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405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docx

深圳代转公考试内部资料

深圳代转公测试内部资料6注意保存

判断并改错

1、八月十五晚上月明星稀,这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改为:

八月十五晚上月明星稀,这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2、张飞和李逵虽然时代不同,但却是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改为:

张飞和李逵虽然时代不同,但却是两个性格相似的人。

3、气质类型中的多血质活泼机敏善交往,是最好的气质类型。

改为: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4、个性具有稳定性,这就是说人的个性是一成不变的。

改为:

个性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人的个性是一成不变的。

5、小学儿童上课时常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这是缺乏坚持性的表现。

改为:

小学儿童上课时常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这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

6、测试时大多数人觉得做填空题比做选择题容易些。

改为:

测试时大多数人觉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容易些。

7、“谈虎色变”是以具体事物为信号而形成的操作性条件发射。

改为:

“谈虎色变”是以语词为信号而形成的经典性条件发射。

8、学生写命题作文时产生的想象属于不随意想象。

改为:

学生写命题作文时产生的想象属于随意想象<有意想象)。

9、“人云亦云”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改为:

“人云亦云”是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表现。

10、老师提问学生“砖头都有哪些用途?

”这是在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

改为:

老师提问学生“砖头都有哪些用途?

”这是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11、视觉艺术比音乐艺术更能激起人的情绪共鸣。

改为:

音乐艺术比视觉艺术更能激起人的情绪共鸣。

12、学习较易的材料适宜用分散识记,学习较难的材料适宜用集中识记。

改为:

学习较易的材料适宜用集中识记,学习较难的材料适宜用分散识记。

13、动机越强越有利于解决问题。

改为:

动机强度适中时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14、在人的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心理成分是能力。

改为:

在人的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心理成分是性格。

15、我们平常看电视用的是无意注意。

改为:

我们平常看电视用的是有意后注意。

问 答 题

1、如何正确理解心理的实质?

答: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4)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答: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反映。

<1)所谓主观的反映,是指心理反映总是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对同一事物各人有不同的反映;

<2)所谓能动的反映,是指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的活动,能够认识和驾驭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创造财富。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如何?

答: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心理过程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活动,个性心理只有通过心理过程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稳定的心理过程的特点往往是个性心理的结构成分;

<2)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4、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何关系?

答:

<1)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注意是心理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

5、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案?

答: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案。

要保持教案方法的直观性和新颖性,尽量避免单调和呆板,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好教案的速度和难度;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通过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等方式促使学生注意;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案。

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利用有意后注意的特点减少学生的疲劳。

6、什么是观察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观察的方法,训练观察的技能,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系统地观察;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7、根据心理学原理,你认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最有效?

答:

<1)及时复习,复习次数先密后疏;

<2)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都参加;

<3)复习分量适当,避免过度疲劳,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4)对学过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8、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答: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词汇;

<2)培养崇高的理想,正确引导儿童的幻想;

<3)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9、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

<1)发展学生的言语,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3)教案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首先要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其次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三要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案技术训练。

<4)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10、自我评价过高还是自我评价过低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更不利?

为什么?

答:

<1)自我评价过低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更为不利。

<2)因为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会降低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儿童遇事就胆怯退缩,失去参与锻炼的机会。

11、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2)培养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4)改变消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思考积极性;<2)利用反馈效应强化学习动机;<3)适当的表扬奖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4)合理地组织竞赛;<5)加强归因指导。

1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练习?

答: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练习要循序渐进;

<4)合理分配练习时间;<5)及时了解练习结果;<6)练习方式多样化。

13、什么是道德评价?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什么趋势?

答:

道德评价就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好坏进行评价判断的过程。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趋势是:

<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他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效果”到“动机”,即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到注意行为动机的评价;

<3)从“对人”到“对己”,即从偏重评价别人的行为到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14、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答:

<1)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2)消除疑惧心理,改善人际关系;

<3)锻炼与各种诱惑做斗争的意志力;

<4)培养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15、什么是个性?

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不同?

答:

<1)个性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日常生活中“个性”的概念是指人的个别性或个体差异性。

如《水浒》中的人物很有个性,像“青面兽杨志”、“豹子头林冲”等,指的是人的个体差异性,不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1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

<1)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2)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有益兴趣,引导和改造不良兴趣;

<3)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简 述 题

1、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2、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

答:

<1)刺激物的相对强度;  <2)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4)刺激物的新异性。

3、简述知觉的特征<特性)。

答:

<1)知觉的选择性:

是有选择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辨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

是根据过去知识经验理解当前事物,并用词语表示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

是把知觉对象不同属性各个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对象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简述记忆的种类。

答: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以下四种:

<1)形象记忆:

是指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语词记忆:

是指以语词所表示的意义为内容的记忆;

<3)情感记忆:

是指以体验过的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是指以自己所作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以下三种:

<1)瞬时记忆:

保持时间一秒钟左右的记忆;

<2)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5、简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答: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方案;<4)评价检验。

6、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答:

<1)知识经验;<2)迁移作用;<3)定势作用;<4)原型启发;<5)情感与动机状态;<6)个性因素。

7、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

<1)思维的广阔性;<2)思维的深刻性;<3)思维的敏捷性;

<4)思维的灵活性;<5)思维的独立性;<6)思维的批判性。

8、简述情感的种类。

答:

按情感的状态分为:

<1)心境;<2)激情;<3)应激。

按情感的内容分为:

<1)道德感;<2)美感;<3)理智感。

9、简述意志的品质。

答:

<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简述意志行动过程的阶段和环节。

答:

<1)采取决定阶段:

包括动机斗争、确立目标、选择行动策略方法三个环节;

<2)执行决定阶段:

包括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内外困难两个环节。

1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

答: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系统:

<1)个性倾向性系统: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12、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

答:

<1)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3、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类。

答: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

<3)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14、简述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3)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15、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要素。

答: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16、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答: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

<6)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17、简述影响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

答:

<1)学习态度;<2)学习兴趣;<3)学习迁移;<4)学习情绪;<5)学习动机;<6)学习疲劳;<7)学习心理卫生。

18、简述学习的认知理论。

答;<1)学习的认知——场理论;<2)学习的认知——发现说;

<3)学习的认知——同化说;<4)学习的认知——指导说。

19、简述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

答:

一级预防:

主要任务是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变态的发生;

二级预防:

主要对象是轻度心理异常,如问题行为、不良习惯、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生活中的各种危机等;

三级预防:

主要对象是严重的心理异常者,帮助这些人度过危机,避免发生不幸事故。

2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一时刻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并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21、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答:

<1)空间距离;<2)交往频率;<3)仪表风度;

<4)心理品质;<5)特征相似;<6)特征互补。

论 述 题

1、有人认为“不学心理学照样可以当教师”,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很片面的。

因为学习心理学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案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3)有些教师虽然也学了一点心理学知识,但没有真正学懂吃透,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违背儿童心理特点和教案规律,恨铁不成钢,好心办傻事。

<4)只有系统地学好心理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论述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答:

言语和语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它们的区别在于:

<1)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2)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个体现象;

<3)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和语言的联系在于:

<1)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地进行;

<2)语言只有在人们的言语交流中才能发挥作用,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3、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答: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区别方面说:

<1)情绪是一种具体的体验,表现比较短暂,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并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2)情感是情绪的概括化、稳定化的表现,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3)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从联系方面说:

<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离开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产生。

4、论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答: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是:

<1)认识指导着意志行动,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2)意志也给人的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是:

<1)情感是意志的推动力量,并总是伴随着意志行动;

<2)意志对情感发生控制调节作用,使之服从于人的理智。

5、论述品德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答:

联系:

<1)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的;

<2)许多个人的品德构成了社会道德风貌;

<3)离开了个人品德就谈不上社会道德。

区别:

<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2)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依个人的存亡和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却依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同时还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3)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对象。

6、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区别是:

<1)概念不同。

能力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心理条件;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活动方式。

<2)发展不同步,知识多的人能力不一定强。

它们的联系是: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

<2)知识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7、论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

气质与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

<1)气质主要是先天形成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较大的可塑性,并有好坏之分;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是:

<1)不同气质可以给个人性格染上独特的色彩;

<2)某一种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

<3)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8、论述气质的类型特征。

答: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比较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基本类型有:

<1)胆汁质:

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情绪易冲动、性急而难于自制、外倾;

<2)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兴趣易变化、外倾;

<3)粘液质:

安静沉稳、反应迟缓、忍耐力强、情绪不易外露、内倾;

<4)抑郁质:

胆小细心、孤僻怯懦、反应敏感、善于觉察细节、内倾。

9、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生理成熟以及实践活动等。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提供发展的可能性;“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2)环境对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制约着发展的现实性;“环境宿命论”是错误的。

<3)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着心理发展的方向、趋势、速度、程度;但教育不是万能的,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心理发展的规律。

10、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

<1)和谐的人际关系;

<2)正确的自我观念;

<3)健康的情绪体验;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6)行为正常,人格完整和谐;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1、论述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答:

人们在遭受挫折、产生焦虑后,为了对抗和减轻焦虑的情绪困扰,常常使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来保护“自我”。

较常见、较重要的心理防卫方法有:

<1)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理由化、“酸葡萄机制”;

<2)投射作用,也叫推诿作用;

<3)压抑作用,又叫潜抑作用;

<4)反向作用,又叫矫枉过正;

<5)否定作用;

<6)认同作用,也叫自居作用、表同作用;

<7)抵消作用;  <8)幽默作用;

<9)代偿作用,又叫代替作用、升华作用。

12、论述青少年的心理矛盾。

答:

青少年主要的心理特征是:

自我意识增强,认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性意识觉醒并不断增强,出现了心理上的七大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情感和理智的矛盾;

<3)闭锁性和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4)活动能量增大和认识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

<5)对未来的向往和现实状况的矛盾;

<6)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地位未独立的矛盾;

<7)性意识的萌发、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