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966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县实现率先突破发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了科学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汉中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宁强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 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实现发展新突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析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必须突出科学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这条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全面建成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五年,是宁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县从滞后走向跨越、从贫困走向现代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地震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成功战胜雨雪冰冻、特大地震、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在特大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提前两年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到“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2.04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5.1%,超过“十五”期间9.8%的增速;人均GDP达到9980元,年均增长20%。

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达到1.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339万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4%和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3.05亿元,是“十五”的3.3倍,年均增速达58.1%。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

24:

39调整为2010年的33:

26:

41,与“十五”末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生猪、茶叶、中药材、干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粮油生产保持稳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规划建设了占地17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基本完工,有8户企业已入园,3户已投入生产,开辟了工业园区发展新路子,搭建了招商引资新平台;以铅锌、铜、锰、黄金等有色金属采选为主的矿业经济稳步发展;以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粮油、生猪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壮大;建成了大关峡电站、地洞河电站,巨亭电站建设顺利实现截流,水电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大步迈进,矿产采选冶炼、农副产品加工、水电开发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与产业园区一道成为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汉水源森林公园、青木川古镇景区建设成效明显,影响力日益提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是我县“十一五”中后期的重要工作。

5.12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抢险保通、卫生防疫、灾民安置等工作有序进行,实现了大灾过后无大疫,全县保持了和谐稳定。

在灾后重建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列入灾后恢复重建的863个项目基本完成,实现了灾后重建“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总目标。

建成了北辰新村、东丽新村、金溪新村等113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全面完成22705户农村灾民建房,全县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高标准建成了宁强天津中学、天津医院,新建了66所学校21.75万平方米校舍、20个医疗机构和268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6.29万平方米,教育、卫生的硬件条件达到省内县级一流水平,公共服务大幅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应急指挥和预警能力得到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建成区扩展到8平方公里,东、西两个新区已初具雏型;实施了南片区改造,新建了一大批保障性住房;扩建县城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2.4万吨;建成了3道水力自控翻板闸和东山公园,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3%。

青木川、阳平关两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快速推进。

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8.1%。

宁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丁路、汉源大道路基工程已完工,改建了烈阳、戚二、大南、代东、代曾、阳两等县乡主干道,实现了100%的县乡公路等级化、油路化和100%行政村通公路的“双百”目标,极大改善了全县交通条件。

民生民计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62元和3899元,分别是2005年的2.56倍和2.77倍,年均增速达到20.6%和2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新建了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

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完善了粮农直接补贴办法,完善和规范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机制。

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全面完成,财政综合预算改革全面实行。

行政审批事项得到有效精简,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顺利启动。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民招商意识加强,“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到位资金11.75亿元。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建成县城垃圾填埋场、14处乡镇垃圾填埋场和5处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开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十一五”期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和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8.5%。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发展成就超过了前十年之和。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客观地分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滞后这一基本县情没有改变,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规模偏小。

2010年底,全县GDP仅占全市的6.3%,人均水平仅为全市的70.3%;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6.3%。

二是产业结构不优。

一产不强、主导产业规模偏小,二产不大、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三产不兴、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是持续增收困难。

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乡统筹建设难度加大,城镇化率较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始实施,西三角经济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纳入国家政策层面的背景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与困难。

六大发展机遇:

1、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带来的机遇。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我县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将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政策、资金扶持。

2、东部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不断深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逐步向西部转移,充分利用我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良好平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将为壮大县域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3、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

我县地处陕甘川毗邻地区,北承关中-天水经济带,南接成渝经济圈,从宏观区位看,属于西三角经济圈;从生产力布局看,属关中-天水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交汇区;从交通地理区位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京昆线的一段,也是全省公路“三纵、四横、五辐射”规划打通西南出口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千里蜀道一日还”的快捷黄金通道。

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县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一系列新机遇,“十二五”时期,随着西成高铁、阳安复线扩能改造建成通车,将会有更多的资金、项目、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流入我县,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地震灾后产业振兴带来的机遇。

