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924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县**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0.4投资估算结果35

附件:

1、**县第一中学校教学楼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3、《**一中地理位置图》

4、《**一中总平面意向图》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名称:

**县**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县**镇初级中学校

主管单位:

**县教育局

项目法人:

**

项目负责人:

**

建设地址:

**县**镇**村

1.2可研编制依据

1、**县**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委托书

2、《**县**镇初级中学校规划图》

3、《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4、《城市(镇)普通完全高级中学校各类用房面积标准》

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6、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7、**县**镇初级中学校提供的有关资料

1.3主要研究内容

本报告主要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确定、建设条件、工程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1.4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本报告认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解决该校发展中食堂用房不足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镇教育发展,加速全民文化素质提高,从而推进**经济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该校项目选址在校区南部,建设内容及规模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

该项目占地面积1030m2,总建筑面积1030m2,总投资估算121.69万元。

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合理有据,建设条件完全具备,应尽快立项建设。

1.5主要技术指标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下页表: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

学校总占地面积

m2

21600

二、

建筑占地面积

m2

1030

拟建食堂

三、

建筑面积

m2

1030

拟建食堂

四、

总投资

万元

121.69

1

建安工程费

万元

99.9

3

其他费用

万元

12.78

4

预备费

万元

9.01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镇位于**县境北部,长陵、陵辉、平林等公路在此交汇。

辖31个行政村,面积51.8平方公里,有耕地25290万亩,总人口24376人。

主要工业有煤炭、冶铁。

1986年列为农业部旱作农业示范区。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始终坚持“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县**镇镇办中学创办于1988年,为六轨制初级中学,现有学生603人,其中住校生305名。

教职员工72名。

学校服务半径8千米,覆盖人口24000人。

校园总占地面积21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324平方米,学校现有一栋教学楼(四层)3610平方米,一栋学生宿舍楼(三层)2610平方米,两栋教室办公楼共1344平方米,学生食堂120平方米,厕所130平方米,其他用房420平方米。

学校现有食堂仅120平方米,且条件简陋,无法满足全校教职工及学生的就餐需要,无法为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为此**镇中学根据学校规划,在学校南侧拟修建一栋103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

**市工程咨询中心接受委托,对**镇初级中学校改扩建(食堂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该项目的建设是完善教学配套设施,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

**镇中学现有学生603人,其中住校生305名,教职员工72名,到2010年住校生可达580余人。

该学校现有食堂仅为120平方米,且设施简陋,远远无法满足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学生的就餐需要,更无法满足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

新建一座1030平方米的食堂,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符合《城市(镇)普通完全高级中学校各类用房面积标准》,对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对促进该镇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纲要中还指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舍安全。

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使所有中小学具备基本的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

加强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设施和厕所建设,改善卫生条件。

“十一五”时期,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推动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改善办学条件。

**镇初中作为该镇主要的初中阶段教育学校,学校的建设历来是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的大事,并将其作为**镇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该项目的建设已受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非常必要。

 

第三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

根据校区总体规划,项目位置选在校区南部,北面正对现有综合教学楼。

详见附件及《**一中总平面意向图》。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1、气象

该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

具体气象参数如下:

年均气温7.34~8.0℃

最冷一月份月均-5.8℃

绝对最高气温32-34.3℃

最热七月份月均24.3℃

绝对最低气温23.7℃

年均降雨量(降雨集中在7-9月份)650mm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或南风

冬、春季主导风向西北风

基本风压0.45KN/m2

基本雪压0.30KN/m2

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以上气象条件,使项目建设和使用能够适应上述气候特点。

2、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镇中学校区内,拟建位置在学校现有食堂及仓库上。

场地地势平坦,可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3、地质

该项目场区目前尚未做地质勘察,可研建议在初设时做好工程地质勘察,以取得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确保工程安全。

4、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项目建设所在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3.2.2公用工程条件

