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
情境教学在小学四年级的新运用
耒阳市南正小学梁晓燕
内容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大主题下,许多中小学教师围绕“语文创新课题”这一主题,就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本文以新形式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这一模式的需要为切入点,阐述了情境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并重点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材料,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指导、情境创设作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语文观念;情境教学;情境效应;兴趣;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我所在的小学是一所普通的非重点小学,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后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中下,我执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太乐观。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果采用略显单一的常规教学方法,会显得单调、枯燥、固定,一方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僵化。
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将教学质量提高,将学生思维能力更新,确实需要一种新的模式去打破常规教学。
于是,我在课余仔细的研究教学教法,借鉴一些国内优秀的教学经验,大胆改革,守正出新,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正确、合理运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方法。
情境教学也称为陶冶教学、乐学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际情况中把学生带到依据教材及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情景中去阅读课文,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不同形态的情境的创设:
(一)探索式情境,它是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自主——探究之学习的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最后解决。
(二)直察式情景: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课件、挂图、影视歌曲、民歌谜语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用式情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创造一个应用情景,让学生感悟语文知识的价值。
(四)感悟式情景:
是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细心观察、体会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总之,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
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发挥好语文教学法听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一、步步设“情”
“成功的一半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
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一)问题嵌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
学习源自于疑问。
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
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在教授《五彩池》时我便问标题中五个“彩”究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含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
又如《钓鱼》这一课,抓住一个“钓”字,为什么钓,钓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法是很多,老师应善于运用文本挖掘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故事引伸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
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让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一般较多,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
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的故事,如米蒂学书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这些都能迅速引起学生对如何观察这一问题的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
如在教条件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
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
“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
“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
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
”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
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
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
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
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
结合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
而后老师指出:
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
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
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引入实验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现在理科的教学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
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经验呢,特别在小学第八册的语文的教学法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小学第八册第十一课《小树死因调查报告》一文中,我没有用平常的直观教学指点学生,而是让三个同学分别拿着热水、污水、热油,另一个学生拿着重物,给准备好的小树苗浇上热油污水热水,另一棵小树被重物压着,第二天语文课时让大家观察,再将大家带到校园里观察正常的树,进行对比,明白小树的真正死因。
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陪衬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
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
比如在《我站在祖国地图前》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
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地图上游览我国的地图。
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的讲述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美丽景色,在老师的提示下,大好河山仿佛一幅幅的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祖国广袤的环境中。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六)生活对比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比如在《萧山杨梅》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杨梅,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杨梅和找杨梅的感受。
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对杨梅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母亲的呼唤》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然后拿自己和学生的母亲进行对比,告诉学生我作为母亲有时也有不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明白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二、情情相“融”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这很难实现。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款款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
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
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
又如在《爬山》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我给一位手提大袋小袋老太太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
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
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
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绝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语文现象。
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
比如在《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
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
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
如:
“《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
又如:
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
“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
”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活。
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
如《小狮子爱尔莎》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
狮子张嘴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研究。
在科幻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卫星比武》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各种卫星的不同神态。
一个是卫星比武时的神态。
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
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又如《爷爷的芦笛》和《西门庆》中,请学生做出爷爷吹芦笛时的“折、做”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可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
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感情。
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爷爷的芦笛》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
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芦笛曲》中的高潮部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
学生通过优美的音乐,仿佛置身与大海的空旷之上。
《鸟的天堂》中鸟语一段,文字清纯,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空山鸟语》,在同样纯美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鸟和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曲名曲来使学生沉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对于小学四年级从未单独寻找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看蝶寻花的个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孤傲清零,我给学生放古曲《千年优雅》,在悠扬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
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
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种子》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
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
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同样的也把种子发芽的时间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
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
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利用一些课文的启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
《小狮子爱尔莎》,结尾并没有点明爱尔莎离开以后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
《鸟的天堂》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不同鸟的各种未来。
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写画眉离开榕树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
有的则写大鸟统治榕树的威严。
还有的写依旧百鸟和谐共处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长此以往,极有利于培养学习想象、创新能力。
三、文文寄“境”
作文在小学四年级中对许多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他们刚从三年级学了一点写作基本知识,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
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
所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给之以轻松的写作情境,是必须的。
比如在叙事写作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素材。
这个素材并不要求是国家大事,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发生的事,比如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事情。
然后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故事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事情,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位同学上台模仿电视的讲述情形将观察到的事生动的讲出来。
孩子们写身边的事,有的写上体育课时同学到达终点时的神态。
有的写学校的建设,有的写班级里趣事,丰富多彩。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讲述事情,课堂里不时的发出笑声。
因为,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
通过一节作文课,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
又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的时候,作文教学更要以大胆的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
这个时候,坐在课堂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课堂,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自然对空间顺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想提高作文水平,仅仅靠两周一次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
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写作情境,可以进行系列作文写作。
比如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拿出一本笔记,然后定下一个总题目《瞧,我们的班级》,要求学生全面描写自己班级里发生的种种事情,班级里的各个同学。
每周一篇,作为他们自己的周记。
每周可以从中选出一些好文章发表。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
这些系列作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网络情境对小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相互交流。
拥有一位小笔友一度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现在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同样,孩子们正是最喜欢通过笔友的形式来写作的。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喜欢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更多的人观看,因为在这中间带给他们一种成就感。
所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
让孩子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阅读它。
阅读别的孩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这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评优秀学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园地的形式更进了一步。
因为这里面的主动性是在发表文章的学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师的点评或者是推荐。
同样,孩子的阅读也是自主而自由的。
当孩子给孩子的文章评论的时候,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师无法带来的。
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作文bbs来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我曾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小学文海》的小学生作文空间,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有许多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这里发表他们自己的作文,阅读别人的作文,相互评论和交流。
他们就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文章是否有被其他的小学生阅读和评论,并且看中评论意见,从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缺点,加以改进。
这就可以说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归根结底,新世纪之教育需要打破旧的模式,嵌入新的理念。
小学教学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理性感知,小学生处在一个朦胧与认识的渐进阶段,如何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力,活跃课堂,理解课文,掌握技巧,创设情境,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观念,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意境与情境》(1999.8安徽教育出版社)
[2]《全新教育理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3]《作文中的情境创设(《湖南教育》总第125期)
[4]《阅读与作文》(2000年《读者文摘》总第1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