内变形差异比高斯投影更小。

5.GPS定位时间系统与协调世界时UTC之间的区别:

UTC是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世界时采用润秒或跳秒的方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接近,GPST属于由GPS主控站原子钟控制的原子时系统,秒长与原子时相同,但与国际原子时的原点不同。

6.GPS所采用的的坐标系是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

(WGS是属于协议地球坐标系的一种)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西安坐标系的椭球类型为:

参考椭球,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的椭球类型为:

总地球椭球。

7.GPS测量中时间的意义:

确定GPS卫星的在轨位置;确定测站位置;确定地球坐标系与天球坐标系的关系。

时间测量的测量基准:

时间的单位(尺度)是原子时秒长,原点(起始历元)取1980年1月6日零时的协调世界时。

时间基准:

以一定数目的守时设备确定,GPS时由主控站提供基准。

GPS时间系统属于原子时。

8.恒星时,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区别:

恒星时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同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春分点两次经过地方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恒星日。

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本地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平太阳日,包含24个平太阳时。

真太阳时以真正的太阳为参考点,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一个真太阳日,一个真太阳日分为24小时。

由于真太阳的运行速度和时角变化率不均匀,不适于作为计量均匀时间的基准。

一个恒星日=一个平太阳日-355.909。

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时刻之差即为时差。

第三章1.无摄运动,是将地球视作匀质球体,且不顾及其它摄动力的影响,卫星只是在地球质心引力作用下而运动。

受摄运动,在考虑摄动力的作用下的卫星运动。

卫星的无摄运动可用开普勒定律来描述。

2.卫星受到的作用力分两种:

地球质心引力,摄动力。

除受到地球中心引力,还受到以下各种摄动力:

地球体不规则及质量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作用力;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太阳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压力;大气的阻力;地球潮汐的作用力、磁力。

3.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卫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质心位居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该定律表明,卫星相对于地球质心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该椭圆有着固定的形状和大小,椭圆上距离地球质心最远的一点称为远地点,距离地球质心最近的一点称为近地点。

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的地心向径,即地球质心与卫星质心间的距离向量,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它表明,卫星沿轨道椭圆的运行速度在不断变化,在近地点处速度最大,在远地点处速度最小。

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椭圆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其比值等于地球引力常数的倒数。

4.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对卫星的运动的影响:

引起运动轨道平面在空间旋转,使升交点赤径产生周期性变化;引起近地点在轨道平面内旋转,导致近升交距的变化;引起平近点角的变化。

5.日、月引力对卫星的运动的影响:

日、月引力引起了卫星位置摄动,主要表现为一种长周期摄动,它们作用在GPS卫星上的加速度约为510-6(m/s2),如果忽略该项的影响,将造成径向、法向和切向上产生50至150m的位置误差。

6.GPS卫星星历分为预报(广播)星历(卫星将地面监测站注入的有关卫星轨道的信息,通过发射导航电文传递给用户,用户接收到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即可获得所需要的卫星星历,即广播星历)和后处理(精密)星历(是一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卫星跟踪站观测资料,经过事后处理直接计算的卫星星历,它向广大用户提供有偿服务,所以大大提高了卫星星历的精度)。

7.GPS卫星钟的基本频率为:

10.23MHz。

C/A码码率=1.023MHz,P码码率=10.23MHz,D码码率=50Hz码:

是指一种表达信息的二进制数及其组合,是一组二进制的数码序列。

码的度量单位是比特。

8.GPS的测距码信号包含C/A码和P码两种伪随机噪声码信号,其特点为:

C/A码特点:

码长较短,易于捕获,通过捕获C/A码所得信息,可以方便捕获P码,通常称C/A为捕获码;码元宽度较大,精度较底,称C/A为粗捕获码。

P码特点:

多通过C/A码捕获,码长更短,周期长,精度高,用于较精密导航和定位(精码)。

9.导航电文(D码):

