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557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

1、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

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

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

牛顿(N)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

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力

(1)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都是弹力)

(3)产生条件:

发生弹性形变。

2、弹簧测力计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

由于 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公式:

G=mg,其中g=9.8N/kg;变形:

m=G/g。

物理意义: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周围,离地球越远,重力越小。

4、施力物体:

地球

5、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

①原理:

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

检查墙壁、壁画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

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①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②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或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

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①条件:

所有物体只要不受力

②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的运动(不管什么运动)的物体一直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

③物体不受力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即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力(而是惯性)。

④物体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力。

⑤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归纳得出的。

3、惯性

①定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性叫惯性。

②性质: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③惯性不是力,我们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

④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是指不容易改变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⑤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组句:

“之前(两物体)......(怎样运动),然后(一个物体)受力......(怎样运动),(另一个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怎样运动)。

例:

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

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4、区别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

主要区别在于平衡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

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6、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

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7、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

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

A、滑动摩擦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匀速拉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增大压力;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第九章压强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

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

作用在受力面上4、大小:

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

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

物体每一份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变形:

F=PS;S=F/P

注意:

(1)计算时单位应统一为:

压力F——N,受力面积S——m2,压强P——Pa

(2)该公式适用所有(固、液、气)的压强计算(但液体压强的计算中,该公式主要用于计算压力F);

(3)当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体积为V=Sh时,固体压强也可以根据P=ρgh分析或计算。

5、单位:

帕斯卡(pa)1Pa=1N/m2

意义:

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举例:

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

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

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

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专用公式:

P=ρgh;变形:

ρ=P/gh,h=P/ρg。

注意:

(1)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2)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应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P=F/S,得到压力F=PS;但当液体的形状是柱体时,液体压强也可以用公式P=F/S进行分析或计算。

4、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

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等。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

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等。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温度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

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

(应用:

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10.1浮力(F浮)

1、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沉底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但不是所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如桥墩)。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

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向上的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

浮力的大小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