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434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docx

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和1996概述

文化景观

(1996-2004)

建筑学03班:

冯兵、周炳宏、李明洋、刘洋、

赵小熊、颜家智、杨波、杨攀

2014.12.12

汇报内容:

一、1996-2004年国际新动向以及对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影响

二、文化景观的定义及主要类型

三、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

四、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以及文化自然混合遗产----江西庐山风景区的特色、价值以及保护方法

一、1996-2004年国际新动向以及对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影响

1.1996-2004年国际新动向---争议

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在1992年设立至到2004年,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景观的定义、分类、标准非但没有渐趋统一,其争论反而日趋白热化。

文化景观作为特殊文化遗产类别的创立,作为架构自然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桥梁,既具有历史性的哲学、政治和文化意义,但又给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困惑,现状况是约80%的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分布在欧洲,欧洲之外的地区鲜有分布。

无论从概念理解、实践操作中都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困难。

中国的不参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欧盟2000年制定2004年实施了《欧洲风景公约》(EUROPEANLANDSCAPECONVENTION)提供了理解欧洲文化景观的一个起点,对国际的重要贡献是探索了适合欧洲文脉和地脉的景观保护模式,为探索地方或区域景观保护做出了示范作用。

它完全不同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模式,甚至有些针锋相对。

它把欧洲的所有景观都列入到体系之中,包括演变的、退化的、历史的,把景观看作一个有机进化体的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有机部分,而不是像世界遗产那样把某些景观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对待的个体。

这样的思想更符合的新文化地理学的社会政治学观点。

《欧洲风景公约》非常注意避免公约和其他现有的国际和国家的法律发生冲突,这在公约的各种支持性文件和解释性文件里可以看到,其中特别关注《欧洲风景公约》与《世界遗产公约》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合作。

为了避免不同公约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欧洲风景公约》声明该公约不能推翻其他现有或将来的国际或国家法律。

景观公约特别有用的一点是对使用的概念的定义,例如景观、景观政策、景观管理和景观规划。

《欧洲风景公约》鼓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机构之间的思想和经验交流。

一份欧洲理事会的会议报告记录表明《欧洲风景公约》已经在许多成员国的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帮助和促进了景观政策的实施和进展.

----2003年,世界遗产中心出版《世界遗产文化景观(1992——2002)》报告,菲勒(Fowler)教授分析了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全球数量分布,在提及亚洲屈指可数的文化景观数量时,其矛头直指中国,他认为中国有故意规避文化景观类别的嫌疑。

这引发了一场东西方关于文化景观的概念含义以及景观的文化性,尤其是自然地非物质性的文化意义的大讨论。

讨论的焦点是文化景观的概念含义以及景观的文化性,尤其是自然的非物质性的文化意义,这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观。

世界遗产中西方的自然和人文对立的二元价值观遭遇到来自美洲、亚洲学者的挑战。

2004年,ICOMOS会议上通过的《关于遗产景观的奈克提西宣言》(《NATCHITOCHESDECLARATIONONHERITAGELANDSCAPES》).指出世界遗产中人和自然的分离关系极大地阻碍了遗产景观的观念,已经给遗产的实践工作造成极大困扰。

国际上正在意识到亚太以及其他地域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现在是时候让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贡献自己价值的机会,对于文化景观日趋热烈的讨论是一个契机。

所以说,争论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受到重视。

2.1996-2004年国际文化景观研究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世界文化景观的讨论源起于乡村景观,1996—2004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拓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领域:

1、文化景观与文化地理学。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论研究(J.Fraser,1998)、文化景观与景观规划(G.J.Ashworth)和文化景观研究(HaberW.,MasaoT);

2、城镇化、工业化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动态研究。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演变(M.Antrop,2004)、整合的景观意象、文化景观的扰动和城乡动态与演变,研究城乡由二分、连续统一体、相互齿合的连续体、共同社会特征、乡村区域和规划分离论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

3、遗产景观与游憩休闲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景观资源评价(G.Brian,2004)、文化旅游与休闲模式(RichardF,1998)、自然公园与国家公园体系、景观地方性与现代化、景观遗产真实性与市场化(K.Hopkins,1998)、聚落风貌塑造与景观规划(E.Dewailly,2000)等;