1、交通条件

**镇中学位于**县**镇**村,校区距长陵公路1000米,交通便利。

2、供水

由校区供水网接入。

3、供电

项目供电由校区供电电网接入。

4、供暖

项目区内原有的锅炉可满足项目采暖需要,供热由校区供热管网接入。

5、通讯

该项目区在电信通讯网络覆盖范围内,就近接入即可。

第四章建设规模确定

4.1用地规模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的中学生用地指标为22~28.8m2。

**一中为18轨制的高级中学,在校生人数为2700人,校舍占地面积65600m2,生均占地面积24.30m2,在标准规定范围内,新建教学楼不需新征地,在原校园内建设即可。

4.2建设规模

4.2.1标准规定的建设规模

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18轨制的高级中学校舍建设规模如下表所示:

18轨制城市普通高级中学各类用房面积明细表(规划指标)

序号

用房名称

每间使用

面积(m2)

间数

使用面积

小计(m2)

建筑面积

(m2)

备注

一、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9812

16353

1

普通教室

67

54

3618

6030

2

专业教室

2791

4652

实验室(理、化、生)

96

9

864

仪器标本准备室

23

11

253

音乐教室

73

2

146

乐器室

23

1

23

美术教室

96

2

192

美术教具室

23

1

23

书法教室

96

2

192

地理教室

96

2

192

语言教室

96

3

288

语言资料室

23

2

46

计算机教室

96

2

192

计算机辅房

23

1

23

劳动教室

96

3

288

劳动教具室

23

3

69

3

公共教学用房

3403

5672

合班教室

390

电教器材室

23

1

23

图书阅览室

820

科技活动室

18

9

162

心理咨询室

18

1

18

体育活动室

1950

体育器材室

40

二、

办公用房

1358

2263

教学办公室

648

行政办公室

14

22

308

广播社团室

64

会议接待室

110

德育展览室

50

卫生保健室

14

4

56

总务仓库

76

维修管理室

24

传达值班室

22

三、

生活服务用房

2847

4745

教工单身宿舍

331

学生宿舍

另行申

报增列

教工和学生食堂

2017

锅炉房

另行申

报增列

开水房

24

汽车库

40

配电室

24

1

24

厕所

411

总计

14017

23362

4.2.2现有用房面积

**一中现有用房面积如下表所示:

**一中现有用房明细表

单位:

m2

建筑物名称

建筑

面积

原功能

调整后功能

功能

建筑面积

与标准相比

1

教学主楼

3100

教学、办公

办公

2277

+14

心理咨询室

30

满足

劳动教室

595

满足

语言教室

160

满足

语言资料室

38

满足

2

东、西教学楼

3400

教学、办公

学生宿舍

5400

满足1080

人住宿

3

原图书楼

2000

学生宿舍

4

学生公寓楼

3800

学生宿舍

教工公寓

3800

——

5

食堂

990

食堂

食堂

990

-2372

6

图书实验楼

4000

图书、阅览

1790

+143

实验室、仪器标本准备室

1862

满足

科技活动室

270

满足

计算机教室

358

满足

总计

17290

17290

注:

“+”表示比标准面积多;“-”表示比标准面积少。

原教学主楼调整功能后办公面积比标准多14m2,图书阅览面积比标准多143m2,安排教学用房面积不足,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其功能。

原学生公寓调整功能后根据校方要求安排单身教工和教工家属住宿。

现有服务用房,如:

锅炉房、开水房、汽车库、配电室、厕所等均可满足使用要求,表中不再列出。

4.2.3需新增用房面积

功能调整后,**一中需新建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室,增加食堂面积。

需新增用房面积明细如下表所示:

**一中需新增用房面积明细表

单位:

m2

序号

用房名称

每间使用面积(m2)

间数

使用面积小计(m2)

建筑面积(m2)

备注

一、

教学楼

5014

8357

1

普通教室

67

54

3618

6030

2

专业教室

983

1638

音乐教室

73

2

146

乐器室

23

1

23

美术教室

96

2

192

美术教具室

23

1

23

书法教室

96

2

192

地理教室

96

2

192

语言教室

96

2

192

语言资料室

23

1

23

3

公共教学用房

413

688

合班教室

390

电教器材室

23

1

23

二、

风雨操场

1990

3317

体育活动室

1950

体育器材室

40

三、

教工和学生食堂

2372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一中需新建教学楼8357m2、新建风雨操场3317m2、新增食堂面积2372m2,本报告仅对教学楼建设进行研究,风雨操场和食堂可在后续工程中完善。

