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858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的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提高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涨了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提高了65%。

”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

“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

”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

A.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B.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影响

C.大萧条及其影响D.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

3、“……股票交易所里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一天内就有近一千三百万股票被抛售出去,几天内,股票价格持续暴跌……”以上情景最早发生在()

A.1929年的华盛顿B.1933年的纽约

C.1929年的纽约D.1928年的伦敦

4、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涌现很多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吃菠菜的大力水手“波比”,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成为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

由此可知()

A.美国大力追求艺术发展B.心灵慰藉是缓解危机的手段

C.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祥和D.新政已经使美国重现繁荣景象

5、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

它客观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6、《国富论》提出了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定律”。

宣吿“第一定律”破产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大危机”的到来

C.“滞涨”现象的出现D.“新经济”的问世

7、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A.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B.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晌破产D.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军事物资的供给机制。

因处于非常时期,政府越过原定的职能界限能够为人所理解。

当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罗斯福政府介入市场的努力并没有遭到社会太多的反对和抵触。

这反映出()

A.世界大战后美国一直延续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世界大战为战后政府职能的扩张奠定了心理基础

C.罗斯福新政的举措都可以在一战期间找到历史依据

D.经济危机的爆发与一战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

9、美国学者狄克逊?

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

A.违背自由主义经济理念B.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C.站在垄断资本家对立面D.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10、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这反映出他()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人政府的全面管制

11、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

“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下列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1933年,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仍力图保持预算的平衡,不敢大规模地在公共工程和其他政府支出上行动,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最终坚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

这表明当时()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萌生

C.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D.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

13、为了复兴工业,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著名的“蓝鹰行动”,给那些凡遵守法律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这一运动()

A.增强了民众对银行和金融业的信心B.有效地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强规范经营

C.用公有制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14、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共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B.政府把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并举

C.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农产品价格D.基本上有效解决了就业保障问题

15、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合组织

16、19世纪末,晋商创造了“身股”槪念,即财东允许掌柜(经理人)等重要伙计以人力充顶股份,并参与分红。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

这种制度()

A.实现了西方国家对企业经营的干预B.赋予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平等地位

C.有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D.剌激了西方国家证券市场高度繁荣

17、希腊债务危机持续已久,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希腊政府持续借贷超出自身收入的资金,以供养该国民众的高福利。

2016年,当希腊政府开始新一轮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削减过高的福利支出时,却又再次激起各领域的大罢工。

这折射出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加剧了社会矛盾B.导致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C.其制定缺乏依据D.妨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18、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

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19、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20、1949年到1963年,阿登纳接连四次担任德国总理,以“铁肩”支撑危局,使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他在任期内所做的努力有()

①废除中央统制经济②推动欧洲煤刚共同体的建立

③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④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解决赤字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0年代的大萧条破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财政和商业。

随着国际合作中止,政府转向求助于它们自己的资源和成熟的经济民族主义。

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是在全球互相依赖的时代,这一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

“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

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的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币;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

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摘编

材料三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

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划时代著作《国富论》,批判了以往主张对商业活动采取限制与专利权的过时的重商主义。

之后还有大卫?

李嘉图等人也提出了经济新主张,他们的学说被(反对者)赋予“自由放任”称号。

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如供求规律的制约。

……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自由放任”学说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

材料二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

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

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

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

材料三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

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

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

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1961年9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摘编自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欧洲联合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本题无需详细作答,请简要指出提取材料的方法与该题答案要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

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

……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论。

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

“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

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

综上所述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

材料的主旨是1920年到1929年,工人的工资增长远远小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而工人的工资收入代表的是购买力,那么意思就是说生产的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能够消费的量,即相对过剩,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材料中的“1932年”即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认为世界各国之间不是朝相互接近、增进友谊与和平的关系迈进,而是均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这反映了受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各国相互以邻为壑、转嫁危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资本主义各国及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故选C。

此时法西斯主义扩张尚未构成对世界各国的重要威胁,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以后,故D项错误。