4、景观生态与景观规划研究。

大地景观与地域景观环境(J.Simonds)、社区景观、生态场地规划等一系列领域。

从研究中心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1.以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佛吉尼亚州立大学等为中心,形成了以I.McHarg、J.Simonds、M.Laurie、L.Olin、E.Meyer、H.Lewis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规划群体;

2.以德国、法国和荷兰为中心的文化景观与景观生态研究中心;

3.以英国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与风景园林成为现今景观保护。

3.1996-2004年国际文化景观研究对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影响

1996-2004年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理论和实践中,难见中国这个遗产大国的身影。

虽有庐山之说,但是无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文化景观类别网站上,还是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COMOS-IFLAInternationalScientificCommitteeonCulturalLandscapes)的网站上,都不见庐山的踪影,也就是说,庐山似乎并不是一个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典型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2009年刚刚登录的五台山与庐山同出一辙,中国提交的都是混合遗产提名文件,而最终被国际专家建议并被接纳为文化景观。

也就是说,国内对于世界遗产类型及其价值的认知与国际上有着显见的差距。

国际社会有猜疑、误解,更有期望。

可喜的是,文化景观在中国终于渐渐觉醒。

文化景观已经开始进入国家预备名单,文化景观的提名也开始进入议程。

但是,对文化景观的概念和价值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还没有利用ICOMOS-IFLA的清查卡对文化景观进行清查注册、归类整理,甚至还不了解有清查卡的存在和应用,文化景观国家遗产体系还没有启动,这势必会影响到国家遗产预备名单上的文化景观的战略层次和系统型、结构性和代表性。

因此,建立中国国家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胡海胜唐代剑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2卷第5期2006年9月

2、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汤茂林金其铭人文地理1998-06-25

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王云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2009年2月;

4、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韩锋中国园林2007-11-15

5、《欧洲风景公约》:

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UK)MaggieROEEditedandTranslatedby韩锋、徐青2007-11-15

6、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韩锋中国园林2010-09-15

7、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单霁翔东南文化2010-03-30

8、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环境策略汪爱元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2002-09-05

9、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命题的提出及其内涵解读卿雪梅旅游纵览2013-06-23

10、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李和平肖竞中国园林2009-02-15

11、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保护与发展毛翔,李江海,高危言五台山研究总第103期2010·2

 

(以上周炳宏、冯兵)

二、文化景观的定义和主要类型

1830年

法国

历史建筑总检察院

在古迹保护与修复事业中及展示古迹广阔的社会价值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1964年

《威尼斯宪章》

提出对历史古迹“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

成为遗产保护领域中最核心的概念。

1931年

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一部)

是1960年代以后一系列关于保护历史建筑,城镇和街区的国际文件的先驱和源泉,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为后来著名的‘威尼斯宪章》的基础,它提出一些影响至今的保护原则。

1943

第二雅典宪章

主要内容包括与现代城市相关的三个问题:

(1)区域环境中的城市;

(2)城市的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以及历史遗产:

(3)结论

1976年

内罗毕建议

城市历史保护区给出了更为明确详细的界定,并提出了更为恰当和详尽的保护建议。

1978年

《华盛顿宪章》

80年代末

美国国家遗产公告

强调了景观设计和文化景观都能够被列入遗产目录,以全面认识它们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1992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

将“文化景观”列入遗产范畴

2002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提出了《约翰内斯堡实施规划》

1.文化景观的定义

2004年以前文化景观的发展概况:

文化景观的概念由来已久。

CarlSauer(1915),北美最早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是地理学家,认为"文化是催化剂,自然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WagerandMikesell(1962)认为文化景观是一个特定的人类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的和特征性的产品,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偏好和潜力以及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

Melnick(1984)认为文化景观是一个在自然景观背景上的人类活动和信念的有形证据。

UNESCO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机会以及延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外在的或内在的)影响下的有形证据。

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署认为一处土著的文化景观是土著居民同土地长期和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价值的地方,它体现了自然和精神环境的一致,体现了地方精神、土地利用和生态学的传统知识。

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法》1982年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神话、传说、事迹、历史事件、社群生活或仪式、行为所定著之空间及相关联的环境。

