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652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docx

院感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最全面的题库

即墨市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

1、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也属于医院感染。

        (√)

2、污染-感染(IV类)切口指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者;被胃肠道内容物明显溢出污染者;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

3、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

4、手术病人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

5、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

6、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

7、隔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等应当严格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

8、抗菌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药、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抗结核、抗真菌等化学药物。

(√)

9、正常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期间给患者保暖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

10、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静脉给药,1小时滴完,可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

 (×)

11、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

12、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15、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16、保护性隔离措施:

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

17、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活微生物存在的过程。

(×)

18、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

(×)

1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

20、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可不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

21、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无菌纱布为1次/日,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

2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不必须戴双层手套。

(×)

23、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

24、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艾滋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

25、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 )

26、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不属于上呼吸道感染。

(√ )

27、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即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 )

28、术后30天内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不属于医院感染。

  (×)

29、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

30、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

31、医院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3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

33、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抗菌药物可常规局部应用 (×)

3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够防止所有细菌侵入(×)

35、只要手套没有破就不用担心有害微生物会污染到手。

(×)

36、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

37、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

38、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之前可以不洗手,接触之后必须洗手。

(×)

39、口腔科医生给病人进行口腔治疗时必须戴手套(√)

40、医生为病人查体前可以采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然后为病人查体。

  (√)

41、医务人员为病人换药前必须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

42、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

43、医院应重点培养检验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

44、患者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发生的感染不属于ICU感染。

(×)

45、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

46、在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以设立缓冲间,无须设置实际的隔离屏障(×)

47、发现新生儿室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不必将在院患儿转出(×)

48、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

49、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填写交接单,然后将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

50、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医疗废物的运送工具进行清洁。

(×)

51、中度风险区域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或自然菌减少1个对数值以上(√)

52、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

53、对感染患者应当根据其传染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单间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54、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属于化学性废物。

(√) 

55、《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所指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

(√)

56、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一周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57、隔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等,应当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

58、利器盒一旦被封口,则无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被再次打开。

(√)

59、医院应重点培养检验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和能力(×)

60、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消毒。

(×)

61、病毒性乙型肝炎为常见传染病之一,它主要通过饮用水、食物、餐饮具、日常生活接触、经口传播。

(×)

62、体温表、内窥镜(胃镜、肠镜、气管镜、喉镜)等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但消毒要求并不同,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

63、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64、医疗机构不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

65、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可以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

66、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

67、手足口病易感人群是学龄前儿童,特别是5岁以上儿童。

(×)

68、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发生的感染不属于ICU感染(×)

69、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

70、凡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清洁。

(×)

71、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

72、医院内医疗垃圾可以与员工电梯、病员电梯、餐梯、清洁货梯一起载运。

(×)

73、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74、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

75、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等,不得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和感染性废物一起收集。

(√)

76、导管不宜常规更换,但在输血、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77、医院感染暴发是指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78、自身感染又称外源性感染,其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

79、临床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过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或霉变等(√)。

80、新生儿在住院48小时内出现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属于医院感染(×)。

81、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能解释肝脏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应进行HBV-DNA和HCV-RNA定量检查(√)

82、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24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

83、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急性感染,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可继续用药2-3天。

(√)

84、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可同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性感染。

(×)

85、高效消毒剂是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

86、Ⅰ、Ⅱ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5cfu/cm2。

(√)

87、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科主任签字。

(√)

88、体温表、内窥镜(胃镜、肠镜、气管镜、喉镜)等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但消毒要求并不同,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

89、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流行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

90、无菌物品开包后,有限使用期限为20小时。

(×)

91、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

92、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

93、只要手套没有破就不用担心有害微生物会污染到手。

(×)

94、易感人群是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

95、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

96、二级防护是指进入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地或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操作(√)

97、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

98、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每个患者之间不必进行更换。

(×)

99、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紧急情况下可越级直接报告。

(×)

100、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

101、医院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10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

103、一级防护需要戴鞋套,穿防护服。

(×)

104、部分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消毒灭菌后可以重复使用。

(×)

105、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消毒。

(×)

106、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时应在6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

107、医院感染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

(×)

108、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3个月以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