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925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docx

瑞丰煤矿瓦斯抽放设计

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

瓦斯抽放专项设计

贵州正合矿产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二O一一年十二月

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

瓦斯抽放专项设计

生产能力:

15万t/a

设计:

审核:

项目负责:

贵州正合矿产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二O一一年十二月

附 件 目 录

1、委托书

2、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820068

3、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

4、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对毕节地区2008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生产字[2008]1547号);

5、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毕节地区煤炭局<关于请求审批2009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09]281号);

6、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毕节地区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2010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10]699号);

7、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对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M73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11]566号));

8、贵州省煤田地质实验室对瑞丰煤矿M73号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和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

9、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关于对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技改)开采方案设计的批复》,(黔煤规字【2008】589号)

10、贵州省煤矿项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修改)备案登记表;

11、贵州省煤矿项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延续)备案登记表;

12、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毕节监察分局文件,《关于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批复》(黔煤安监毕字【2010】087号)

附图目录

序号

图纸名称

图号

比例

1

地质地形及井上下对照图

1

1:

2000

2

开拓方式、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图

1

1:

2000

3

开拓方式、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

1

1:

2000

4

上保护层开采沿煤层走向方向保护范围示意图

1

1:

500

5

上保护层开采沿煤层走向方向保护范围示意图

1

1:

500

6

下保护层开采沿煤层走向方向保护范围示意图

1

1:

500

7

下保护层开采沿煤层倾向方向保护范围示意图

1

1:

500

8

穿层瓦斯抽放钻孔布置剖面图

1

1:

500

9

穿层瓦斯抽放钻孔布置平面图

1

1:

500

10

瓦斯泵房平面布置图

1

示意

11

瓦斯抽放系统图

1

1:

2000

12

瓦斯抽放泵站供电系统图

1

示意

13

抽放管网布置图

1

示意

前言

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位于城北东直距35km。

矿区地理坐标:

东经为105°52′24"~105°53′10"。

北纬27°20′12"~27°20′54"。

属大方县星宿乡所辖,距大方县城公路距离约51km,向南4公里可与326国道相接,往南40公里经普底、林泉可通贵毕高等级公路。

向北34公里经大山、长石可与大纳公路(大方—四川纳溪)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矿管函[2007]1598号《关于解决毕节地区煤矿资源合理配置、调整部分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属于扩界扩能矿井,属私营企业性质,矿区面积1.1426km2,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

企业法人钟德新。

行业主管为大方县煤炭局。

2008年1月由贵州宏景矿产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做了《开采方案设计》,经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规字[2008]589号文件给予批复”;同年7月,该公司为瑞丰煤矿作了《安全专篇》,经黔煤安监盘水字[2008]266号文给予批复。

2010年3月因原设计的风井布置在M51号煤层中,矿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垮落现象,支撑困难,无法再继续施工,须变更风井。

以及M18号煤层标高+1776m标高以上煤层厚度极不稳定,开采条件不明,布置首采面较困难,把首采面布置到M73号煤层。

于同年3月委托贵州兴源煤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开采方案》与《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安全专篇》,并由相关部门审查备案。

根据审批备案的方案及专篇,矿井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设计与管理。

根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AQ1055-2008)第3.4.4.1条规定,矿井必须进行瓦斯抽采。

为此,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于2011年11月委托我公司为其矿井进行瓦斯抽采方案设计。

并对开采方案与安全专篇中的以下内容进行完善:

(1)对矿井和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进行预计;

(2)对矿井抽采泵及管路系统进行选型;(3)对矿井抽采方法和抽采工艺进行设计;(4)掘进工作面抽采钻孔施工工艺方案。

2011年12月,我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并提交了《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瓦斯抽采方案设计》。

二、编制设计的依据

1、瑞丰煤矿提供的《瑞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说明书》。

2、瑞丰煤矿提供的《瑞丰煤矿安全专篇》。

3、矿方提供的通风、生产、瓦斯地质等相关资料。

三、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

1、《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

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

3、《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GB50471-2008)。

4、《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

5、《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

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该矿仅对矿区范围内的73号可采煤层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鉴定,建议业主对矿区范围内的其它煤层补作突出危险性鉴定,以便指导矿井安全、可靠、高效的生产。