向用户提供卫星轨道参数、卫星钟参数、卫星状态信息及其它信息。

导航电文组成内容:

遥测码位于各子帧的开头,用来表明卫星注入数据的状态;转化码位于每个子帧的第二个字码,提供用户从捕获的C/A码转换到捕获的P码的Z计数。

第一数据块位于第一子帧的第3-10字码,内容包括标识码、时延差改正、星期序号、卫星的健康状况、数据龄期、卫星时钟改正系数。

导航电文的第2、3帧组成数据块II,内容是GPS卫星星历,是GPS卫星为导航、定位播发的主要电文。

第4、5子帧是数据块III,内容包括所有GPS卫星的历书数据。

10.伪随机噪声码测距原理:

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经过t秒传播后到达接收机时,接收机在自己的时钟控制下产生一组结构完全相同的测距码复制码,并通过延时器使其延迟时间t将这两组测距码进行相关处理直到自相关系数R(t)=1,使接收机所产生的复制码与接收到的GPS卫星测距码完全对齐,此时t=t.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为t与c的积。

11.GPS卫星信号的调节方法:

码相关法:

将所接收到的调制信号(卫星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复制码相乘。

技术要点:

卫星信号(弱)与接收机信号(强)相乘。

特点,限制:

需要了解码的结构。

优点:

可获得导航电文,可获得全波长的载波,信号质量好(信噪比高)。

平方法:

将所接收到的调制信号(卫星信号)自乘。

技术要点:

卫星信号(弱)自乘。

特点,优点:

无需了解码的结构。

缺点:

无法获得导航电文,所获载波波长为原来波长的一半,信号质量较差(信噪比低,降低了30dB)。

12.载波相位测量的原理:

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量是GPS接收机所接收的卫星载波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基准信号的相位差。

载波相位测量的特点:

优点:

精度高,测距精度可达0.1mm量级;难点:

整周未知数问题,整周跳变问题。

13.测距码测距原理利用测距码测距的必要条件:

必须了解测距码的结构利用测距码进行测距的优点:

采用的是CDMA(码分多址)技术;易于捕获微弱的卫星信号;可提高测距精度;便于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如AS)。

第四章1.GPS测量定位方法分类定位模式可分为绝对定位(单点定位),相对定位(差分定位)。

定位时接收机天线的运动状态:

静态定位-天线相对于地固坐标系静止;动态定位-天线相对于地固坐标系运动。

获得定位结果的时效:

事后定位,实时定位观测值类型:

测距码伪距测量(绝对),载波相位测量(相对)。

GPS绝对定位是以地球质心为参考点,确定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又称单点定位。

基本原理是:

以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观测量为基准,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确定用户接收天线所处的位置。

实质是:

空间距离后方交会。

特点,优点:

一台接收机单独定位,观测简单,可瞬时定位;缺点:

精度主要受系统性偏差的影响,定位精度低。

GPS相对定位是确定进行同步观测的接收机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方法。

特点,优点:

定位精度高。

缺点:

多台接收共同作业,作业复杂;数据处理复杂;不能直接获取绝对坐标。

2.单差、双差、三差模型及特点:

单差模型:

指不同观测站,同步观测相同卫星所得观测量之差。

消除了卫星钟差的影响,大大削弱了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大大削弱了对流层折射和电离层折射误差的影响。

双差模型:

即不同观测站,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所得单差观测量之差。

消除了接收机钟差的影响但可能组成的双差观测方程数将进一步减少。

三差模型:

即于不同历元,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所得双差观测量之差。

消除了整周未知数的影响但使观测的方程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3.差分GPS(DGPSDifferentialGPS):

利用设置在坐标已知的点(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测定GPS测量定位误差,用以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其它GPS接收机(流动站)测量定位精度的方法。

差分GPS的分类:

根据时效性分为实时差分,事后差分;根据观测值类型分为伪距差分,载波相位差分;根据差分改正数分为位置差分(坐标差分),距离差分;根据工作原理和差分模型分为局域差分(包括单基准站差分,多基准站差分),广域差分;根据信息的发送方式可分为伪距差分,相位差分及位置差分。