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国家正在制定地震灾后产业振兴规划,将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转向支持灾区发展振兴,支持灾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对口支援省市与灾区建立对口合作长效机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灾区将进入全面振兴和发展提高的新阶段,也将为我县经济加快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5、生态补偿机制带来的机遇。

我县是陕南秦巴山地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江源头和嘉陵江水系上游地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大后方,具有重要的绿色屏障作用。

国家生态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将使我县在绿色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获得中省更多的支持。

6、秦巴山区扶贫开发攻坚和陕南突破发展带来的机遇。

国家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加大对秦巴山区的扶贫攻坚力度,中省将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贫困户增收的长效机制,使贫困现象得到极大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

同时,在“十二五”时期,随着我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省上将进一步加大对陕南突破发展扶持力度,必将为我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面临三大挑战:

1、区域发展竞争加剧。

在全省大发展格局中,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对市场和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

我县发展基础差,后劲不足、竞争能力弱,在区域竞争中将面临更大压力。

2、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2014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竣工通水,国家对水源保护区的产业政策将更加严格,我县作为主要水源涵养地之一,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对我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要求,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会日益明显。

3、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变动加快,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各种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城乡差别加大、就业压力增大、公共服务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保持经济增长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宁强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全县上下要准确把握全县总体发展特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这条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在优化发展环境、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力素质五个方面求突破,着力建设富裕宁强、畅通宁强、靓丽宁强、生态宁强、和谐宁强,全面实现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目标。

第二节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我县当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省、全市的发展差距。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加快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县域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优化结构,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开发,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扩大开放,创新发展。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积极主动承接区外产业转移。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

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平安宁强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章 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

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确定了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符合县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十二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项目带动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富裕、畅通、靓丽、生态、和谐新宁强,在毗邻县区中脱颖而出,实现建成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的宏伟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县的发展定位是:

(一)建设富裕宁强。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以实现三个翻番、三大提高为总目标,即:

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全面提高。

(二)建设畅通宁强。

依托西成高铁、阳安复线扩能改造和县乡村公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公路等级的通达能力,建立公路、铁路结合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乡村半小时到集镇,最远集镇2小时到县城,县城2小时到西安和成都总体目标。

(三)建设靓丽宁强。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宁强城乡面貌。

加快县城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县城,加大街景包装改造和硬化亮化力度,规范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加大集镇建设力度,使县城和小城镇成为既具有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具有完备的现代城市功能,成为宁强人民安居乐业、各地人士观光休闲旅游的良好平台。

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水电路气房建设,使农村更加整洁、靓丽。

(四)建设生态宁强。

制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江河治理、污染防治工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推进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品牌建设,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宁强的青山绿水。

(五)建设和谐宁强。

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安全和应急管理,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平安宁强,让宁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第二节战略选择

“十二五”时期,我县实施以下三大战略:

(一)产业富民战略。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猪、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核桃等农村特色产业,引进良种,提升品质,走生态路,打绿色牌,把产业规模做大,把产品质量提高;加快汉水源森林公园、汉水源湿地公园、青木川古镇、大安溶洞群开发步伐,打造一批精品生态景区,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强县战略。

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十二五”时期宁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培育工业支柱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核心,以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工业的重要举措。

到2015年,工业率先实现翻番,全县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0亿元。

(三)项目带动战略。

今后五年,我县仍然是投资拉动型、项目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狠抓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有序接替。

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眼当前需求和未来长远发展,高水平策划项目,全方位争取项目,快节奏推进项目,以项目优化经济结构,以项目培育壮大产业,以项目改善和保障民生,以项目增添发展后劲,以项目支撑宁强未来突破发展。

第五章发展目标

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城镇、产业、人口布局进一步合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把宁强建成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实现“优化发展环境、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力素质”五大突破。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5年,全县GDP总量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年均增长20%以上。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累计新增就业8500人,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7%。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30000元和8600元,年均增长16%和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18%,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平稳。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总人口控制在35.5万人以内,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5%,耕地保有量70.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实现五大突破:

1、优化发展环境的突破。

“十二五”时期,必须继续加大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投资环境,着力破解交通、项目、思想和投资环境四大瓶颈,为宁强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壮大特色产业的突破。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做强以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工业,大力发展生猪、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核桃、劳务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化提升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着力破解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兴的难题。

3、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就业管理、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民进城落户步伐进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破。

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的原则,立足富裕人、惠及人,培育人、发展人,关爱人、服务人,尊重人、提高人,实现包容性增长,共享发展成果。

5、提升人力素质的突破。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和教育振兴工程,提高普通教育水平,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劳动创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宁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重点围绕交通、水利、电力及信息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科学布局,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保障服务,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为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第六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承接关天经济区、融入成渝经济大交通圈为目标,以加快突破交通瓶颈、完善铁路运输网络、构建现代运输体系为重点。

第一节公路建设

加快突破交通瓶颈。

公路等级和质量明显提升,网络更加完善,形成以G5高速、108国道及县乡公路为主骨架的“两横、四纵”的公路网络,融入关天、成渝经济区大交通圈。

改造提升108国道64.1公里及罗村坝至黄土岭等15条358公里县乡主干道公路等级,改造阳平关至双河等6条122公里县乡油路,新建乡际间断头路15条236公里,改建产业、旅游路10条215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63条295公里,新建通达工程300条813公里,新建桥梁25座1886延米。

到2015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694公里。

大力推动胡家坝至茶店高速公路联接线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建设宁强至青木川高速公路建设。

第二节铁路建设

建成西成高速铁路专用线,打通西北至西南地区客运快速通道。

建设阳安复线扩能改造工程、兰渝铁路阳平关至姚渡段连接线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铁路客货运输网络。

第三节构建现代运输体系

进一步优化运力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完善农村客货运线路网络。

到2015年,全县新建镇村客运站214个,营运客车总数达到307辆(新增100辆),营运货车总数达1170辆(新增500辆);行政村村村通客运班车。

第七章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加强节水改造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新建集雨水窖2355处,新修及改造渠道649公里;大力发展城乡供水,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加快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群众无水吃问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型、微型塘窖等分散式供水工程,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吃水难问题。

加快集镇供水系统建设,不断提高自来水入户率和供水保证率。

加快居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安置区供水管网建设,建立健全消防供水管网,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农村供水运行管理。

到2015年,建成城乡供水216处,解决19.24万人饮水安全。

第二节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病险水库治理,完成石关门、高家沟、大沟3座小

(二)型险病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实施水保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平方公里;加大汉江、嘉陵江重点段重点集镇防洪能力建设,新建水力自控翻板闸坝4座、堤防74.5公里、排污渠17.9公里。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快自动雨量监测和基层预警平台建设。

第八章加快电力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电力建设

以增加供电容量、提高供电安全和可靠性为重点,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加大输配电网络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供电配置,全面改造不良供电线路,确保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旅游景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逐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形成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运行的城乡电网格局,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的水能发电并网机制。

新建朱家垭、罗村坝2座110KV输变电站和青木川、七里坝、安乐河、铁锁关4座35KV输变电站,架设35KV线路21公里,新建、改造10KV线路368公里,农村0.4/0.2KV线路619公里。

第二节信息网建设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讯传输干线和县域环网,加快推进宽带进村入户,合理布局移动基站,提高覆盖率,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

专栏1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领域

规划重点项目

交通运输

宁强至青木川高速公路项目胡家坝至茶店高速公路联接线

县乡油路建设县乡油路建设

西成高速铁路工程阳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兰渝铁路阳平关至姚渡段连接线铁路连接线工程

镇村客运站建设

水利建设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县城河道综合治理六七期工程

城乡供水工程节水改造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病险水库治理

电力建设

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朱家垭、罗村坝两座110KV输变电站工程

青木川、七里坝、安乐河、铁锁关4座35KV输变电站工程)

通信建设

移动基站及网络提升工程电信网络建设工程

第三篇加快农村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