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565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

精品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那林二中八年级语文基组2014年春季期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1.背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2、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划出文中与“背影”相关的语句,谈谈听后感受并思考:

(一)问题导学

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各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表达了什么中心?

3、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二)互动探究

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第1题的后一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三)交流展示

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对表现积极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重点赏读第六段,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挚感情。

(一)问题导学

1、请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2、请用着重点标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以“我认为--用的好,因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3、请用横线划出父亲所说的话,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挚感情。

(二)互动探究

这一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小组间可以相互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展示

选取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

展示方法:

“我是组的,我们组为大家展示的内容是:

请大家点评。

四、三读课文,感受深情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

五、达标检测

小组抢答完成练习。

六、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你有过哪些被父母感动的记忆?

附: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描写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 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未来。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某些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的理解。

   2、 理解全文的线索及文章的主题,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

(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

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问学生回答,检查预习情况。

   (附:

季羡林:

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三、初读课文,正字音,理清结构。

(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

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

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

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

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

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

白的黄的红的。

   4.师:

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

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提问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

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

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布置作业

   1、 整理笔记。

   2、 解释下列词语: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解释下列词语: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二、分析课文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问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

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

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问学生回答。

   6、师:

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

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3、师:

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提问学生回答,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

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提问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

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主线:

永久的悔(心中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2、内容:

母亲的一生。

(基本情况:

娘家姓赵,家境十分贫穷,大字不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不过五里,娘家—婆家,终其一生与红高粱为伍,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外出的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能见儿子一面。

   3、 中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孝经》

 ①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早。

②后悔、无奈之情。

③对已逝去母亲深切的思念。

四、随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五、布置作业(小黑板出示)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提示:

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附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感情线索: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叙事线索:

白的、黄的、红的

 

3铁骑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

”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简介作者

提问:

作者是谁?

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检查预习情况)

(附: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

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

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

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2、 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

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

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

1937.7——1938:

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

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1945.8日本投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

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

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

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

(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

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

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3、 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

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

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

(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

(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

(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

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

“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

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

“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

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

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

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

(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

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

①孔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③三步不出闺门——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

④三从四德。

⑤一夫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

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没有财产权。

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

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

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

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

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

板书: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顺叙——插叙——顺叙;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

(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3、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

(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投票过程中: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别人的冷嘲热讽,镇定。

②插叙部分:

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顽强。

③法庭斗争:

充满智慧——坚毅、自信,不畏强权——勇敢,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

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

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插叙部分能不能删除?

为什么?

(附:

不能,原因是:

①表现出斗争过程的艰苦和漫长。

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内容更加充实。

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课堂讨论。

1、 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

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让学生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

五、布置作业

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

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何自处?

附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叙述方式:

 顺叙   ——  插叙   ——  顺叙

文章内容:

投票斗争 美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法庭斗争   取得胜利(结局)(1-5)     (6-11)        (12-20)      (21)

第二单元

5.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关于作者

艾青(1910—1996) 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

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

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二、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

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这不符合诗意的。

我认为,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请看以下例证:

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

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

《辞海》“紫衣”词条注:

“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

杜预注:

‘紫衣,君服’。

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

《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

“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

”古诗里说:

“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摘自《“紫色的灵魂”究竟如何理解?

》(赵奎生 《中学语文教学》 1992年第1期)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一、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四、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教学设想

   借助朗读本诗的录音带,加强朗读指导,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本诗通过记事写人和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提问: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里?

   明确:

借景抒情。

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

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

它们的不同处:

   

(1)《沁园春·长沙》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沁园春·长沙》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沁园春·长沙》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3.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把难懂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研习新课

   1.作者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

   2.学生试读。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读后要进行正音。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

   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

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必须理出它的抒情脉络和结构。

   提问:

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回答:

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

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4.深入研究、体会本诗的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请学生举例说明。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