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082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度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检测历史

一、单选题:

共35题

1.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唐太宗“民本”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吏者,民之本纲者”表明韩非子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强调的是君主道德的重要性;“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强调公正的重要性,以上三者都与“民本”思想无关,A、B、C三项均排除;“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表明统治者强调要想让人民耕种不失时,国家的政策就应当精简,让人民修养生息,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正确。

 

2.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磬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 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作为。

根据材料“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磐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④项均是唐太宗所实践的。

③项,三长制是中国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并未“设立三长、打击豪强”,而且材料中也无“三长”相关表述,③错误,①②④正确,即D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3.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主权意义上的中国,不是中原地区,所以①说法错误,故排除A、B;这也是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国号,所以②说法正确;清政府在使用“中国”国号的同时依旧使用“大清”的朝号,所以③说法错误,故排除D;“中国”国号的使用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所以④说法正确,故选C。

 

4.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地理特征信息“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可知该地应位于西北地区;再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可以判断这一战是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C项正确;A项发生在1673—1681年间,地点主要在南方,排除;B项发生在1683年,地点在台湾地区,排除;D项开始于1685年,地点在东北地区,排除。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倡导“有教无类”,学生无论何种阶层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受众群体,促进了教育的公平,A项正确;宗法分封制度属于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孔子兴办私学不足以瓦解宗法分封制度,B项排除;教育受众群体的扩大与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C项排除;诸侯争霸主要追求的是土地和人口,与教育关系不大,D项排除。

 

6.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解为: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

这表明儒家的“无为”

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

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朱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意思是如果统治者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朱熹将老子的“无为而治”注释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进而达到范祖禹认为的“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都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7.史学家汤因比说:

“雅典合法地处死苏格拉底所带来的道德失败,激起一位同时代的雅典天才对雅典及其所有事业的全盘否定。

”这位“天才”曾提出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理念先于物质存在D.三段论的演绎逻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材料可知,雅典城邦以公民大会投票表决处死苏格拉底,引起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雅典直接民主制的极度失望;之后这位“天才”提出了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世界是不可知的等观点,故选C项。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A项错误;美德即知识为苏格拉底的观点,故B项错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段论的演绎逻辑论证系统,故D项错误。

 

8.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

材料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既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又追求现实的幸福,没有涉及到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性,A项排除;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既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有追求现实的幸福,强调了其重视客观实际的联系,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较宽广,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与人文主义精神有关的知识点,C项排除;材料中未出现有关“家学”的相关信息,D项排除。

 

9.在查理一世戴着王冠的头被砍下来的那一瞬间,英国学者描述道:

“当时围观人群的反应不是欢呼,而是低低地沉沉地叹息。

”这些“叹息”折射出英国民众的复杂心态是

A.反对国王专制与维护公民自由之间的矛盾

B.国王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带来的矛盾

C.废除王权专制与国王作为精神领袖之间的矛盾

D.信仰国王与崇拜克伦威尔之间的矛盾冲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国王被处死,国王专制、国王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已不存在,A、B两项均排除;查理一世被处死,专制王权废除,但人们仍然怀念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和精神领袖的作用,这是英国民众“沉沉的叹息”的原因,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克伦威尔的军队英勇善战,被誉为“铁骑军”,著称于世。

克伦威尔选拔军官的标准包括

①忠诚勇敢       ②出身贵族      ③才干出众       ④恪守道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人物——克伦威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的军队英勇善战,选拔标准是英勇顽强、笃信清教、不论出身、铁的纪律、服从指挥、忠于职守、能征善战,②出身贵族不符合选拔标准,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

 

11.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的评价,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万世联合船主”代表了统一的联邦政府,“十三包”代表当时美国的十三个州,“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则指地方对抗中央、地方之间各自为政局面的结束,故材料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由此可见A正确。

 

12.史学家评论道:

“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

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

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

”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A.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B.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促进西欧启蒙运动的开展D.加速西欧君主制度的崩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材料中的史学家认为拿破仑致力于扫除贵族、教士赖以维护其特权的旧秩序,拿破仑战争在西欧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等大革命的进步思想,形成了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基础,可见拿破仑战争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故选B。

A、D两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拿破仑战争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与17、18世纪西欧启蒙运动的时代不符,故C项错误。

 

13.贝多芬崇拜拿破仑为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把《英雄》交响曲的题词改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由此可知贝多芬

A.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意识B.对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描绘

C.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D.对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揭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贝多芬的价值观。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英雄,但后来他恢复帝制,加冕称皇帝,背叛了革命,这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他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会有材料中“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对拿破仑态度的变化,C项正确;《英雄》这部作品通过对心目中英雄的歌颂表现了贝多芬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憧憬,D项排除;A、B两项表述材料内容都不能体现,均排除。

 

14.拿破仑曾为自己的称帝这样辩解道:

“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在如今的现实情境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之外不可能达到目标。

我这样做了。

怎么能因此而对我抱有成见呢?