3、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的经济大危机。

由“成为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可知,大萧条时期美国涌现出的很多艺术经典作品并不是因为美国大力追求艺术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祥和,所以A、C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反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排除D;大萧条给美国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所以当时的美国人通过逃避现实以寻求心理慰藉,故选B。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9~1930年,美国……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苏联的订货满足了美国的这一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1929到1931年美苏的机器设备贸易,无法说明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寻求出口的原因也不是“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才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当时还没有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第一定律”指的是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而“大危机”的到来宣吿了自由放任行不通了,即“第一定律”破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并未宣吿“第一定律”破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滞涨”现象的出现说明“第一定律”是需要的而非破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的问世和“第一定律”破产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A

8、【答案】B

【解析】材料看不出美国一直延续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排除A。

根据“越过原定的职能界限能够为人所理解;没有遭到社会太多的反对和抵触”,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为战后政府职能的扩张奠定了心理基础,故答案选B。

材料不能得出所有的措施都可以找到历史依据,罗斯福新政很多都是创新措施,故排除C。

材料并没有讨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故排除D。

9、B

10、【答案】B

【解析】材料“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分析可知,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错误在“全面管制”。

材料“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根析材料,罗斯福实际上强调了自由运行的经济,即市场经济模式有时候会出现问题,政府主导私营经济进行改进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应该保留这种私营性质,即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①②④都对。

而罗斯福强调对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并不等于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③不对。

答案为B。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斯福在经济学家的劝说下,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说明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早已经萌生,B项正确。

题干强调罗斯福在经济学家的劝说下,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没有涉及信奉新政理念的问题,排除A。

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于二战后初期至70年代,排除C。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没有体现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提炼出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新政,“蓝鹰行动”,遵守法律的企业,可以判断和《工业复兴法》的出台有关,因此选择B。

A项关于金融改革,D项关于社会保障的,都不符合题意,C项史实错误。

14、B

15、【答案】A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欧共体不但在经济区域集团化方面不断深入,而且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联系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修正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指令性计划模式,故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区域组织,不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联合,不符合题干超越民族国家的内容,故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囊括了不同社会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材料中修正资本主义不符,故D排除。

1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是企业的一种自我调整,非国家干预,故A项错误;股票虽然呈现了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但企业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故B项错误;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可知,是企业内部股票分散的一种现象,不涉及股票市场的交易,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根据“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希腊政府持续借贷超出自身收入的资金,以供养该国民众的高福利”“当希腊政府开始新一轮财政紧缩政策,以削减过高的福利支出时”说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导致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故B正确;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A、D错误;C表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8、【答案】A

【解析】“政府向后撤”“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可见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西方出现滞涨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英美等国纷纷调整政策,故选A。

B表述太过于绝对化。

根据题干可知撒切尔这样做是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显然C项与题干矛盾,故排除C。

“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显然是为了民众的需求而非增加政府的收入,排除D。

19、【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角度干预经济,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没有说明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故A项错误;1960年“所得倍增计划”,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借鉴了苏联等社会主义的经验,故B项正确;材料“扩充道路、港湾……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信息不能说明日本已经建成发达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经济“滞胀”发生在197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A

二、非选择题

21.

(1)表现: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转嫁危机。

说明:

世界各国各自为战,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激化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2)条件:

为工业化创造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保证;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

(3)原因:

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机的加深);改善人民生活的执政要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22.

(1)观点:

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独立于政府或政治.

理解:

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原因:

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3)提取信息方法:

看清设问是根据材料,还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假如设问是根据材料,就看清问题,带着问题从材料中以一句话为单位,统览整段材料寻找答案。

但注意要做好合并同类项,答题要有条理。

变化:

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

原因:

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发展迅速;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

23.

(1)特点:

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

原因:

一方面面对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另一方面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同时他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所以他认为国家干预必须是有限度的。

(2)原因:

《农业调整法》提出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并规定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贴。

这反映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所以《农业调整法》遭到了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

出发点:

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