概括起来,这些定义对文化景观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对“文化景观”的定义如下:

“文化景观代表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2)条款1中的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

它们解释了人类社会和人居环境在物质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环境提供的机会的影响之下,在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持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作用之下,持续的进化。

文化景观应在如此的基础上选出:

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能够代表一个清晰定义的文化地理区域,并因此具备解释该区域的本质的和独特的文化要素的能力。

“文化景观这个词解释了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文化景观经常反映了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特定技术,这关系到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和限制,以及与自然的特定的精神联系。

“保护文化景观有助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现代技术,能够维持和提升景观中的自然价值。

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的持续存在支持了世界上许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传统的文化景观因此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国内对文化景观定义的理解观点众多。

根据汤茂林先生归纳;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

①画家式模型。

它擅长描述世界,且这种描述具有相当真实的政治后果。

但该模型仅局限于欧洲。

②民间景观起源模型。

其长处在于它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和景观的历史,但它难以揭示社会再生产和变革时景观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书本模型。

在该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交流符号,景观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价值观得以交流的许多文化书本的一本。

该模型的长处在于,它既保持了景观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定义,又看到了景观得以产生和变迁的社会过程。

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模型所假定的复杂的书内联系很难探索。

④剧本作法模型。

它把景观解释成剧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仪式的可见的、常规的性质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戏剧比喻上的人类动力模型可能因戏剧脚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

2.文化景观的组成

由于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某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因而文化景观由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

自然因素。

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地貌因素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作用,影响景观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

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是鲜明的要素之一。

人文因素。

可以分成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的最重要组成要素,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

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

3.文化景观的分类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者曾把地理学定义为“景观科学”,并认为应主要研究特定区域内景观的形态。

他们提出了许多研究计划,对景观及其组成进行分类,提出标准的分析程序。

由于景观构成的复杂性,划分文化景观类型的方法很多。

例如,根据可视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程度等可分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此外,还可以将文化景观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大都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

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的《操作指南》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ClearlyDefinedLandscape)。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Evolvedlandscape)。

反映了组成要素和形式上的进化过程。

它又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反映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

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当代社会中仍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其自身进化过程仍在进行,同时又展示了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CulturalLandscape)。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以不突出或缺失的文化物证为特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将文化景观分成四大类型:

1、历史遗址(HistoricSite):

一处与某一历史事件、活动或人物有重要关系的景观。

2、历史设计的景观(HistoricDesignedLandscape):

一处由景观设计师、造园师、建筑师或园艺师依据设计原则有意识设计或规划的景观;或者是由一位业余造园师以一种已被认定的风格所造之景观。

美学价值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实例包括有公园、校园与豪宅庄园。

3、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VernacularLandscape):

一处由于人类活动或占有演化而形成的景观。

他们可以是像农庄一样的单栋建筑,或者是像沿着河谷边的历史农场区。

实例包括了农村、工业复合建筑与农业景观。

4、人种史景观(EthnographicLandscape):

一处景观,包含与人类有关可以被定义为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实例是当代聚落、宗教圣地与大型地质结构。

这一时期国内对文化景观划分应遵循的原则作了探讨,但未取得一致意见。

这是其中一种:

1、自然环境背景下的城市类文化景观。

是经过几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发展变迁逐步形成的景观;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的景观;是反映自然和文化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景观。

2、融入自然环境中的乡村类文化景观。

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多种表现形式,通常反映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同时考虑到建立这些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限制。

3、文化与自然共生的山水类文化景观。

一直处于国家、城市人们审美体验和审美活动的中心位置,不间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考和艺术创作。

4、处于大自然怀抱的宗教类文化景观。

是指由于宗教的地理分布、发源地、传布路线,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宗教对文化景观影响的区域。

5、延续文化与生活的民俗类文化景观。

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在民俗的起源、形成、传布和融汇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特征和文化景观。

6、体现文化生态演进的遗址类文化景观。

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所展示的考古文化区域。

参考文献:

1《文化景观的概念与世界遗产的保护》赵中枢城市发展研究1996.1

2MelniekR.Z.Culturallandscapes:

ruralhistoricdistrictsintheNationalParkSystem[M].WashingtonD.C:

U,S.DepartmentoftheInterior,NationalParksService,1984,7-8.