”这里拿破仑所说的“现实情境”是指

A.封建势力强大,面临王朝复辟B.内部政局不稳,外遭敌人侵略

C.启蒙运动影响,革命蓬勃发展D.国际局势紧张,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

拿破仑时期法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内有封建守旧势力企图复辟帝制,外有英国组织的反法联盟的威胁。

为维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建立了强有力的资产阶级专制独裁政治。

故本题选B。

C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B说法包括A、D。

 

15.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下列现象符合以上表述的是

A.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

B.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关税税则的逐步形成

C.《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D.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在打击荷兰的海上势力,不符合自由主义原则,排除A;“值百抽五”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不符合自由主义,排除B;《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是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不符合题意,排除C;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拿破仑三世废除关税保护政策符合自由主义原则,促进世界市场在19世纪70年代初步形成,故D正确。

 

16.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

“呜呼!

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徐继畬属于地主阶级开明分子,并没有真正接受西方的共和制,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是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本题材料中徐继畬侧重于论述政治制度,排除C;D项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为B。

 

17.乔治·华盛顿曾指出:

“在导致政治繁荣的一切倾向和习惯中,宗教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支柱……纯粹的政治家与虔诚的人相同,应该尊重和珍爱这些支柱。

”这表明华盛顿

A.重视宗教与道德在实现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B.强调人的信仰与道德是实现独立的重要前提

C.认为政治家们要坚持宗教自由和高尚的道德

D.主张运用宗教、道德和法治推动国家民主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的思想主张。

根据题干信息“宗教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支柱……纯粹的政治家与虔诚的人相同,应该尊重和珍爱这些支柱”可知,华盛顿重视宗教与道德在实现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故本题选A。

B、C、D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18.公元2世纪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他的名著《沉思录》里,把人生比作舞台,讽刺有的人觉得他在这个舞台上“只演了三场,还没有演完第五场哩!

”但“在一个人的生命里,三场也就是一整出戏了”,再演下去就没有人捧场了。

在下列几位历史人物中,你认为哪位是这个舞台最出色的演员?

A.华盛顿B.拿破仑C.孙中山D.甘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

据材料信息“再演下去就没有人捧场了”可知是指华盛顿辞去美国总统,开创美国总统连任不过两届的先例,故A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9.历史学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

“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

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

”评论中的“他”是指

A.妄想征服全世界的希特勒B.成立清教政权的克伦威尔

C.背叛民国而称帝的袁世凯D.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根据“三色旗”可知这指的是法国,根据“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可知,“他”指的是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

故本题选D。

 

20.甘地始终是一个谜:

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在于

A.历史人物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B.甘地的斗争策略和价值观的落后性

C.甘地的民族立场和阶级立场摇摆不定D.历史人物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甘地。

甘地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是因为甘地希望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甘地诅咒西方现代文明是因为西方文明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

甘地是“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指的是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这说明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在于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故本题选A。

 

21.“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指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创办实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A项不符合题意;“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发表《告各友邦书》,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B项不符合题意;“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是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联合西南军阀对抗北洋军阀,C项不符合题意;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把国民党改组为代表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故D正确。

 

22.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为此他

A.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由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错误地认为中华民国成立,完成了民族、民权主义两大革命任务,把致力于民生主义作为其之后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主张发展实业,推动全国的铁路建设,故选B项。

依据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为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排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表述错误。

 

23.甘地曾说:

“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

由此可知,甘地

A.主张抵制西方工业品B.反对西方资本控制印度

C.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D.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甘地。

根据材料文字“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可知抵制西方工业品并不是甘地最终的目的,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文字“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可知,甘地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不道德的,是罪恶的文明,会破坏印度生存的“道德基础”,而不是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C项排除;材料“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反映了甘地用道德衡量经济生产方式,他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主张复兴印度农村工业,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D项正确。

 

24.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文化常识及历史文化素养。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鸭舌帽既满足了改革者的要求,又满足了百姓做礼拜的需求,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共存,即二者之间的一种妥协,故选A项,排除B、C两项。

从鸭舌帽可以满足百姓做礼拜的需求的情况可知,D项不正确。

 

25.凯末尔和甘地都被称为“国父”,他们的不同之处是

A.实行了多方面西方化的社会变革B.反对殖民侵略争

C.减轻传统宗教对社会的不利影响D.反映了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凯末尔和甘地领导斗争的相关知识。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的独立斗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消除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教合一制度的弊端,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倡宗教和解,并且领导国大党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

二人的活动都被视为亚洲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

但是甘地并未在印度推行西方化改革,A项表述是二者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6.1852年,马克思曾说: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推动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社会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D.资产阶级理论研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都无关,A、B两项均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C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资产阶级的相关人士已经对阶级斗争理论和经济理论进行过研究,而这些资产阶级理论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27.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

“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B.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C.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

“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说法错误,排除A项;“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英国侵略印度”既给印度带来了灾难,也给印度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8.“西方标准教科书认为,(列宁)《怎么办?

》一书是最终导致斯大林主义的残酷的布尔什维克之连续链条的第一环。

……里赫则系统地证明了俄国革命运动中最坚定地追求政治自由的战士不是别人,而正是列宁。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西方学者对俄国革命史有分歧认识B.西方学者认为列宁斗争功过参半

C.西方学者对布尔什维克持否定态度D.西方学者认为列宁追求政治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列宁以及俄国革命史。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西方标准教科书及里赫对列宁及领导的革命存在不同认识,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俄国革命史的认识有分歧,A项符合题意;B项“功过参半”与题意不合,C项“持否定态度”表述片面,D项的表述不能全面概括题旨,均排除。

 

29.1918年4月,列宁曾说:

“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

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材料文字“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