实时差分动态定位是通过DGPS的传输,在观测的同时解算出载体的位置。

后处理差分动态定位是观测完成之后进行测后的联合处理。

位置差分和距离差分的特点:

位置差分的特点,差分改正计算的数学模型简单,差分数据的数据量少,基准站与流动站要求观测完全相同的一组卫星。

距离差分的特点,差分改正计算的数学模型较复杂,差分数据的数据量较多,基准站与流动站不要求观测完全相同的一组卫星。

单基准站局域差分,优点:

结构、模型简单;缺点:

差分范围小,精度随距基准站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可靠性低。

多基准站局域差分,优点:

差分精度高、可靠性高,差分范围增大;缺点:

差分范围仍然有限,模型不完善。

广域差分,优点:

差分精度高、差分精度与距离无关、差分范围大;缺点:

系统结构复杂、建设费用高。

4.产生周跳的原因:

信号被遮挡,导致卫星信号无法被跟踪;仪器故障,导致差频信号无法产生;卫星信号信噪比过低,导致整周计数错误;接收机在高速动态的环境下进行观测,导致接收机无法正确跟踪卫星信号;卫星瞬时故障,无法产生信号。

周跳的特点:

只影响整周计数-周跳为波长的整数倍;将影响从周跳发生时刻(历元)之后的所有观测值。

周跳的探测、修复方法:

屏幕扫描法(特点:

费时、只能发现大周跳;由于原始的载波观测值变化很快,通常观察的是某种观测值的组合),高次差法,多项式拟合法,MW观测值法,残差法(特点:

可以发现小周跳)。

5.整周未知数的确定方法及方法含义:

整周未知数的平差待定参数法-经典方法,把整周未知数当做平差中的待定参数,在平差计算中与其他未知数一同解出,按最小二乘法原理,用过平差求解整周未知数。

整周未知数取解有整数解(固定解和)实数解(浮动解)两种。

整数解:

求初始解,确定基线向量的实数解和整周未知数的实数解,将整周模糊度固定为整数,求固定解。

浮动解:

基线较长,误差相关性减弱,初始解的误差将随之增大,从而使模糊度参数很难固定,整数化的意义不大。

三差法(多普勒法):

原理为波源与观测者相对运动,接收机频率随距离异变。

最小二乘搜索法:

首先确定未知点的初始坐标,进而求出整周未知数的初值,然后以此值为中心,建立搜索区域,最后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在此区域搜索出正确的整周未知数。

交换天线法:

在观测之前,先在基准站附近5-10m处选择一个天线交换点,将两台接收机天线分别安置在该基线两端,同步观测若干历元(12分钟),在保持对GPS卫星连续观测且天线高度不变的条件下,相互交换天线,并继续观测若干历元,最后将两天线恢复到原来位置。

此时,假设在固定站与天线交换点之间的基线向量视为起始基线向量,利用天线交换前后的同步观测量,求解基线向量,进而确定整周未知数。

已知基线法:

将已修复周跳、剔除粗差后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组成法方程式,然后将已知的基线向量代入法方程式并求解模糊度参数,最后再用取整法或置信区间法将求得的实数模糊度固定为整数。

快速模糊度解算法(FARA):

搜索候选模糊度,将所有模糊度值挑选出来,构成很多候选模糊度组合;确定最优整数模糊度组合;对备选模糊度组合进行数理统计检验(可利用互差检验和双频检验);确认最优解的三项统计检验,将搜索出来的最优整数模糊度组合,代回原法方程式平差计算,得出基线向量解和方差阵(基线向量的整数解和初始解的一致性检验,整数解和初始解的单位权中误差的一致性检验,整数解中最小单位权中误差与次最小单位权中误差间的显著性检验)。

