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480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docx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

【考纲和课标要求】: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材解读】:

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年→年)

背景:

结果:

意义:

2、“一五”计划建设(年→年)

目的:

特点:

成就:

意义:

思考1: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如何?

为何重工业主要在东北?

原因:

为何:

3、三大改造(年→年)

背景:

目的:

形式: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本质:

意义:

思考2:

三大改造实现了哪些变化?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年)

背景:

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

A、

B、

2、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毛泽东称之为“三面红旗”--年)

背景:

年,中央提出了“”的总路线。

总路线失误的表现:

总路线失误的影响:

表现:

A、大跃进:

实质:

失误的表现:

失误的危害:

失误的教训:

B、人民公社化:

实质:

失误的表现:

失误的危害:

失误的教训:

后果:

3、政策调整(年冬)

内容:

A、

B、

成效:

A、

B、

思考3:

你如何认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年→年)

1、背景: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经济受严重影响。

3、调整:

年,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着手。

到年,出现局面。

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提出思想,国民经济呈现状态。

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于。

思考4: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如何?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态势:

实质:

思考5:

1956年---1976年,我们的探索围绕哪两个方面进行?

探索失误的根源是什么?

从中可以获取哪些经验教训?

两方面:

根源:

经验教训:

四、考点小结:

(1)1949-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

1、过渡时期(1949-1956):

恢复经济

“一五计划”建设(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2、十年探索(1956-1966):

成就

失误

3、文革时期(1966-1976):

→→→

(2)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十年文革的比较

事件

特征

影响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十年文革

考点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两年徘徊:

思想基础:

指导思想:

2、内容:

思想路线

重心转移

3、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思考1: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哪两个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年开始)

经济体制背景:

政策:

实质:

管理体制年,撤销和,建立和。

意义:

A、

B、

思考2:

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性质如何?

农民得到了什么?

作用如何?

性质:

得到:

作用:

2、城市改革(年全面开始)

背景:

中心环节:

内容: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所有制

意义:

思考3:

城市改革借鉴了农村改革的什么成功经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内:

外:

2、过程:

1992初邓小平南巡:

论述了和,提出了

1992.10十四大:

提出坚持不动摇,关键是不动摇。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

1997年十五大:

完善了,提出

二十一世纪初:

基本建立。

3、意义:

思考4:

为何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分成哪两个阶段?

每一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作用如何?

原因:

两阶段

重点

 

作用

 

考点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年,创办了、、、四个经济特区。

年,划出作为经济特区。

2、目的:

吸收,学习国外和,发展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

3、特点:

特殊的经济政策-------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4、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范围:

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沿海港口城市。

特点:

目的:

2、设立沿海经济经济开放区

年后,、、、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三、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地点:

在沿海和其它地区的开放城市中画出一定区域设立。

2、特点:

3、作用:

四、浦东的开发与开放(年)

1、条件:

2、目的:

3、成就: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形成体系:

2、体系特点:

思考1:

近代中国和当今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思考2:

对外开放中,我们在引进和学习什么?

其目的何在?

引进学习:

目的:

【单元总结】:

一、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

主要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愈大,公有化程度愈高,就愈能促进生产发展。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决策。

核心内容

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一大二公);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原则及认识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

调整变化

建国初到1978年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

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得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逐渐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

调整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汲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

调整变化

9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

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启示

①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②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应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三、建国以来农村所有制的变化:

 

四、建国以来经济体制的变化:

 

【单元训练】:

1、(2014安徽文综)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

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

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014北京文综)“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3、(2014广西文综)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

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4、(2014海南文综)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

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5、(2014海南文综)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

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6、(2014江苏文综)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

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

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7、(2014四川文综)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

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2014天津文综)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

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2014浙江文综)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

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0、(2014重庆文综)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

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1、(2014全国卷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

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2、(2014全国卷2)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

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3、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

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14、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5、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

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6、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17、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

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

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8、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0、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2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22、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3、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B.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4、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25、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26、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年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27、史学家认为,从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原因是

A.没有把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B.落后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严重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28、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29、下图是中国近现代较长时段经济发展曲线图,对两个高峰期出现的

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中国政府的支持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推动

30、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31、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2、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33、、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①反映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②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④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34、图5(右上)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35、下图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下列内容与这种经济不一致的是      

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B.它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民主化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31、(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32.(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

在谈

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

墨菲解释说:

“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

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