2、瑞丰煤矿防突和瓦斯治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开采保护层和大面积预抽煤层瓦斯,因此建议矿方对保护煤层开采后,对下邻近煤层的保护效果、保护范围等进行专门考察,同时引进能施工100m以上的大功率钻机,对抽采钻孔施工工艺进行专项研究,确保瓦斯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3、未对各煤层瓦斯基本参数进行测定,煤层可抽性也未做评价。

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把各煤层的瓦斯基本参数测全并对煤层的可抽性进行评价。

4、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实现各采、掘工作面独立通风,以满足通风与安全要求。

5、按规定设置防突反向风门、避灾硐室等安全设施,并按有关规范建设,以确保设施质量,并加强对通风设施的管理。

6、在瑞丰煤矿在建设期间和今后采掘煤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位一体”防突措施,按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进行管理,并按规定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加强瓦斯地质测量工作,特别注意小断层、隐伏断层的赋存情况。

7、配足专门的瓦斯与地质等工程技术人员,加强防突安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与防突人员对煤与瓦斯突出的认识与防突技能。

8、加强对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的会审,提高作业规程中防突措施的具体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9、加强对井下机电系统的管理,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与检修有关设备,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10、建议瑞丰煤矿补充完善专业瓦斯治理队伍,在实施瓦斯综合治理专项基础上,不断测定瑞丰煤矿煤层的瓦斯参数,不断完善瓦斯治理措施,摸索出一套适合于瑞丰煤矿的综合治理方法。

矿井基本情况

第2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1、矿井所在地理位置

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位于城北东直距35km。

矿区地理坐标:

东经为105°52′24"~105°53′10"。

北纬27°20′12"~27°20′54"。

2、交通情况

大方县星宿乡瑞丰煤矿,位于大方县城北东直距35km,属大方县星宿乡所辖,距大方县城公路距离约51km,向南4公里可与326国道相接,往南40公里经普底、林泉可通贵毕高等级公路。

向北34公里经大山、长石可与大纳公路(大方—四川纳溪)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井田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贵州高原的中山地带,属于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上游六冲河及赤水河支流之分水岭地带。

区内地形切割强,为侵蚀~剥蚀高山及岩溶峰丛高中山地貌,岩溶、冲沟较发育。

最高海拔2071.5米(矿区南部一山头),最低海拔1777.5米(矿区北部外围一岩溶洼地内),一般1850~1920米,相对最大高差294米。

山脉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主要受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表河流控制。

2、水系

矿区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上游六冲河及赤水河支流之分水岭地带。

矿区范围内无河流通过,地表水大多为雨季“V”型季节性冲沟水,冲沟流程短,水量较小,旱季时干涸。

3、气象

气候属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

县内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1.8℃,极端最高气温31.5℃(1958年4月3日),极端最低温为-9.3℃(1975年12月14日)。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大方县属贵州多降雨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最为1126.71mm,降雨量实际变化较大,最高为1518.3mm,(1964年),最低为843.4mm(1990),年降雨量在时空上出分布不均匀表现为丰、枯季,5月至9月降雨量多,占全年降雨量的75.3%,降雨量最多的是6月份,其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8.6%。

4、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烈度为Ⅵ度。

区域稳定性较好。

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5、矿区内经济概况

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其次为水稻、小麦、薯类及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辣椒等,粮食自给自足有余,当地经济较落后,工业不发达。

区内建筑石材丰富,有石灰岩、砂岩等,现少量开采利用。

第3节地质情况

一、地层

区域地层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O)、二叠系(P)、三叠系(T)第四系(Q)。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区内仅出露茅口组的部分,为浅灰色~灰白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细晶灰岩,夹燧石条带,偶夹少量白云质灰岩。

