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705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docx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

 

洪泽县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洪泽县农业委员会

“十二五”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以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提高。

为了应对挑战,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种植业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

以来,我县种植业生产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落实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为前提,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化为主线,以突出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切实履行部门职能,强化高效服务,全县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就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种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的71.4万亩扩大到的85.38万亩,增加13.98万亩,增幅达19.58%;平均亩产由的445公斤提高到的476公斤,增加31公斤,增幅达6.97%;总产由的31.76万吨提高到的40.52万吨,增加8.76万吨,增幅达27.58%。

期间,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持续六年增产。

2、优势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稳步扩大。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升级,高效农业规模化加速推进。

,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达18.97万亩,占全县种植业总面积的39.7%;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8.2万亩,新增3.4万亩;高效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6.6万亩,新增2.2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达60万平方米,新增30万平方米。

全县新建高效农业园区基地6个,项目示范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在万集镇万集居委会改(扩)建成占地120多亩集菌种生产、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原材料供应、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培训中心,建成全县第一家农家乐中食用菌采摘园,当前已成为大学生村官实习创业基地;在仁和镇超群村建成了占地300多亩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大户12户;在东双沟镇沿河村建成了占地650多亩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承包户年收益均达5万元以上;在高良涧镇越城村建成了占地1000多亩的珍稀植物种植园,引进示范珍稀新品种6个,推广应用新技术3项,实现200多农户就业,辐射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在三河镇建成6000多亩的中药材健康产业园;在岔河镇、黄集镇等镇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及常规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

3、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

当前全县已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5个,“三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37万亩,“九牛”牌有机米、“洪泽湖”牌大米曾获得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产品称号。

在岔河镇建成5000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米示范区和江苏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全县共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达4500只,在共和镇再刚养殖场,新建200立方米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1处;在朱坝镇、岔河镇、仁和镇、万集镇、共和镇等镇建成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站6处,同时配备了出料车6辆,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进。

同时开展了以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工作。

我们在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推行发放准入证制度,做好检测台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强化。

近几年在第一农贸市场、第二农贸市场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5000多批次,没收、销毁不合格蔬菜350多公斤,较好地控制了药残超标的蔬菜入市销售,防止了蔬菜中毒事件的发生。

4、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全县共有23个稻米加工企业获得QS认证标志,年加工能力在25万吨以上。

相继培育了苏粮米业、润禾米业、淮安明天种业、维尔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多个;组建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达220多个。

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与壮大,有效带动了优势特色基地与市场的链接和增值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粮油等种植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包装的比率达30%以上。

5、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以建设县级稻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为基础,以实施稻麦油良种推广补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高产增效创立、农业三项工程、高效农业等项目为重点,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稻麦、蔬菜及油菜新品种。

经过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与联合,全县以来共组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质稻麦及油菜新品种50多个、蔬菜新品种20多个,应用面积达160万亩次。

二是经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又被列为续建县,、为项目巩固县,全县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9.4万亩,覆盖120个行政村(居委会)、80000农户,年填写发放小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推荐卡16万份,推荐卡入户率达100%。

销售配方专用肥1多吨,施用面积30万亩。

5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会议观摩了我县测土配方施肥现场;5月,全省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推动科技入户。

我县是首批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县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

经过广泛而又深入地实施全国和省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启动实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现了稻麦和蔬菜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双扩大”,产量和效益“双增加”,科技示范户生产技能和示范能力“双提高”,责任农技推广服务制度和镇级农技推广职能“双落实”,农村干群和县镇领导工作评价“双满意”。

,全县1000名水稻、小麦科技示范户和400户园艺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率均达95%以上。

四是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十一五”期间,我县组织实施了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致福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培训工程,加快了培育新型农民的进程,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以来,全县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56场次、培训农民75575人次;举办农民创业培训31期、培训2415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61人;举办致福工程培训37期,培训161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21人。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以政策落实为先导,增强了发展动力。

一是坚持把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县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业发展渠道。

按照“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思路和“以企带村、村企互动”的要求,广辟渠道,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洪泽农业。

2、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了科技创新。

“十一五”以来,我县相继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民培训、粮食高产增效创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等重大技术推广和培训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省、市科技进步奖等表彰奖励。

其中,在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组电话抽查评比中,我县在全国46个实施县中名列第一;县植保站参与实施的“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县土肥站参与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被淮安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

3、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提高了服务效能。

一是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以《洪泽农业信息网》改版、升级为契机,增加了“科技强农富民工程”网页,对农技咨询服务热线进行全面升级,实现了“三电合一”。

二是创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展示新品种新技术。

在岔河镇施汤村、高良涧镇王庄村、仁和镇超群村、万集镇万集居委会建立了百亩稻麦、蔬菜、蚕桑、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现已成为我县高效农业的试验基地,“四新”技术的展示窗口,农技人员的实践场所,培训农民的乡村课堂。

三是经过鼓励农村能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动农技部门、号召基层组织带头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推行“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合作社与基地、农户的对接。

(三)主要存在问题

1、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基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受全县土地资源和产业化开发能力较低的制约,全县有机、绿色基地建设总体规模还偏小,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化开发的链条不长,全县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超群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2、农业订单化生产比例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现有的龙头企业与结构调整、与市场要求联系不紧,精深加工的比例不高,带动作用不明显,订单化生产的产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对接形成。

受市场、效益驱动,稻米产业呈现加工企业小、散、低等缺点,很难形成集团化的大型加工企业,造成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十分突出,稻米综合经济效益较低,产业经济总量较小。

在品牌开发上,存在品牌多、杂、乱现象,没有形成优势主导品牌,市场占有率均不能有效提高,竞争能力难以有效增强。

另外,由于稻谷原粮供应较为充裕,造成产销衔接不紧密,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优质优价和订单生产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和落实。

蔬菜生产上加工发展滞后、营销规模不大,当前我县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蔬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三是农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农业科技到位率依然较低,常规作物自留种仍占一定比例,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直播水稻盲目扩张,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现有品种和技术增产增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四是农技推广力量及手段滞后于大面积生产需求,为农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

我们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认真的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各种挑战。

“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不可预见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多;稳定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艰巨,遇到的难事增多。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因农业生产经营分散和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压力大;因农民工返乡回流增多,加快土地流转的压力大。

另外,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难度加大等。

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十二五”期间农业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但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的,我们在看到不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

当前宏观经济回暖,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农业投入资金增多,农业经济发展基本面较好,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农民收入增长均保持较好势头,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国际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科学分析决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快速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着力在加强项目争取和农业招商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中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中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