3UNESCOWorldHeritageCenter.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R],1994.13-14.

4ParksCanada.Anapproachtoaboriginalculturallandscape[R],2000[ED/OL].Http:

//parkscanada.pch.ge.ca

5UNESCOWorldHeritageCenter.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R].2005.20-28

6Alanen,A.R.Meinick,R.Z.PreservingculturallandscapesinAmericant[M].Baltimore:

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2000.9.15.

7UNESCOWorldHeritageCenter.Culturallandscapes:

thechallengesofconservation[R].2oo3.5-29.

8角嫒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地理研究,2002,21(6):

733·741.

9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

文化景观》2005.9.30

 

(以上赵小熊、李明洋)

三、文化景观保护的方法

1.文化景观保护的特点

文化景观产生于或依存于自然环境,它是动、植物、空气、水、土地和人的意识与实践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也是它与文化遗产的差别所在。

1)、它们的登录、修复和持续的管理都需要全面的,多学科的途径。

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和管理涉及一个广泛的学术背景、训练和相关经验,职业跨度从景观建筑学、历史、环境考古、农业、林业,园艺、规划、建筑、工程、生态、野生动植物、人类学、古迹修复、文化地理、景观维护和管理等诸多领域。

考古学家和保护专家带来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遗产价值评价依据;生态学家提供如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等专门的治理;环境考古考察历史演变为生态治理提供依据;文化地理学家的工作为文化传播、保护区边界划定等提供依据⋯⋯他们共同组成文化景观保护区管理和咨询的队伍,通常这些工作由景观建筑师来领导,因为专业上的倾向使他们更擅于把握地域环境固有的特征。

2)、文化景观遗产地由于其自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也是必然的,保护是在变化和持续之间寻求平衡,如上所述,文化景观的保护建立在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但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维护文化景观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特征日益增加,这时遗产保护作为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乡土的策略,用以保护和维持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反抗“被同化”的力量。

不同的地域在一个较以往更大的尺度上来参与竞争,同时又通过遗产保护保存自身的个性,这就要求这种个性具备生产和可再生的能力。

因此维护文化景观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三个基本点就是:

--------文化景观的生产力——即使遗产地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

--------文化景观的可再生性——即使物质遗存环境在保持其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被赋予新的功能以适应变化的要求;

--------文化景观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即维护传统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物种类型,反对在全球化语境中对外来范式不加取舍的“模仿”。

(2)建立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保护传统人、地关系的观念

保护遗产地的传统人、地关系的理念最初也是来自于自然保护领域,反映了西方社会思潮从自然与人对立走向自然与人的融合。

“文化景观”概念的建立就是基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特定文化影响下人类实践塑造的环境。

文化景观保护区域内的景观代表这里居民们的重要传统和文化价值,保护的目标则是使这种这一相互关系能够维持并发展下去。

(3)以建立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

文化景观的保护必需基于一个地域,以建立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和管理。

根据我国现状,建议设立相应的四种文化景观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法规。

 

2.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要点

保护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防止文化景观经受不可改变的损害,其次则是修复维护,使其可以持续演变。

文化景观保护规划的内容包括管理规划,讲解规划、展览设计,历史结构的报告及其他。

最后的文件由文化景观报告、管理方法陈述、讲解指南、维护指南和维护记录组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历史研究和场地现状调查。

以实测和文献的方式去了解场地,位置、背景、设计、材料、工艺、美感等特征,动态的发展都应包含在它的整体价值之中。

提交现状报告,它由历史研究、前期计划(如对历史文献与现状环境相互对应之处和发展断裂之处具体标明)、对遗产现存的物质和文献内容普查等内容组成,然后对现存状况汇总、比较、分析,如景观的连续性和变动特征、评估它的价值和完整性、与肌理类似的景观进行时比研究,由上述研究得出场地的历史特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植物和建筑物的状况,结合场地新的使命和用途,做出恰当的评估。

2)对景观进行专门的解读。

景观的解读是在很多层面上的,如自然、栖息地、艺术、生态系统、思想体系、历史、场所和美学,在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中最重要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