含蜒、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其中蜒类化石较丰富。

厚度大于100米。

分布于矿区北面及东面,其岩溶较发育。

2)二叠系上统

(1)龙潭组(P3l)

为区内含煤地层,厚112~151米,平均厚128米左右,与下伏茅口灰岩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性可分为三段,现简述如下:

上段(P3l3):

深灰色岩屑粉~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顶部夹薄层状泥质灰岩,粉砂岩显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砂岩中胶结物以二氧化硅及碳酸盐类的菱铁矿为主。

该段含煤层2~3层,其中M18全区稳定可采。

该段厚32.3~46.0米。

中段(P3l2):

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粘土岩、细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显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砂岩胶结物中菱铁矿含量较上段有所增加,含煤夹菱铁矿结核或菱铁矿层。

含煤或煤线9~12层,其中M51全区稳定可采。

该段厚41.5~57.4米。

下段(P3l1):

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少量粘土岩、炭质泥岩。

底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或硫铁矿层,显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其中砂岩胶结物以菱铁矿为主,形成菱铁质砂岩或菱铁矿层,在该段中上部,M51之下约6米处有一厚0.70~1.00米的胶结物全为SiO2的粉砂岩,不易风化且较坚硬,在矿区及附近区域内均很稳定,易识别,为一良好标志层。

该段含煤层或煤线4~11层,其中M73全区稳定可采,该段厚31.6~48.8米,距茅口组2-7米,平均约4.5米。

(2)长兴组(P3c):

深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条带灰岩,层间夹有机质条带或薄层,偶夹条带状炭质泥岩,产腕足类化石,厚25~35米。

3)三叠系下统(T1)

区内仅出露夜郎组(T1y)中段及下段,按其岩性从老到新依次为:

第一段(T1y1):

黄绿色、浅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页岩),含粉砂质泥岩(页岩),显水平层理。

与下覆长兴灰岩呈假整合接触,厚12~23米。

第二段(T1y2):

上部为灰色厚层~巨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偶见锯齿状缝合线构造。

顶部为厚0.7~1.1米厚的鲕粒灰岩,鲕粒含量30%左右。

中部及下部为浅灰、浅灰绿色中厚~中薄层状泥质灰岩,含泥质条带,往下渐变为泥灰岩且泥质条带渐增,最后过渡为T1y1钙质泥岩。

含瓣鳃、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度180~250米。

二、构造

矿区位于新场(百纳向斜)东翼北端,矿区为单斜构造,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210~249°,倾角9~16°,平均15°左右。

地层产状变化小,矿山井下建矿至今,未发现断距>10m的断层,未见影响矿井开拓布置、开采的地质构造。

矿区内构造不发育,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型。

第4节煤层、煤质

一、可采煤层

1、煤系地层

矿区内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15~26层。

含煤岩系总厚112~151米,平均厚128米,含煤总厚6.35米,含煤率4.96%,含可采煤层三层,平均总厚4.45米。

可采煤层含煤率为3.48%。

2、主要可采煤层稳定程度及特征

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为M18、M51、M73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

1)M18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中上部,上距长兴组灰岩底界10.0~15.0米,层位及厚度稳定。

矿区附近曾有老硐开采。

厚度1.00~1.50米,平均厚1.20米,中下部常夹一层粘土岩夹矸。

经矿方实际井巷揭露,M18煤层+1776m以上煤层变化大,厚度大部只0.3-0.5米,不具备开采条件。

顶板:

伪顶为粉砂质泥岩,强度低;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强度低,易风化崩解,遇水易膨胀、软化,为不稳定顶板。

底板:

直接底板为瓦灰色粘土岩,强度低,遇水易膨胀、软化,表现为底鼓现象,为不稳定底板。

2)M51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厚度1.40~2.00米,平均1.46米,下距龙潭组底界48~55米,煤层中上部常夹一层炭质泥岩夹矸,夹矸厚0.04~0.30米,一般0.15米。

顶板:

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强度低,易风化崩解,遇水易膨胀、软化,为不稳定顶板。

底板:

直接底板为瓦灰色粘土岩,强度低,遇水易膨胀、软化,表现为底鼓现象,为不稳定底板。

3)M73煤层

出露于煤系地层底部,距茅口组(P2m)2~7米、煤厚1.40~2.20米,矿内平均厚度1.58米。

顶板:

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强度低,易风化崩解,遇水易膨胀、软化,为不稳定顶板。

底板:

直接底板为瓦灰色粘土岩,强度低,遇水易膨胀、软化,表现为底鼓现象,为不稳定底板。

综上所述,M18、M51、M73煤层结构简单,三层煤层稳定类型均为较稳定型煤层。

而各煤层的顶、底板均为不稳定岩层,采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矿井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1。

表1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厚(m)

煤层平

均间距

(m)

稳定性

倾角

(°)

容重(t/m3)

煤层结构

顶底

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M18

1.0~1.5

+1776以上不,以下稳定

15

1.4

含1层夹矸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

1.2

39

M51

1.4~2.0

稳定

15

1.48

含1层夹矸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

1.46

51

M73

1.4~2.2

稳定

15

1.55

无夹矸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

二、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物理性质

矿区内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差异不大,呈灰黑色,粉色为深黑色,条带状结构,似金属光泽,硬度相对较大、脆度小,贝壳状及不规则状断口,半亮煤~光亮煤、外生裂隙较发育。

M18煤层视密度为1.45吨/立方米;、M51煤层视密度为1.48吨/立方米、M73煤层视密度为1.55吨/立方米。

2)化学性质

(1)水分(Mad)

M18煤层原煤:

3.52%;

M51煤层原煤:

3.00~3.12%;平均3.06%;

M73煤层原煤:

3.02%~3.10%,平均06%。

(2)灰分(Ad)

M18煤层原煤:

18.17%、属中灰分煤;

M51煤层原煤:

灰份16.85~17.10%、平均16.98%,属于中灰分煤;

M73煤层原煤:

灰份17.00~18.99%、平均18.00%,属于中灰分煤。

(3)挥发分(Vdaf)

M18煤层原煤:

8.10%,属低中挥发分煤;

M51煤层原煤:

8.75~9.15%,平均8.95%,属低中挥发分煤;

M73煤层原煤:

8.00~8.10%,平均8.05%,属低中挥发分煤。

(4)硫分(St,d)

M18煤层原煤:

全硫平均1.67%,属于中硫煤。

M51煤层原煤:

全硫0.31~0.83%、平均0.57%,属于低硫煤。

M73煤层原煤:

全硫0.57~1.48%、平均1.03%,属于中~低硫煤。

3)工艺性能

发热量(Q):

M18煤层原煤发热量(Qb,daf)为28.05MJ/kg属高热值煤;无烟煤。

M51煤层原煤发热量(Qb,daf)为28.00~28.99MJ/kg,平均28.50MJ/kg,属高热值煤;无烟煤。

M73煤层原煤发热量(Qb,daf)为26.76~26.88MJ/kg,平均26.82MJ/kg,属高热值煤;无烟煤。

矿山未作过热稳定性、煤对CO2的反应性、可磨性、泥化等实验。

各煤层煤质见表12。

表12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煤质分析(%)

发热量

(QDT,d)

(MJ/kg)

煤种

水分

(Mad)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硫分

(Std)

M18

原煤

3.52

18.17

8.10

1.67

28.05

无烟煤

(WY)

M51

原煤

3.06

16.98

8.95

0.57

28.50

M73

原煤

3.06

18.00

8.05

1.03

26.82

2、煤种

M18为中硫中灰高发热量无烟煤、M51为低硫中灰高发热量无烟煤、M73为中~低硫中灰高发热量无烟煤,均可作为动力、化工及民用煤。

第5节开采技术条件概况

一、矿井水文地质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主要含(隔)水层类型

(1)茅口组(P2m)—强含水层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弱含水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岩溶裂隙含水层