第五章总图布局与工程设计方案

5.1设计原则

1、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2、结合项目用地情况,处理好已有建筑和扩建建筑之间的关系;

3、设置完善的道路系统,合理组织人流、车流,使内外交通便捷、通畅,互不干扰;

4、建设观赏和使用并重的景观绿化系统,使之具备较好的室外学习、交流、休闲、观赏功能。

5.2总图布置

5.2.1总平面布置

**一中总占地98.4亩,整个校区用地呈四边形,共分为三个区,即教学区(主要位于校区的北部,包括三栋教学楼和一栋图书实验楼)、生活区(主要位于校区的西部,包括一栋宿舍楼和一栋食堂)和体育活动区(主要位于校区的南部)。

根据**县及学校的总体规划要求,新建教学楼位于校区的南部,原主教学楼的南边,两楼之间的距离约16.4米,建筑面积8357m2,建筑占地面积1770m2。

整个校区绿化率按35%考虑,总绿化面积为22960m2,学校现有绿化面积20000m2,本次可研考虑的绿化面积2960m2,主要布置在校区空地及建筑物周围,以草坪绿化为主,辅以乔灌木绿化。

项目总平面布置详见附件:

《**一中总平面意向图》。

5.2.2交通组织

校区主入口(新建)设于场区南侧的落雁街上,次入口(原有)位于场区西侧的开云街上,在主入口处设12m长的电动大门。

校区内道路呈网状布置,主道路宽10m,次要道路宽4~6m,本次可研考虑道路及硬化面积总计6000m2。

5.2.3室外配套设施

学校需要新购置一台300KVA的变压器,即可满足项目的用电需求,电源从校区南侧落雁街上的供电电网接入,主干线沿校区南北向道路设置,引入新建教学楼,其长度约为90m。

校园现有4吨的锅炉房位于场区西边,主管线沿校区道路敷设,设支管接入新建教学楼中,其管线长度约为50m。

校园给水管由落雁街供水管网接入,沿南北向主道路敷设干管,设支管接入新建教学楼中,其管线长度约为95m。

在新建教学楼的南边设一个化粪池,排污主管线楼前道路设置,污水排入落雁街污水管网,室外排污管长度约为100m。

5.3设计说明

5.3.1工程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及设计规范

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3、《**一中总平面示意图》

4、**一中委托设计要求

5.3.2工程设计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中教学楼及室外配套工程。

5.3.3工程设计范围

**一中教学楼的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电气等专业设计。

5.4建筑设计

5.4.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5.4.2建筑方案

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定,做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设置齐全,立面造型美观。

教学楼建筑面积8357m2,地上五层,一层——四层的建筑面积为1770m2,五层建筑面积为1277m2,建筑占地面积1770m2,主要布置有普通教室、部分专业教室、部分公共教学用房等,一~五层层高3.9m,室内外高差按1.2m考虑,女儿墙高0.6m,建筑高度为21.3m。

建筑出入口分别布置在楼体的中部、东侧和西侧。

楼地面做水磨石地面,仿瓷涂料内墙面及顶棚,塑钢窗,木门,外墙面刷涂料,屋面采用聚苯板保温层,水泥焦渣找坡层,SBS防水层。

5.5结构设计

5.5.1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5.2结构方案

根据**一中新建教学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一级,因此需要对其地基进行换土处理,其挖土深度为3.7米,土方工程量约为12000m3,然后再回填1米厚的3:

7灰土,工程量约为3300m3。

教学楼采用框架结构,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墙体填充材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厚300mm,内墙厚200mm,建筑抗震等级为四级。

建筑抗震按7度设防,混凝土等级为C25、C30,钢筋等级为Ⅰ、Ⅱ、Ⅲ级。

5.6人防设计方案

依据《**省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管理规定》(晋市政发[2000]29号),中小学教学办公用房可不建人防地下室,免缴人防易地建设费。

5.7给排水设计方案

5.7.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5.7.2用水量指标

教学楼:

40L/日·人

绿化用水:

2L/m2·日

最高日用水量:

113.92m3/最高日

5.7.3给水系统设计

建筑物室内给水系统成枝状布置,采用PP—R管,由落雁街供水管网直接接入,即可满足教学楼用水要求,接入点到项目引入点的距离为95米。

5.7.4排水系统设计

1、室外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排水和雨水排放系统。

室外排水体制采用生活排水和雨水分流的形式,室外排水系统采用顺坡排水,选取短捷管线,每段管道划分适宜的服务面积,并考虑合理利用已有的排水管网。

雨水重力流管道按满流设计,道路雨水排除方式采用地面暗沟式,在管道方向转折处、管道交汇处等地方设置检查井及其它附属设施。

地下通道排水采用明渠排水,入口地坪应高于室外地坪,防止雨水流入。

2、室内排水系统

项目室内排水排水系统采用单立管伸顶排水系统,排水管采用PVC—U管。

3、雨水排放

屋面雨水采用普通外排水系统,雨水在室外汇集后排入室外雨水管网,雨水系统采用UPVC排水管,雨水斗采用金属雨水斗。

4、化粪池的确定

项目生活总排水量为96.83m3,在新建教学楼的南边设一个75m3的化粪池,将教学楼内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后排入落雁街污水管网。

5.8采暖、通风设计

5.8.1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

5.8.2设计参数

室外温度参数:

-11℃(冬天)

冬季室外风速:

0.5m/s

室内温度参数:

18~20℃

5.8.3采暖负荷计算

采暖总面积8357m2,热负荷为417.85KW(采暖指标为50W/m2)。

5.8.4采暖系统设计

项目区内原有一台4吨的锅炉可满足项目采暖需要,项目采暖系统分为室内系统和室外系统,室外系统合理划分供热范围,使得项目区内各个用热负荷基本平衡,避免出现供热失衡,室内采暖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双管制系统,供热由校区供热管网接入。

5.9电气设计

5.9.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2、《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031-2000

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5.9.2负荷计算及变压器容量

用电负荷计算表

建筑物名称

单位面积指标

(W/m2)

用电负荷(KW)

教学楼

30

250.71

**一中扩建项目总用电负荷为250.71KW,需要新购置一台300KVA的变压器即可满足项目的用电需求。

5.9.3供电系统设计

项目供电负荷等级为三级,项目供电由校区南侧落雁街上的供电电网引入变压器,然后由变压器放射式引入各用户。

教学楼内低压接线系统采用树干式,低压配线放射式供给各层用电负荷,消防设备采用单独的供电回路,配电线路和控制回路按防火分区划分。

5.9.4照明设计

1、照度标准

建筑物名称

教学用房

公用部分

照度标准值(LX)

300

100

2、照明灯具

教学楼照明采用普通荧光灯具,并设置格栅。

3、照明系统的设计

照明系统设计包括室内照明设计、应急照明设计、疏散照明设计、道路照明设计等,室内照明和室外照明分开设置。

项目区室内照明线路采用220V两线制。

道路照明采用单回路供电,每个工作段和场所采用就地单独控制的供电方式,每个回路设保护措施。

照明设计要充分考虑节能,应选节能灯,建筑内荧光灯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气体放电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室内照明均匀度不低于0.7,在项目的楼梯间、疏散走道等处设置应急照明,疏散用应急照明照度不低于0.5LX,其余照度满足正常照度要求,在疏散走道或安全出口等处设灯光疏散照明。

5.9.5导线敷设

供电系统采用电缆敷设,在三相四线制线路中采用四芯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缆线路的敷设考虑建筑物的位置,选择最短线路,采用直接埋设。

5.9.6防雷与接地

项目区内教学楼按三类防雷进行设计,屋顶防雷利用建筑物基础做自然接地系统,屋顶避雷网网格间距不大于20×20m。

利用建筑物内柱、梁及基础内主筋作为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m,将避雷带与建筑物基础作可靠连接,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4Ω,如果达不到此要求增加人工接地装置。

低压配电系统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均与保护线连接,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入同一个接地系统当中,接地系统采用TN—S系统。

项目区内信息系统采用单点接地方式。

5.9.7弱电系统

教学楼的办公用房每个区(室)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插口,电话系统采用通讯缆接附近电话通讯网引交换机,采RVS-2×0.5引至各电话插口,网络系统采用光缆接附近数据网引至HUB,采用UTP-5类4对对绞线引至各信息插口。

第六章节能、节水措施

6.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

2、《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017-2002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6.2节能措施

6.2.1建筑热工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