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875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6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十年真题三年模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十年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

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

图4《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解析】“1953年创作的年画”内容体现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全,进行三大改造的自信和热情,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

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

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

B错在“开始”二字。

C项是在1965年。

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6.(2016·江苏单科·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但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图下的文字“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不是宣传绿色环保观念,故B项错误;新中国初期“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为了改变改变交通运输业落后的局面,往来的船只不能说明当时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故C项错误;上图的宣传画是为了激发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宣传画上工人的微

笑表情可以看出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故D项正确。

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8.(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

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9.(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10.(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A

【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

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12.(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3.(2014·重庆文综·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解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与题干“苏联帮助”的信息不符,故C、D项错误。

14.(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B

【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A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C、D项错误。

15.(2014·海南单科·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D

【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

1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7.(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8.(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可以判定建国后国家对于土改后的个人私有农业进行改造,故A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没有出现互助组,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出现了公社,公有化的程度比合作社还要强,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没有出现互助组,故D项错误。

19.(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0.(2014·海南单科·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答案】A

【解析】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故A项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

21.(2014·山东文综·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从图片6材料中“总路线”说明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图片中反映不出“拨乱反正”的信息,故B项错误;图片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图片中反映不出实事求是思想确立,故D项错误。

22.(2014·全国大纲卷·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时期,1958年农业上已经开始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故B项错误;“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材料意思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58年…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出现了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D项正确。

23.(2014·上海单科·29)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4.(2013·安徽文综·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D

【解析】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们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材料问取决于,A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选D。

25.(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26.(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A

【解析】此题数据表格题。

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阅读表格,获取表格信息。

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年~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1960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国民经济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D项的说法错误。

B选项的我国的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

27.(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答案选B.

28.(2013·海南单科·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考查,材料强调一五计划中工业的分布,东北,中部,西部均衡分布,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所以选B。

29.(2013·上海单科·30)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发展,A口号与图片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生产的下降。

30.(2012·上海单科卷·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D.加入合作社

【答案】B

【解析】1950年,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此图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D项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A项出现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31.(2012·浙江文综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