(4)第四系(Q)—弱含水层

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良好,区域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845.6m,矿区拟开采最低标高+1100m,开采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M18、M51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龙潭组基岩裂隙含水层,其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即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矿床水文地质复杂程度中等;M73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底板茅口组灰岩,其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三类第二亚类第三型,即以底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综合定位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复杂。

2、小窑及老空积水

区内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广泛,且开采历史悠久,大部分被关闭。

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致使地表水及降雨由裂隙渗入老窑蓄积。

老窑大多有积水。

开采浅部煤层时,应预防老窑水涌入。

本矿必须高度重视老窑水、老空水的防治工作,必须立即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弄清老窑及老空积水情况,并标绘在矿井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将矿井以外至少100m范围内邻近矿井的井田位置、开采范围、积水情况标绘在井上下对照图上。

在建井和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探放水工作,必须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并做到“有疑必停”,防止采空区积水和老窑积水的突然涌出。

必须落实矿区范围是否存在封闭不良或质量可疑、有突水可能的钻孔。

并采取相关的措施。

3、地质构造导水性、富水性

该矿区内无地质构造,不存在地质构造导水性和富水性。

4、矿区含、隔水层特征

1)茅口组(P2m)

厚>100m,为浅灰色~灰白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细晶灰岩,夹燧石条带,偶夹少量白云质灰岩。

地表出露于矿区北部边界外围,形成裸露及半裸露的高中山,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认为,该层富水性强,但极不均匀。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地层呈东西向条带状出露于矿区北部边界附近缓斜坡地带,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等为主,夹数层煤层。

该组平均厚度约128m。

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

长兴组和玉龙山段岩性和富水性相近,且二层之间仅有12~23m厚的沙堡湾段(T1y1)隔水层相隔,岩性为浅绿色钙质泥岩。

T1y1在受外力的作用下易变形破坏,并失去隔水性。

所以将玉龙山段和长兴组合并为同一层来研究,把两层统称为“T1y2+P3c”岩溶裂隙含水层。

长兴组(P3c):

区内出露面积较小,在地表形成陡崖,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厚度为25-35m。

据地表水文地质测绘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工作区富水性相对较强,可达中等,但含水不均一。

玉龙山段(T1y2):

在矿区内大面积出露,地形上常形成斜坡、陡崖或陡坡,其间发育有方向各异的季节性小冲沟。

岩性主要为上部为灰色厚层~巨厚层状微~细晶灰岩;顶部为厚0.7~1.1米厚的鲕粒灰岩;中部及下部为浅灰、浅灰绿色中厚~中薄层状泥质灰岩。

厚度180~250米。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地表调查,分析认为该层中富水性中等。

4)第四系(Q)

分布于矿区内的各斜坡、山间洼地及各冲沟的沟底地段,岩性主要为耕植土及粘土,局部地段混夹灰岩的风化碎块和崩积块体,出露厚度0~10m,含水性较差,动态变化极不稳定,地表调查中,未见泉水点出露。

该层总体上讲,具透水性,季节性含水。

由于该层分布零星,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富水性弱。

5、封闭不良钻孔情况

本次核实区没有钻探工程的资料。

该矿区也未作过钻探工作,所以矿井不存在封闭不良情况。

6、矿井主要含水层与煤层之间的关系。

矿井主要含水层茅口组稳定分布于矿层内含煤地层下部,距M73可采煤层垂直距离2~7m,距离M51主采煤层52~59m。

7、矿井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1)目前生产矿井涌水量

通过调查,了解到该煤矿在正常生产时,平常矿坑涌水量为10m3/d左右,在雨季时矿坑最大涌水量可达50m3/d。

2)矿坑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矿井位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矿井充水主要因素为龙潭组煤系地层及长兴、玉龙山灰岩地层,矿井涌水量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原则上是根据矿区地貌、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程度等的差异,来确定矿区的入渗系数、汇水面积等有关水文地质参数,按公式进行计算,大气降水的渗入量为矿井涌水量。

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及矿井涌水量计算结果

根据该矿提供的矿区内M51煤层涌水量实测资料,根据邻近矿井立新煤矿矿井涌水量,采用比拟法进行估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