7.卫星的空间分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在GPS静态定位中其定位精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个是单位权中误差(它是由码相关伪距测量的精度、卫星星历精度以及大气折射影响等因素确定的);另一则为未知参数的协因数矩阵(是由观测卫星的空间几何分布确定)。

在导航及定位测量中,记未知参数的协因数矩阵为Q,那矩阵中各元素反映了在不同的卫星空间几何分布情况下,不同参数的定位精度及其相关性信息。

利用这些元素来描述卫星空间分布对精度的影响。

有:

三维位置精度PDOP;钟差精度因子TDOP;垂直分量精度因子VDOP;水平分量精度因子HDOP。

这四个因子就反映了卫星的空间位置对定位的精度的影响。

8.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的方法及特点:

(1)快速静态测量,特点:

要求接收机在每一用户站上静止进行观测,也就是用户站的接收机在流动过程中不必保持对GPS卫星的连续跟踪,定位精度可达到1-2cm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等。

(2)准动态测量,特点:

要求流动的接收机在观测工作之前,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进行观测,以便快速的解算整周未知数实时的进行初始化工作。

初始化后,流动的接收机在每一流动的观测站上,只需静止观测几个历元,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的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目前定位的精度可达到厘米级。

要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失锁,便要重新初始化。

主要应用于地籍测量、碎步测量、路线测量和工程放样等。

(3)动态测量,特点:

一般需要在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的观测数分钟以便进行初始化工作。

之后,运动的接收机预定的采用时间间隔自动的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的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

目前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这种模式也需要保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

9.载波相位差分的基本原理:

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通过无线电设备实时地将观测数据及测站坐标信息传送给用户,用户站一方面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另一方面通过无线电接收机设备接收基准站传送的信息,根据相对定位原理进行数据处理,实时地以厘米级的精度给出用户站三维坐标。

载波相位差分方法:

(1)改正法:

基准站将载波相位的改正量发送给用户站并对用户站的载波相位进行改正实现定位。

(2)求差法:

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用户站,并由用户站对观测值求差进行坐标解算。

采用差分观测值的缺陷(求差法的缺陷):

数据利用率低(只有同步数据才能进行差分);引入基线矢量替代了位置矢量;差分观测值间具有了相关性,使处理问题复杂化(参数估计时,观测值的权阵);某些参数无法求出(某些信息在差分观测值中被消除)。

10.差分观测值分类:

按差分方式可分为站间差分,星间差分,历元间差分;按差分次数可分为一次差,二次差,三次差。

定义:

将相同频率的GPS载波相位观测值依据某种方式求差所获得的新的组合观测值(虚拟观测值)。

特点:

可以消去某些不重要的参数,或将某些对确定待定参数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因素消去或消弱其影响。

求差方式:

站间求差,卫星间求差,历元间求差。

站间求差(站间差分)的特点:

消除了卫星钟差影响,削弱了电离层折射影响,削弱了对流层折射影响,削弱了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

求差方式:

同步观测值在接收机间求差。

星间求差(星间差分)的特点:

消除了接收机钟差的影响。

求差方式:

同步观测值在卫星间求差。

历元间求差(历元间差分)的特点:

消去了整周未知数参数。

差分方式:

观测值在历元间求差。

第五章1.GPS测量误差的分类:

项目误差来源对距离测量的影响卫星部分星历误差;钟误差;相对论效应1.515信号传播电离层;对流层;多路径效应1.515信号接收钟的误差;位置误差;天线相位中心变化1.515其他影响地球潮汐;负荷潮1.0根据误差的性质,分为偶然误差包括卫星信号的多路径效应及观测误差;特点:

随机,量级小毫米级。

系统误差包括卫星的轨道误差,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大气折射差;特点:

具有某种系统性特征,量级大最大可达数百米。

消除或消弱各种误差影响的方法:

模型改正法:

建立系统误差模型,对观测量进行修正;参数法:

引入相应的未知参数,在数据处理中同其他未知参数一并求解;求差法:

将不同观测站对相同卫星进行的同步观测值求差。

回避法:

选择合适的观测地点,避开易产生误差的环境;采用特殊的观测方法;采用特殊的硬件设备,消除或减弱误差的影响。

2.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

(1)卫星星历误差:

由卫星星历给出的卫星在空间的位置与卫星的实际位置之差。

GPS卫星星历的数据来源有广播星历(精度:

无SA为2030米,有SA为100米)和实测星历(精度可达1厘米)。

消弱星历误差的方法:

精密定轨(后处理),相对定位或差分定位。

(2)时钟误差包括卫星钟误差和接收机钟差。

卫星钟差:

物理同步误差,数学同步误差;应对方法:

模型改正,相对定位或差分定位。

接收机钟差:

GPS接收机一般采用石英钟,接收机钟与理想的GPS时之间存在的偏差和漂移;应对方法:

作为未知数处理,相对定位或差分定位。

(3)相对论效应:

狭义相对论,原理:

时间膨胀;钟的频率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广义相对论,原理:

钟的频率与其所处的重力位有关。

3.与卫星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1)电离层折射误差:

以信号的传播时间乘上真空中光速而得到的距离将不等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几何距离,由此产生的偏差。

减弱措施:

利用双频观测量(利用双频观测值直接计算出延迟改正或组成无电离层延迟的组合观测量);利用电离层改正模型(无论何种情况下改正模型的精度均优于2mm);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对小于20km的短基线可达到高精度,但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加,其精度也随之明显降低);选择有利观测时段(一般为晚上)。

(2)对流层折射误差:

由于对流层的折射对观测值的影响可分为干分量和湿分量两部分,干分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和压力,湿分量主要取决于信号传播路径上的大气湿度和密度。

减弱措施:

在测站直接测定其气象参数,并采用上述对流层模型加以改正;引入描述对流层影响的附加待估参数,在数据处理中一并求得;利用同步观测量求差。

(3)多路径效应:

由于多路径的信号传播所引起的干涉时延效应。

多路径误差:

在GPS测量中,被测站附近的物体所反射的卫星信号(反射波)被接收机天线所接收,与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接波)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

特点:

与测站环境有关,与反射体性质有关,与接收机结构、性能有关。

应对方法:

观测上,选择合适的测站,避开易产生多路径的环境;硬件上,采用抗多路径误差的仪器设备;数据处理上,利用加权、参数法、滤波法、信号分析法进行处理。

4.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1)观测误差:

包括观测信号分辨误差(应对方法:

适当增加观测时间)、接收机天线的安置误差(应对方法:

在精密定位时仔细操作,在变形监测时采用强制对中装置)。

(2)接收机钟误差:

GPS接收机采用高精度石英钟。

应对方法:

作为未知参数求解;可将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表示为时间多项式,并在观测量的平差计算中求解多项式的系数;卫星间求差;在高精度的GPS定位时采用外接原子钟。

(3)载波相位观测的整周未知数(当前最精密的观测方法)(4)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偏差:

应对方法:

使用相同类型的天线并进行天线定向(限于相对定位);模型改正。

5.其他误差来源:

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潮汐的影响。

第六章1.GPS测量定位的技术设计的内容:

GPS控制网的精度、密度设计;GPS控制网的基准(位置及尺度基准)设计;GPS控制网的网形设计。

GPS控制网的精度设计的意义:

由于测量目的的不同,具体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国标中将GPS按其精度划分为六个精度级别。

而正因为实际测量时的目的、趋于方向的不同,精度要求就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测量的情况、要求来选择精度,也就是要对GPS控制网的精度设计。

GPS控制网的密度设计的意义:

密度设计的必要性是与精度设计的必要性一样的,是要根据具体的任务、服务对象和要求,具体实现对GPS点的布设的,同样密度设计尤其必要性。

GPS控制网的基准设计的意义:

GPS测量获得的GPS基线向量,它属于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而实际我们需要的是国家坐标系和地方独立坐标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